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教师利用好高一阶段的记叙文写作训练,把核心素养中的工具性、逻辑性、思想性和文化性全部融入到作文教学中,正确、恰当、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有利于提升高一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写好记叙文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记叙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6-0016-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高中语文课堂的开展应紧紧围绕这四个维度,全方位、多角度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至教学过程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多种方法,如立足语文课本、延伸课外阅读、利用课堂提问、运用古诗教学等。然而容易忽略的是,教师应该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带入到写作教学中,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体现个性化特征,让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提升能力。
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输出环节,能综合地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能体现出学生是否具备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品格和素养。高一阶段的写作训练以记叙文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有条理讲清故事、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为高二的议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由此,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探究高一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学写记叙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一些基础的记叙文写作技巧,更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夯实语言基底,合理巧妙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但语言建构的核心是知识的转化和运用。因此,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将阅读到的、吸收到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出来才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
对于刚刚迈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一的记叙文写作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学生面对记叙文不敢写、不会写、写不好,暴露出了较多的语言选择和运用
问题。
首先,学生容易忽视记叙文的文体特点而导致语言使用的偏颇。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急于内心的情感表达而忽略记叙文的叙述性和具象性,往往采用肤浅且重复的论述性语言去替代客观且必要的记叙性语言。对此,教师需要在写作课堂上明确记叙文的内涵概念,并且强调记叙文的重点是记事,即使时常会加入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也一定是“先有事情,后有情感”“七分事,三分情”[1]。
其次,有的学生虽然明确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知道完整叙事,但仍沿用初中记叙文写作的思路,更多的是采用“流水账式”的写作方式,缺乏书面、凝练的语言。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多表达,先确保故事的完整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然后再指导学生适当删改。删改可以采用找主线、抓主干、去重复、改口语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从长篇大论中找到一条主叙事线索,再抓住支撑这条线索的两至三个支线,接着去掉重复的、口语化的语言,使文章更加清晰简洁。
最后,多数学生在写记叙文时用语过于朴实直白而缺乏文采和深意。这是一种语言的匮乏。究其根源,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有限,且不会将摘抄、背诵过的句子恰当地运用。如以“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为题,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写道:
迎接我的是比小学激烈得多的竞争,功课难度加大,身边的同学似乎都比我优秀很多,成绩被对比打击得黯淡无光,甚至是灰败凄惨。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其实不值一提。
晚上在寝室里偷偷地哭。高一的我还是习惯于被呵护的,还是脆弱的;高一的我,就这样跨进了人生中第一次较大的逆境。
诸事不顺。
學习上不去,一科英语拖死全部;同学关系搞不好,又偏偏想和大家熟起来。并且忽视了我被一帆风顺的童年滋生出的敏感脆弱。
这段作文能够简单说明当时“我”的处境和心境,却未能抓住一件小事写,有较多语病且过于口语化,如“拖死”“搞不好”,也未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名人名言,语言在表达上显得苍白无力。因此,笔者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修改,修改后的作文如下:
当我接过我的英语卷子那一刹那,我呆住了。耳旁的欢呼声、吵闹声、唏嘘声都被暂停,我被扔进了一个巨大无光的黑洞。霎时,一道刺眼的红光穿透了我的防线,我寻光而望,那是英语老师灼热的目光。她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向我投来一个滚烫的眼光,我看到了,这是怒火和失望,它们在一波一波地涌向我。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
我忍住没有哭。
原来,我曾经引以为傲的事情,如今看来,竟不值一提。这就是高中,迎接我的是比初中激烈得多的竞争。这个竞争的压力像无孔不入的空气将我的身子裹紧,而我只要抬头,身边都是比我优秀很多的同学。
晚上回到寝室,捏着试卷,坐在床前,我不敢哭。再也没有满船的星辉在我的心海放歌,我的心,化成了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静默且孤寂地,等待着不会到来的“丁香姑娘”。于是,我死死咬着嘴唇,将头抬了起来,还是不肯哭。
或许是我从小习惯被呵护,或许是我之前太过一帆风顺,或许顺境是生活赐予我的迷惑,而我不愿逃脱这华美舒适的乌托邦,奔赴残酷鲜红的“斗兽场”,我更不愿再一次面对那样鲜红刺眼的眼光——但,英语老师的那个眼神里……好像并不只有鲜艳的火把,仔细一想,我好像还看到了透明的珍珠、澄澈的天空、水底的青荇和闪亮的星光!
