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婷婷
摘要: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根本性导向,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创建展示平台,创设交流情境,孩子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文化陶冶和精神洗礼,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美、趣、礼,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课外阅读如何才能越读越美呢?本文从激活课外阅读兴趣,点燃阅读之火;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由阅读;培学生阅读习惯之根,扎课外阅读的沃土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种享受,全民阅读应成为一种氛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格外珍视教材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外阅读课的优势,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愉悦感,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搜集、整理、品读、欣赏课外阅读资料的习惯和爱好,感受学习语文的美、趣、厚、重,让学生关注人性、关注情感、关注文化。这样就需要课外阅读这一源头活水,那么如何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源头活水呢?
一、激活课外阅读兴趣,点燃阅读之火
课外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在不同学段,对读物的形式与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从绘本到连环画,从童话到故事,到阅读篇幅、中外名著,从诗歌到小说,从短篇到长篇,课外阅读量也随着不同学段而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阅读的侧重也在发生着变化,从阅读提示、阅读感悟、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作品情感、写作手法……基于每个学段的要求,利用交流、合作、探索、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考察阅读素养。通过阅读主题活动,更加深刻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教师要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随时对学生的阅读给予适当的激励,巧妙引导,因势利导,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留下回忆,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留下兴趣,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取学习与生活的源头活水。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因年龄、知识、经历、感悟能力的不同,每个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想象分析能力存在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不同。这就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化阅读体验,在课外阅读的拓展中,积极创造开放和美的阅读情境,尊重学生自己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引导学生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自主探究和体验的快乐之事,久而久之,阅读能力自然得到提升。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课外勤实践,可以收到内外兼顾,课内学方法,课外得提升的良好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要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提升。
(一)以注辅读。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边读边记,进行注释,可以是问题,可以是想法,也可以理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写或说说理由就更好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深信,学生对某些文本的理解会随着他的人生阅历和审美经验的增加逐步实现,不必强求一次性完成,比阅读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小心培植与呵护,要逐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重视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浏览和略读能力。这样做好注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给学生再次阅读带来“顿悟”。
(二)以“法”引“读”。健康的课外阅读能够改变人,能够促进学生茁壮成长,阅读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更是学习与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是读书,读书能够收获所能收获的一切,读书还是语文教师教育力量所在,所以在课外阅读训练中要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与能力,从无形到有形,从有意到无意,就像习武,让学生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达到质的提升。
(三)以写促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最好的阅读方法不是老师的精彩讲解,更不是老师对文本自以为是的“肢解”,而是学生直面文本所产生的感悟、共鸣和疑惑,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反复的吟诵、咀嚼与涵泳,学生需要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及时写下来。在读了一些故事后,我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创编简单的童话、寓言故事或是写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觉得一篇文章的开头经典优美,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写一个开头,模仿写作的方法,模仿观察顺序等。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想到写,在写作时想到读,这样学习和生活的外延不仅延续,而且丰实。
(四)以“活动”激“趣”,使学生“乐阅”。语文教育的天地最宽广,语文课程的资源最丰富,语文的生活内容最多彩。完整的语文教育必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读万卷书”还需要“行万里路”。对学生来说,如果一味增加阅读量,一遍遍死读,学生就会感到乏味疲劳,如果举办形式不同的阅读活动,相信会使学生“悦读”。一是课前说话,在课前的几分钟,交流课余时间阅读的材料,可以是一则新闻,或一首古诗,抑或是一个趣事、一则寓言、一个精彩片段等,通过这样长久的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感、舞台感受、胆量等综合能力。二是办手抄报活动。内容可以是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科普知识、班级趣事等,学生根据需要独立命题,设计版面,组织比赛,再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讨论交流,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评。从而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获得更多读书的欢乐,提升阅读品味,营造一个自觉投入到课外阅读的氛围,保障和激励学生与课外阅读“零距离”接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源头活水渠道得到拓宽。
三、培学生阅读习惯之根,扎课外阅读的“沃土”
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分段要求,目标明确,严格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及为什么这样做,必要时,在起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强制”实践,做到知行意统一。通过课堂阅读活动,举办读书展示交流会、阅读称霸赛、快乐读书节等阅读主题活动,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从小爱阅读的好习惯。让阅读这个习惯之根,深深的扎入课外阅读“沃土”中,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得到深度挖掘。
阅读是人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每一学科知识都源于阅读,阅读可以增加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一旦爱上阅读,就会不停地阅读,沉醉书中。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富有创意,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们会透过文字表面去想象一个他们向往的多彩世界。新课标指出: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是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硬性最低要求。学习,光靠书本那点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就填补了这个空白。同时当下语文课程非常重视对中外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分值一般较大,这是一个走向。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考查内容趋于具体化和细节化,如果考生仅凭书本内容、书后导读或几集电视剧来应付,是很难做好这类语文试题的。
阅读能力是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爱阅读,善阅读的孩子学习起来是愉快的,活泼的,长大以后也是会沟通,善学习的优秀公民。对孩子的学习及终身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有计劃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开展有益的阅读实践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主题之一。
在教学中不断拓宽课外阅读这一源头活水的渠道,不断挖掘课外阅读这一源头活水的深度,再加上把握好课外阅读评价这一尺度,那么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实现之路就不会远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