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2021-04-25 11:09刘春艳周天舒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

刘春艳 周天舒

[摘   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而人地协调观是其中的关键内容。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节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85-04

一、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高速度、高质量地发展着,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能力、素质成为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教育部根据地理学科性质,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规定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原有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升华和概括,对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什么样的认知方法、养成什么样的品格进行了阐述,并要求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展开地理教学。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中心线索,也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指导学生应如何去理解人地关系。人地观念具体体现在如何认识“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及“人与地如何协调”这三个主要的问题,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是学习地理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当今的人类已经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人类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各方面都需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协调好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并树立人地协调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当前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促使学生立志建设和谐世界。

二、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作为教材主线,贯穿了整个中学地理教育体系。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从大方向上看,大致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它分析了自然地理要素,并且说明了这些要素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人文地理是对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处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明确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环境、资源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意图让学生领会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区域地理则实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通过学习这一系列课程内容,能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为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探讨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先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进行讲解,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再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人口问题加以讨论,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使学生能夠形成关注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本节课的详细教学设计如下(见表1)。

三、对“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反思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针对这项要求,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其次,应该让学生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即为人口发展的警戒值,人口发展的数量越接近它,就越容易引起一系列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把人口总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人类社会的当务之急。由此看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概念、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体会本节课所蕴含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让学生关心、思考所生活的城市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的发展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是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最重要体现。

在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中,“人口的合理容量”以一节的篇幅来呈现,意图在让学生在理解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人口观。教材中的段落标题以“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大问题来进行安排设置,适合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教材首先围绕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这个小标题,通过案例让学生分析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了解制约人口容量的几大因素,然后再让学生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进行探究,明白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了解我国现在正面临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只有这样,地球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2.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对“人地协调”这一观念内涵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它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包含的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涵,是我们在分析处理各种地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如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如何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作为重要目标渗透进课堂之中,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以往的中学地理教学更看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侧重学生的认知领域。而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较强,适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为例,适时为学生播放图片或视频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途径,其主要内容就是一些由于人口数量的激增而产生的问题,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那些垃圾露天堆放、水源严重变质、交通堵塞等问题,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来看待人口增长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以“春运”新闻及视频来体现人口增长所引发的问题,以便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增长的速度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匹配。“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紧扣人地思想的主线,通过案例分析、情境创设,展现人口容量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探讨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低生育率背后的人口问题,认识到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树立人地协调观。

再从地理教材来看,地理教材是丰富的资料库,它包含了大量的优质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工作,更要体现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以这一理念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既可以用来指导教学设计,也可以用来丰富课堂活动,使学生明确人地关系失调对生产生活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教材承载了许多学科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严谨而规范,教材中所选择的案例更具典型性且更贴合专业知识,但是这样的案例往往存在着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案例为基础,聚焦当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再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人地协调有关的辅助性素材,设计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提高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契合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看待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应秉持的正确价值观,说明了人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理性认识,也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育人价值。同时它也是一种公民必备的素养,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社会的前提与保障。中学生的身心正在不断发展,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能使他們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好地欣赏生活。而地理课堂教学就是渗透人地协调观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地理教师应将传统教学理念中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对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落实在行动,扎根在心中。地理教师既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既要改进不适应现代课堂的教学方法,又要去发掘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丹琪.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李满.“环境人口容量”的教学[J].地理教学,2013(7):31-33+30.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究
刍议原创试题中人地协调观落实途径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