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懂
[摘 要]乡土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乡土历史资源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能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思路。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初中历史;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67-02
乡土历史资源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乡土历史资源中汲取营养。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乡土历史故事、乡土民俗、家乡历史名人等巧妙地穿插到历史教学中,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传承与弘扬家乡文化,树立对家乡、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笔者尝试以江苏省南通市及其所辖海门市的乡土史为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一些实践探究,以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一、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提升历史学习兴趣
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首要资源。但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都因为要考虑其通用性和满足考试的需求,编入的只是最基本的史实。这些史实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特定的地方产生了影响,留下了遗迹,但教材因篇幅有限不可能一一列举,教师可寻找、开发教材之外的乡土历史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时,教师一般都会讲到以下史实: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与毛泽东会师于井冈山,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人民的支持下迅速壮大,建立起一系列红色武装。阐述上述史实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在我们家乡南通地区曾经活跃的一支红色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1930年4月,中央指示,将活跃在江苏通海如泰地区(即今天的南通、海门、启东、如皋、泰兴、靖江、东台、海安、如东等地)的农民武装组织成红十四军,该军由何坤任军长,共1300多人,会同当地5万多农民在南通地区开展斗争,体现了南通人民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的可歌可泣的精神。现在的南通如皋建有红十四军纪念馆,以纪念曾经在南通地区战斗的革命先辈们。南通历史中考就曾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江海怒涛——回忆红十四军》和红十四军纪念馆开馆为背景材料来命题,要求将江苏通海如泰地区红十四军的革命斗争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巩固与扩大进行对比。这题既考查了书本知识,又体现了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家乡历史,培养了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乡土历史资源能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合理地将乡土历史资源穿插运用到历史教学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二、利用场馆及名人资源,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乡土资源是学生学习历史最生动最直观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中学历史课本的有益补充,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南通是一个历史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发源地,南通有中国近代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不仅展示了南通的发展史,还有各类学科知识介绍和文物、标本展览。
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江海大地这块沃土上,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张謇是海门常乐镇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教育家、实业家,主张“實业救国”。他抛弃世俗偏见,辞官回乡,兴办实业。他一生共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家乡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就引用了张謇兴办实业的史事。还有,海门人崔维成是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一副总设计师,他的弟弟崔维兵参与了神舟九号的设计研究。兄弟俩可谓是上天入海各显神通,他们不仅是海门人民的骄傲,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通过参观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等场馆,学生对南通的发展史和历史名人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对张謇、崔维成、崔维兵等家乡名人的介绍,使学生以家乡为傲,感受到榜样就在自己身边,历史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教材内容有了新的认知,对所生活的地方多了一份热爱,培养了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
三、收集挖掘乡土资源,拓展历史学习思路
学科知识必须要接地气,也就是要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提升学科的魅力。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帮助学生感受时代变化。让学生在明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形式后,选取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一项调查任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历史素材,发现身边的历史事件,体会地方史的发展,进而感悟生活的变迁、家乡的变化。
例如,可以从家里三代人“餐桌上的变化”看历史。学生的祖辈们在青年时期,挨饿受冻,填不饱肚子。其父母在青年时期,由吃饱开始逐渐向吃好转变。学生通过对长辈们的调查,真切地了解到在1959—1961年的天灾人祸中,他们挖野菜啃树皮;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吃红薯面艰难度日;改革开放后,他们不仅吃饱了,还逐渐吃好了。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关注健康饮食、营养均衡,追求绿色食品。又如,可以从“购物形式的改变”看历史。祖辈们是用扁担挑着箩筐去赶集,父辈们是开着摩托车去商场采购,而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家用电脑、手机就可以选购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商品。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第20课《活动课: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的内容,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他们感受到如今家乡的巨大变化和当下的幸福生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望今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规划自己家乡或者个人的未来。
现在我们学校为每个班都征订了《海门日报》,该报每个星期日都会有《东布洲》专栏,专门介绍海门地方史。例如,《东布洲》专栏就曾多次介绍明朝戚继光在南通市海门沿海一带抗击倭寇的历史。明朝中后期,由于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日本倭寇侵犯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王朝派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所领导的“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消除了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被后人敬称为“民族英雄”。这段历史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中有介绍。除此之外,我校还利用黑板报设置地方史专栏,专门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乡土历史资源。
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研究、阅读报刊、设计板报、撰写乡土史实小论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拓展活动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家乡的历史。在这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优化了学习方法,丰富了实践经验,开启了智慧学习的新征程。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通过巧妙地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充分地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家乡名人等资源,培养了学生立志报效国家、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通过收集挖掘乡土历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改善了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 参 考 文 献 ]
[1] 海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门县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6.
[2] 海门日报社.发现海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 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