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
——对湖北省50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

2021-05-17 09:10张春燕
关键词:农地经营权抵押

李 波 张春燕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和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是关乎生计的重要资源,是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1)张建、诸培新、王敏:《政府干预农地流转:农户收入及资源配置效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6期。,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关键在怎样利用好农村的土地资源。将农民闲置的土地盘活,让过度耕种的土地合理修整,使农地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等举措,(2)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都是新时代土地改革的着眼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三权”分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不仅在法律意义上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更为农民利用土地权益实现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农民对于承包土地的用益物权被进一步升华。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人才教育水平上升、产业发展持续深化、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基础之上。(3)杨邦杰:《乡村振兴:产业、基建、人才与政策》,《中国人大》2017年第23期。虽然中国各地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但乡村振兴最根本的现实任务在于农村人口实现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尤其是帮助低收入人口实现收入稳中有增。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政策的实施,是切合当下乡村发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新举措,可进一步在农民土地权益法制化进程下保障农民财产权益。(4)周晨曦:《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法理分析与路径优化》,《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16期。同时,农地经营权抵押政策也是一项涉农金融业务的创新,有利于破除长期困扰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村信贷约束问题,促进乡村普惠金融的落实。(5)陈宗义:《土地流转改革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8期。农民利用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贷款获得的使用资金,可以进一步投入农业生产发展建设,通过改良种苗水平、投资农业机械设备、选购优质农药化肥等手段提升农业产出。(6)汪险生、郭忠兴:《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两权分离及运行机理——基于对江苏新沂市与宁夏同心县的考察》,《经济学家》2014年第4期。贷款所得资金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力提升,同时有利于农村的储蓄增长,进一步促进其他行业的投资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7)方达:《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基于资本、信用与收入视角》,《经济学家》2019年第2期。

近年来,土地制度改革围绕着“公平”与“效率”不断推进,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权益的方式愈发清晰和灵活。(8)罗玉辉:《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未来思考》,《经济学家》2020年第2期。然而,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是否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产生实质的影响?同时,它可否促进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并进一步促进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呢?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是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的?这一系列问题需要立足具体的试点地区,结合过去的发展经验和理论基础,明晰政策开展后试点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发展过程,利用客观的量化研究和模型分析,探究政策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和路径机制。

全国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的试点县分布在各个省(市、区),涉及的农村土地规模较大,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和农地经营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计择一个典型省份,具体分析其农民收入水平在试点政策下的影响。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本文以2016年湖北省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试点县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2013-2018年的县域样本数据,以解释试点政策对农民收入水平产生的影响。

一、制度背景和理论分析

(一)制度背景

事实上,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在全国推行并不是突然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被明确划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方位地有序开展,农民对于承包地的经营模式在政策引领下愈发灵活机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有序推进,各地的农业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起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农地经营权抵押和担保权能。但在农地“两权”分置的制度下,农民依然存在因处置风险而丧失土地的担忧。2015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落实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与此同时,全国启动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以湖北省为例,2015年内完成第一批确权登记42个县(市、区)的目标,在2016年底基本完成涵盖其他县(市、区)的第二批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确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其目的是保障新型经营主体的土地权益,为改善融资条件、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奠定政策基础。(9)韩长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19年第1期。在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保护下,农地抵押的标的物就不再是承包经营权,而是经营权,农户承包权得到了保护,消减了农民失去土地的担忧。

《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下发以后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真正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湖北省的试点区域为钟祥市、武汉市黄陂区、宜昌市夷陵区、鄂州市梁子湖区、随县、南漳县、大冶市、公安县、武穴市、云梦县。近年来,湖北省加大力度扶持金融机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三农”信贷的投入。截至2019年9月,湖北省涉农贷款金额达到1.2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7%,增幅在全国排在第五位。

土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和“三权”分置制度改革都是为了在产权划分上为土地流转做好法律基础,(10)杨奇才、谢璐、韩文龙:《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现与风险:实践与案例评析》,《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10期。其直接目的是发展土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地方上更加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问题,在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和质量大小基础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为乡村发展的关注重点。在农业现代化的趋势下,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落地实施成为一种趋势,土地经营权成为农业经营者贷款融资的重要抵押物,且农户不用担心土地承包权随着贷款抵押行为而流失,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结构的转型升级。(11)冒佩华、徐骥:《农地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收入增长》,《管理世界》2015年第5期。

