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晓菲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有效还原历史过程,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利用史料组织历史教学时,要重视史料的设计和选择,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77-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怎样将概括抽象的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落实的教学目标,怎样将教材中结论性的知识转化为细节性的历史情境,是当前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史料,有助于摆脱陈旧的历史说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史料把学生带入时空隧道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重视史料的运用。在教学中利用史料去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实际出发去分析历史现象。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利用史料,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可以使他们神入历史,理解当时人的行为及其环境,进而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史料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实施的历史课程改革理念相符,也是让历史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一种实践探索与尝试。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导入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平淡无味的导入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利用史料导入新课,能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去学习历史。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洋务运动》一课时,笔者首先出示了四个材料,反映了四种人眼中的李鸿章。
材料一 世界眼中: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材料二 慈禧眼中:为“再造玄黄之人”。
材料三 梁启超眼中: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材料四 国民眼中: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接着笔者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分别从世界、慈禧、梁启超、国民四个角度,分析得出以上结论的原因。通过史料展示、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提高了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师通过讲授李鸿章等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在腐朽没落的晚清时期这批开明士大夫救国救民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借助“时光隧道”和学生一起回到某个设定的时期,以当时人的身份去观察、感受历史的发展。如在学生学完唐朝前期的历史后,笔者给他们设问: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前期,你会做哪些事?你会看到什么?在进行假设的同时,笔者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古人的身份关注本地某一时期的历史。又如,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思潮主流,笔者就此向学生提问:连云港地区当时有没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进行宣传活动的?抗日战争期间,连云港人民是怎样进行抗日斗争的?学生对于身边的历史是很感兴趣的,这种做法能使学生置身于一幕幕历史场景中,与当时的人共行动、共思维,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去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史料。例如,在近代史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三个史料,从三个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材料一 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张德坚《贼情汇纂》
材料二 当攻占武汉时,太平天国内部爆发了一场有关前途命运的讨论,就是关于北上还是东下的争论,但最终选择杨秀清的主张直犯江南。这一选择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太平天国事业的历史转折。
——摘编自王云祥《从天国悲喜剧谈太平天国》
材料三 清王朝是正在衰败中的封建政权,但它却成为这场斗争的胜利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候崛起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儒生地主政治势力。这一势力注重经世,罗致人才,以守卫名教为号召,组织了一支以经生为骨干的新的军事力量——湘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期太平天国与清朝政权对抗,主要就是太平軍与湘军对抗,是洪秀全与曾国藩的对抗。前者用遥不可及的理想汇聚社会力量,后者用传统汇聚社会力量。19世纪中期的中国才识之士无疑更多站在传统一边。这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生通过分析以上史料,可得出以下认识:1.从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的角度去认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2.农民起义能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有其历史局限性。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经典的史料,让学生通过这些史料,去认识我国近代农民运动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并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运用史料呢?教师可选取各种类型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创设历史情境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打破历史时空的界限,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场”,从而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真正认识历史,就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体现相应时代背景的史料。
三、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往往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这些历史现象有的是真相,有的是假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史料讲人物,以人物讲事件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事件的经过、意义。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选择有关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史料,引导学生根据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封建强国,去认识秦统一天下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可以引用秦无道,残酷剥削压榨人民的相关史料,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六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这些史料对于学生深入认识秦朝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曾经看到一个教案,教授的是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该教案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相关史料后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农民起义虽然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让封建王朝改朝换代,但始终没有改变封建国家的性质,农民也始终没有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五四运动让中国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使革命发生了性质的变化。然后教师给学生设问:“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设置吗?”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历史辨析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夏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2] 潘卫庭.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像资料的有效运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22):84-85.
[3] 赵恒烈.谈谈史料与历史教学[J].史学月刊,1980(1):101-105.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