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占据了教材的半壁江山。结合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探讨在语言习得中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言建构;语言运用;文言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强调:“注重语言构建和运用,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探究字词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所表达的主旨意趣。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语文教师应立足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深处,领悟文字的深层内涵。调研中了解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出现以下状况:其一,弱化语言学习。教师常常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度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讲解,强调死记硬背,学生缺少对交际语境的学习。其二,弱化思维发展和提升。大部分文言文阅读课只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和内容,缺少对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思考。其三,缺少文言特质,泛化文言文教学。一些文言文阅读课千篇一律地进行文言文讲解,缺少了它作为文言特质的文化味,被矮化为工具性教学。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回归其语言的本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语言为核心,以閱读活动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素养。笔者从语言构建、语言理解、语言表达三个方面探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明确“言”的内容,建构语言
首先,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奠定语言建构的基础。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明确学习目标,有效构建语言,从而落实以文化人的功能。比如,开展《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语言、文章、文学三个角度设置以下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明确“敢、务、敬、追”等在文中的意义;学会鉴赏,理解“子不语怪、力、乱、神”“务民之义”的内涵;理解孔子“重人事,敬鬼神,听天命”的思想,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三个目标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效地解决了文言文中“言”与“文”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积累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孔子的实用理性和天命观。
其次,有效选择文言文内容,落实系统构建语言。文言文语言建构不仅包括文言知识的积累,还应该强调文章的体例、章法等。教师需要将这些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比如,黄厚江老师讲授《阿房宫赋》的时候,他将课文进行压缩,要求学生在留白处填空,并且对结尾进行改写。学生将压缩文字和原文进行比较,不仅理解了关键字词,而且也认识到了“赋”这种文体的写作手法及其特点。
二、注重字理分析,理解语言
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是语言。只有贯彻落实以言带文,才能深入浅出地掌握文言文之“文”。字字落实的文言文教学常常会将文言文教学支解,不符合阅读教学的认知规律。但是文言文的“文”又是文言文学习的必备基础。教师需要采用文言合一的方式,恰当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首先,注重以声求义、析形释义,理解语言。文言文音形意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典型的字词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感知语言。比如,学习《六国论》一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容易读错的多音字“暴”,引导学生以“音”求“义”。学生围绕“暴秦之欲无厌”和“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这两句,构建有关“暴”的思维导图。学生明晓:文言文无论词义与词性其实都与“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教师还可以抓住古人造字的特点,有效解读文言文字词的含义。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缒”这个字,教师可以抓住此字的偏旁,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明晓这一类字的内涵为“丝缎、布匹”,引申为“绳子”一类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效掌握这一类字的意思,进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心理和原因,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形象特征。
其次,注重辨析字词,深度理解语言。在解析文言文的时候,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辨析文言文字词背后的深意,从而达到“以言带文”的目的。比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下列语句中的字词进行替换,从而探究文本深意。具体如下:
原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改句1:轲自知事不就,靠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改句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坐着以骂曰……
学生朗读语句,反复推敲,前后对比,从而强化原文字词的意思。“箕踞”有一种盘坐的意味,生动地刻画出荆轲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精神。同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动作、神态的模仿,从而使其体悟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学生从字意到字理,全面地解析文言文的语言,掌握文言文知识,感悟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三、落实文化表达,语言表达
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参与语言实践,落实文言文的文化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结合文本,设置情境表达任务。比如,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在进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可设置以下情境任务:围绕《学而》这一章展开想象,编写情景剧脚本;根据《论语》中有关宰予、子路、子夏、子贡、颜回的记载,说说孔子的这些弟子分别适合担任哪种职务,并且说一说理由;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请依据《论语》相关文字,给自己未来的孩子起名,并且写一写这个名字的缘由。三个任务结合了《论语》作品的主要内涵和学生的实际,调动了学生阅读热情的同时,有效地让学生能够表达出自我的见解,实现“言文合一”的效果。有的学生穿越古今,自编自导,形成情景剧。具体如下:
弟子:老师,你说“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是“实践”的意思还是“温习”的意思?您所说的“朋”是指谁?您所说的“君子”又是指怎样的人?生活中,我感觉我每天只有学习,哪里来的朋友?
孔子:这个问题提得好。要理解“习”字的含义,我们不妨来看看它的写法,在甲骨文中,上面是“羽”,表示幼鸟,下面是“口”,表示鸟巢,这个字的本义是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所以,这里我强调的是“实践”。而“你看,“朋”由两个“月”(肉)构成,那不就是两条腊肉吗?拿着两条腊肉来的弟子大多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了。
学生展开想象,有效还原对话的情境,落实了字词的含义,了解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学生去忖度、感受古人之意,与作者展开对话,从而实现了语言的有效表达,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教师需要通过语言建构和运用来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以字词探究的文化内涵为抓手,形成对传统文化清晰而丰富的体认,进而深入体悟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作者简介:盛惜明(1972— ),女,甘肃省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中专讲师,主研方向为中专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