(二)理论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活富裕是根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是改善乡村发展面貌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乡村发展依然面临着农业经营收益低、农村人口离乡进城、耕地转向非农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12)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紧紧依靠和为了广大农民,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地”“钱”这三个关键要素,“返乡”建设人才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保障,才是乡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土地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盘活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更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作用。(13)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第10期。

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快速发展(14)郭金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特征、利益动因与制度改进——以江西为例》,《求实》2018年第3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管理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土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制度不仅推动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统一规划(15)洪银兴、王荣:《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土地流转研究》,《管理世界》2019年第10期。,也为土地金融改革发展奠定了产权基础。土地使用权权能的提高,可以有力改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缓解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困境。(16)骆永民、樊丽明:《土地:农民增收的保障还是阻碍?》,《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产业建设,农村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关键议题。(17)钱水土、许嘉扬:《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3期。农民拥有的财产主要有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房屋及其占有范围内的宅基地使用权、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土地则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着眼点。

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是在土地权益法制化和土地确权登记进程中产生的(18)孟繁瑜、陶建芝:《中国农地金融创新政策的建构及演化》,《农村经济》2020年第10期。,土地确权通过提升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进一步促进了农户资本投资(19)孙琳琳、杨浩、郑海涛:《土地确权对中国农户资本投资的影响——基于异质性农户模型的微观分析》,《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学者们对于农地金融化和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风险防范、实施路径探索、制度改革创新和主体间利益分配等角度,也有学者结合具体试点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农户的接受意愿和影响因素。总的来说,关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与农户增收关系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更鲜有学者利用统计数据系统地分析试点政策的影响效应和机制路径。

图1 理论逻辑

农地经营权价值变现改变了农地经营者的投资行为,将借贷资本引入农民生产生活经营中,客观上带来了农业经营主体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20)惠晓华、李韬:《农地抵押约束、经营规模扩大与农户农业收入增幅——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11期。如图1所示,农民在获得贷款后,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生产投资,农业发展中吸收更多的土地、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劳动力等要素,从而促进农民增收。(21)周振、张琛、彭超,等:《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来自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2期。尤其对于大规模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经营中靠租赁或转包得到的土地同样可以通过经营权抵押获得贷款,极大地改善了乡村营商环境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加快。在引入系统性的农业经营模式后,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其成为乡村创业和城镇化建设的储备力量,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家庭收入。农户的投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土地,非农产业投资增加可能为农户带来更多的财产性收益(22)彭克强、刘锡良:《农民增收、正规信贷可得性与非农创业》,《管理世界》2016年第7期。,而乡村产业结构发展转变更为农民增收建立了持续的动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水平上升,投资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当地经济发展都将受到一定的正向影响。(23)方松海、王为农、黄汉权:《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农村消费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5期。基于上文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的制度背景和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说。

假说一: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假说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实施,同时影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当地经济整体发展,且对周边邻近地区产生一定空间溢出效应。

假说三: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存在一定的路径机制,当地金融贷款增加在试点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同时金融贷款提升会促进产业结构转变,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水平上升。

二、农地经营权抵押对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建立

本文选择2013-2018年湖北省50个农业发展靠前的县(市、区)的样本数据,其中包括8个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由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以提高地区农业投资、发展农业生产力为直接目的,针对试点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考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观察2018年湖北省各个县(市、区)的农业总产值排名时发现,湖北省的10个试点地区的年农业生产总值皆位于省内前50名且排列分散,将其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的研究样本具有先天的优势。由此,为了进一步避免样本选择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总样本控制在农业发展靠前的50个县域,由于黄陂区和梁子湖区部分年份的数据缺失,将其剔除。总样本中的钟祥市、宜昌市夷陵区、随县、南漳县、大冶市、公安县、武穴市、云梦县8个县(市、区)为处理组,其余县(市、区)为对照组。本文将实际进行试点的年份2016年作为政策时间节点,构建改革试验成果评价的双重差分模型,以农村常住人口平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政策评价的依照,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成果评估,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基础上,双重差分法可以检验试点区政策改革推行前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存在的差异,不仅横向对比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也对处理组进行了纵向的时间对比。设定模型如下:

lnincomect=β0+β1DIDct+β2controlct+μc+εct

(1)

