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2021-05-17 12:57王其俊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论语高中语文

摘要: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并且有效传承文化精髓。”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注重融入传统文化,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以《论语》整本书教学为例,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论语》

《论语》是儒家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作,它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学生在仔细阅读中可以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可以受到荡涤与洗礼。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开展《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但是在阅读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注重文言字词的讲解,缺少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注重活动,缺少思考;注重阅读方法的讲解,缺少对文化作品的鉴赏。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思维能力也会随之下降。笔者认为,在《论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消融作品的语言形式、思维方式以及表述习惯等造成的阅读隔阂,汲取作品中的精华。

一、在诵读涵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论语》是经过时间积淀流传下来的经典,蕴含着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首先,在诵读中消融文本的疏离感。《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到文言文字词理解的困扰,在阅读的时候容易对其产生隔膜感。教师可以注重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间的联系,从而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教师可以还原孔子与弟子对话的场景,要求学生采用两两对话的方式,进行情境式朗读。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主题,采用记者采访的方式进行有效阅读。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学生可以真实地走进语言的现场,体会作品的内涵。

其次,在反复涵咏中体悟传统的文字美。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美、音乐美。纵观全书,作品多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和处事立业的原则。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篇章,引导学生围绕相关的主题进行集中阅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品的句式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样,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可以采取班级朗读竞赛的方式,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要求学生讲出语言美在何处。

二、在主题阅读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美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经典之作,有许多精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阅读,从而领悟传统经典的思想美。

首先,注重整体把握,设置阅读的主题。在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需要注重从整体把握作品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且有效地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主题归类,从而进行深入探讨。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类整理,理清相关作品的主题思想。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较为陌生的主题,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归纳整理,构建整体的阅读框架。

其次,注重问题设置,深入探讨作品内涵。在阅读《论语》时,教师需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孔子的思想精髓。比如,理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内涵时,教师不妨设置如下问题:(1)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到质疑,不受推崇,既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么为何孔子还要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呢?(2)2013年贝克汉姆在北京大学学生见面会展示自己的文身,上面写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仅仅是贝克汉姆,今天我们仍然推崇孔子的这种言论,这句话到底应如何理解?(3)《论语》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怎样的现实意义?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地帮助学生理解孔子言语背后的思想内涵。学生围绕三个问题感知孔子思想的深邃。

三、在活动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内涵美

首先,注意联系现实,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侧重形象思维,教师需要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建立起文本与自身生活的联系,从而体悟文本的内涵。比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不仅要翻译文言文,而且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活动,让学生领悟孔子的思想文化精髓。比如,在学习《论语》第4章时,教师可以围绕“中庸之道”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讨。笔者在执教这一专题时,引入下面的文字: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这样说道:“和而不同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和谐不是前篇一律,不同也不是彼此冲突,它是共生共长,不同是相辅相成。”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温总理的“和而不同”与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和而不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围绕文本中“中庸”的意义,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阐释了“和”和“同”的区别。学生得出了:“和”是事物通过变革达到统一或者协调的状态,正如温总理所言的“和谐”是一种共生共张,而“同”则是掩盖或者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统一。在今天,我们强调个性发展,我们崇尚和谐社会,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学生深刻地理解《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辨证思考,真正地做到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其次,在读写任务的完成中传承中华文化。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阅读是为了提升写作的深度,写作是为了增加阅读的厚度。教师在传统文化经典中,巧妙创设写作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比如,学生结合《论语》中的思想进行写作,可以创设以下写作情境:小明是一个出身平凡、成绩平凡的学生,现在面对高中,他总是感叹前途渺茫。假如你是他的同学,请你给他写一封主题为“如何看待个人命运”的信件,运用《论语》中所学的理念,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该作文题巧妙地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写作思维。比如,有的学生写出了以下文字:

小明,何为命运?似乎草木一秋,人生一世,一睁一闭,便成了命运。正如《论语》中所言:“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上天是永恒的,与生俱来的命运似乎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小明,你知道吗?命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命運面前的畏惧之心。《论语》中所言的“生死有命”,命是你的背景和你的原生家庭,而运则是你所面对的欢喜忧愁。由此,君子必须修己以敬,活出独特的自己。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你我,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让自己的命运焕发出光彩。

总之,传统经典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的同时,精心设计一定的阅读活动,在听说读写中有效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薄弱高中语文教学深度有机融合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2020]GHBZ163】

作者简介:王其俊(1968— ),男,甘肃省武威第十五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论语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