其中,lnincomect是因变量,主要用于衡量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发展;DIDct为核心解释变量,DIDct=treatmentc×timet,在样本期内,如果c县(区)属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则treatmentc=1,否则为0;当t≥2016时,timet=1,否则为0,其中处理组在2016-2018年对应的DIDct=1,其余皆为0。本文中处理组为湖北省2016年实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县(市、区),控制组为湖北省2018年农业总产值排名前50位的非试点县(市、区)。下标c和t分别表示县(市、区)和年;controlct表示影响经济发展且随时间和地区变动的控制变量;μc表示地区固定效应,由于选取的样本数据仅有50个县(市、区)且都在湖北省,本文仅控制到城市级别;εct表示随机误差项。其中,估计系数β1为本文评价试点政策效应的重要依据,若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则β1显著为正。

为了探究试点县的农地经营权抵押政策是否对处理组邻近的地区存在溢出效应,本文设置虚拟变量nearct。在样本期内,被设为试点县(市、区)地周边邻近县都为1,否则为0。定义DID1ct=nearct×timet,构建如下空间溢出效应模型:

lnincomect=λ0+λ1DID1ct+λ2controlct+μc+εct

(2)

其中,处理组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周边邻近县,控制组是将原先的控制组剔除邻近县后的县(市、区)。式(2)中,若λ1显著为正,则说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对周边邻近县居民的受益增加有正向的溢出作用。

(二)变量选取、描述性统计

本文在评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政策效果时,主要以农村常住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变动作为判断依据,选取县域实际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数值(lninc_rural)衡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农户使用贷款资金进行农业投资、生产等经营活动时,也对区域内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间接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在考察试点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后,进而针对性地分析该政策对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lninc_urban)和地区实际生产总值(lngdpir)的影响。

除了土地改革政策会影响县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由此,本文设定控制变量来排除其对评价结果的干扰,利用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对数值(lnemploy)来控制就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选取外贸出口额的对数值(lnex)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以县域内福利床位数的对数值(lnwel)来衡量当地的福利水平状况;选取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的对数值(lndep)来控制储蓄率的影响;选取设施农业占地面积(lnfac)来控制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选取县域规模企业数(lnenter)来控制县域内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对数值(lnloan)来反应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总值比重的对数值(lnins1)来反应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以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总值比重的对数值(lnins2)来反应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

为了排除时间趋势对经济的影响,对所选取的经济数据进行基期处理,将2013年的名义GDP作为基期,利用湖北省历年GDP指数进行平减计算,从而获得历年的实际经济数据。数据来自2013-2018年的《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和湖北省各区县统计公报等,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平行趋势检验

由于双重差分法要求在政策冲击前,处理组和控制组要保持基本平衡的时间趋势,则需要检验试点县(市、区)农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发展趋势和其他地区之间没有较大差异。文章利用事件研究法,生成年份虚拟变量和处理组虚拟变量的交互项,通过回归来观察处理组的动态效应。交互项的系数反应特定年份的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差异,如果交互项系数不显著异于0,则表明两者经济增长水平在样本期内政策时间节点前不存在显著差异,满足平行趋势假定,同时本文将政策前一年作为参照组进行检验。

由表2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行趋势检验中,特定时间内的回归结果都不显著异于0,这表明处理组和控制组在政策时点前的农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变动趋势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可以观测到农村居民收入在政策实施后的交叉项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由此可见,在实行农地经营权贷款试点之后处理组的农村常住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高于控制组的增长趋势。

表2 平行趋势检验

(四)农地抵押贷款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DID)

本部分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入手,评价试点政策的现实绩效。根据前文设定的基础回归模型(1),对政策效应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回归分析,其中交叉项系数DID的回归系数是关注的重点,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第(1)列仅对政策效应交互项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试点政策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第(2)列添加了控制变量后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如第(3)列所示,添加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后的回归结果表示,试点政策交互项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控制变量的正负性和显著性保持稳定。根据控制变量回归结果的系数可以得出,县域内从业水平、储蓄率和规模企业发展都显著促进了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当地的对外贸易、福利水平和农业机械发展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影响并不显著。第(4)列我们改变被解释变量为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双重差分回归后得出,试点政策效应交互项的回归结果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但政策效应交互项的回归系数略小于第(3)列。第(5)列分析的是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贷款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综合影响,通过政策交互项对实际GDP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试点政策效应交互项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根据实证检验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且在添加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受到试点政策的影响效应达到14.5%,证明假说一成立。试点政策同样对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正向影响,政策影响力度分别为13.4%和11.9%。在增添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后的实证结果表明,农地经营权贷款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促进力度要高于城镇居民,且高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

(五)倾向得分匹配法的稳健性检验(PSM-DID)

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了验证实证结果是否具有稳健性,本文进一步利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简称PSM)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于减少观察研究的数据中存在的数据偏差和混杂变量的影响,从而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更合理的比较。本文分别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中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和核匹配的方法对样本分别进行处理,使得处理组和对照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在政策冲击之前尽可能没有显著性差异,从而减少内生性的影响。在进行PSM方法处理后,继续进行模型(1)的双重差分法回归以此评价政策的综合效应,由此可以得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影响的净效应。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PSM稳健性检验结果

本文分别使用三类方法对样本进行处理,无论是否控制固定效应,得到的交叉项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只是添加固定效应后政策效应的影响被吸收了一部分,使得回归系数有所下降,但也充分反映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由此可以判定,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再次验证了假说一成立。

(六)试点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在上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对湖北省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收入的影响进行讨论后,本文进一步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考察试点政策对周边邻近县域居民收入变化和经济发展是否同样具有相似的政策效应,如表5所示。

表5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在增加了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后进行回归,试点政策对邻近县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系数同样显著为正。不同于政策对试点县的影响,表5中的回归结果显示,政策效应交互项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冲击力度>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冲击力度>对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冲击力度。这可能是因为试点周边的邻近县在农业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试点地区在进行土地改革时,有利于邻近农村地区居民直接实现增收。试点政策实施后,农民进行消费和投资活动时间接促进了相邻县的经济发展,且这种促进效果要高于间接对邻近县内城镇居民的收入影响。根据前文的分析得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政策实施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民实现增收,且对县域内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试点政策对周边邻近县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溢出效应,证实了假说二成立。

三、影响机制研究

上文通过双重差分模型,证实了试点县实行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显著促进了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且对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试点县周边邻近县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实施试点政策后,邻近县的居民收入水平也受到了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的是,试点政策部署后是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来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呢?在双重差分识别政策效应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Yct=β0+β1Xct+β2controlct+μc+εct

(3)

Mct=α0+α1Xct+α2controlct+μc+εct

(4)

Yct=γ0+γ1Xct+γ2Mct+γ3controlct+μc+εct

(5)

其中,Mct为中介变量,在机制路径的不同分析模型中分别用来表示金融贷款(lnloan)、第一产业(lnins1)和第二产业(lnins2)。Xct为解释变量,在文章中表示试点政策(DIDct)或金融贷款(lnloan),Yct为被解释变量,在文章中用来表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lninc_rural)、第一产业发展水平(lnins1)或第二产业发展水平(lnins2)。β1表示X变量对Y变量的总效应,γ1表示加入中介效应后的直接效应,而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则通过α1γ2来表现。根据中介模型的检验步骤,将上述三个式子进行回归处理,所得到的结果根据表6的标准进行判定。其中,金融贷款在模型操作中既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又在判定产业发展是否为中介变量时作为X变量,特此说明。

表6 中介模型结果判定标准

实证结果如表7所示,列(1)是试点政策效应双重差分模型的回归结果,用于和引入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首先讨论金融贷款作为中介因素在试点政策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之间的作用,第(2)列中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对当地金融机构贷款额的影响显著为正。列(3)回归结果显示在引入试点政策效应和金融机构贷款同时回归时,政策交叉项和金融贷款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且政策交叉项系数有所下降,说明金融贷款在试点政策影响农民收入水平路径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表7 试点政策作用机制分析

列(4)(5)(6)(7)进而讨论金融机构贷款是否在政策效应影响产业发展路径中起到中介作用。第(4)列的结果显示政策交互项对第一产业发展影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第(5)列显示金融机构贷款对第一产业发展影响的回归系数同样为负,且政策交互项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有所减小,表明试点政策对第一产业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部分抑制作用是通过促进金融贷款额增加实现的。在分析(6)(7)列结果时可以发现,政策交互项对第二产业发展影响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表明试点政策对县域内第二产业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第二产业发展作为中介因素的可能性。

上文得出试点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时,主要通过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起到间接促进的作用,列(8)(9)(10)(11)(12)进一步讨论金融贷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中,产业发展是否作为关键的中介因素而影响结果。剔除政策交互项进行回归,第(8)列结果显示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第(9)列结果显示金融贷款增加对第一产业发展影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第(10)列则显示出两者的回归系数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金融贷款增加的影响系数绝对值有所下降,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在金融机构贷款影响农民增收的路径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由于第(12)列的回归结果中,金融机构贷款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但第二产业发展的回归系数并不能同时显著,则排除第二产业发展在金融贷款增加影响农民增收的路径中充当中介因素的可能。同时,第(11)和(14)列的结果也表明,金融贷款的增加显著促进了第二产业发展,且第二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显著。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第(13)(14)列的回归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占比增加对农民实际增收存在显著的抑制性,试点政策在短期内未直接促进第二产业比重增加。

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本文将结果以试点政策影响机制图的形式清晰地展示出来,如图2所示,得到如下主要结论。①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显著促进了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总效应达到14.5%,且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在该路径中起到了重要的部分中介作用,试点政策的直接效应为6.8%,中介变量间接效应达到5.5%。②试点政策的实施使当地农民原本对第一产业的投入重心发生偏移,而在当地第一产业发展并不利于农民增收的背景下,第一产业占比减弱在试点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达到了2.4%。③第二产业占比提升显著促进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影响效应达到45.8%,金融贷款额的增加有效地促进了第二产业占比,影响效应达到6.3%,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在样本期内并未直接促进第二产业发展,而是通过影响地区金融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④在试点政策转移第一产业占比的路径中,金融贷款额的增加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政策实施总的抑制效应为7.3%,金融贷款发展的间接抑制效应为2.4%。由此可以得出,试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当地产业结构转变,从而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证明假说三成立。

图2 试点政策影响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稳固农户、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的利益关联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的核心风险问题是农民难以还款后金融机构如何将农地经营权变现,尽管在贷款时已经对农地经营权进行估值,但金融机构依然面临农地经营权贬值和处理抵押物成本过高的风险。农民若失去农地的经营权,未来一定时期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同样削弱了农户经营权抵押的意愿。因此,贷款保险机制的引入成为政府降低补贴负担的重要举措。可由政府、金融贷款机构、农户和保险机构签订协议,共同承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保险机构介入经营权估值环节,从而确保风险承担机制的公平。政府要密切关注经营权贷款资金的投资走向,确保农户合理利用资金以实现增收的根本目的。

(二)提高农民参与政策落实意识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贷款补贴的政策,乡村营商环境正在逐步向好发展。但真正办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农业经营者,大多是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年轻化和较高知识背景的特点。大多数普通农民了解和利用政策资源的意识不强,其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不高,往往因为低估经营权、偿还贷款能力弱,而失去贷款资格。在这种情形下,更需要关注和引导农民合理利用乡村振兴政策,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培训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对农民进行宣讲和政策解读,合理引导农村劳动人口参与到新型农业经营之中。

(三)引导政策与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衔接

农地经营权抵押政策在试点地区实施后,主要通过刺激地方的农业贷款增加从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这时,农民获得农地贷款后变现资金的合理利用成为关键。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想让农民收入长久稳定地增长,产业项目的落实和发展是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要倡导农民合理利用农业金融政策,捕捉乡村振兴产业投资趋势,通过政府部门的对接引导落实产业项目,进一步扩大农地经营权的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农地经营权抵押
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需要备案而非登记
《民法典》时代农村土地经营权法律问题探究
地上存在违法建设时抵押合同的效力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俄藏5949-28号乾祐子年贷粮雇畜抵押契考释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权分置下的农村土地经营权研究
詳盡了解 保護權益 大陸台商將房產抵押的法律須知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关于最高额抵押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