想到这儿,我的豆大的泪珠纵情地跌向手中的试卷,将英语单词烫出了一个个窟窿。
这一文段主要做了三个改动,一是将“诸事不顺”修改为“英语成绩不理想,被老师责备”这件小事;二是把“晚上在寝室里偷偷地哭”一句铺展开来,形成一条小线索,并且有语言的变换,从“忍住没有哭”到“还是不肯哭”到最后“豆大的泪珠纵情地跌向手中的试卷”;三是将口语化的语言删除,且合理化用必修一已经学过背过的《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 我的保姆》中的诗句。
没有谁是天生的语言大师,只有在不断的打磨和锻炼中才能让言为心声。因此,在高一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协助学生修改病句、提醒学生避免口语化语言、点拨学生用书面语写生活事、指导学生语言忌平求深、鼓励学生运用好词好句。只有让学生真正养成了良好的用语习惯,才能帮助学生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提升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
二、构建结构框架,注重叙事逻辑——思维发展与提升
写作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搭建、修改、完善的过程。在写作记叙文时,需要有清晰的结构框架和明确的内在逻辑。然而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尤其是在时间紧张的考场上),往往会陷入到所叙事件之中以至于难以将自身情感客观抽离,由此导致叙事繁杂零碎、忽略主次、缺乏逻辑等问题。如何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写出高质量的记叙文,也是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当务之急[3]。
一篇好的记叙文,一定是开篇便吸引人眼球的。若能在作文标题或开头便别出心裁,设置一个别具一格的悬念,便能轻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作文充满张力。如某学生在习作中讲述了自己因为懒惰而不愿进行体育训练,最终在体考中被扣掉七分的故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这篇较为平淡的记叙文上多加入一些新意、多设置一点悬念,如建议学生把标题换作《七分去哪儿了》,而开头也由“体考成绩出来后,我发现自己的成绩竟然被扣了七分”改为“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七分出走了”。这样一来,就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接着学生便可以慢慢引出自己体考失利的故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七分虽然从我的体考成绩单上出走了,但却又加回到了我的人生经驗里,我实际上是收获了这宝贵的七分。”
写好记叙文需要一个清晰的叙事思维逻辑,这就要求讲究波澜叙事,学会分层叙事。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中就提到“‘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性的文章应当写得波澜起伏”。在平时的记叙文训练中,学生其实都会有意把事情写得一波三折,故意设计几个波澜。然而,学生往往会把这些波澜放在同一个层面上,缺乏关联性,更缺乏波澜之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如在写人习作练习中,有学生以《顶针》为题,以一枚顶针作为线索来讲述外婆的故事。该生文笔优美,讲述了外婆戴着顶针纳鞋底、舂米剥谷、抱着孩子睡觉的故事,但文中几个故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有更好的提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将“顶针”的故事拉出一条时间线,并且层层递
进。如最开始顶针是作为外婆的嫁妆被外婆带入夫家的,在贫困的年代,顶针就是外婆的“钻戒”,承载着外婆对爱情和婚姻的美好遐想。然而,慢慢地,繁重的家庭劳务让外婆喘不过气来,顶针也被外婆从厚厚的箱子中翻出来,被外婆时常戴在手上,好方便缝缝补补、舂米剥谷。后来,“我”偶然发现,外婆手上的顶针就再也没有被她摘下来过。顶针于外婆而言,变成了紧箍咒,牢牢地将她套在这个不幸福却也无可奈何的家庭中。但是,这个顶针也同样是外婆在压抑困顿的环境下唯一可以紧紧抓住的“救生圈”,在她受到丈夫打骂时,在她辛苦劳作时,也只有这个顶针能够给予外婆力量。这样修改,可以引导学生丢弃扁平思维,往立体、动态思维靠近,教会学生在一枚表面凹凸不平,形容外婆坎坷经历的顶针中融入更加鲜活的意义。从最开始的“钻戒”到“实用型工具”再到“紧箍咒”再到“救生圈”,时间在推移,故事在推进,立意在升华,情感在递进,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散和拓展。
三、培养审美眼光,讲究立意创新——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较难的部分。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将语文学习活动中的美感体验融入他们的思想,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动力,以一个创新的立意呈现出来,最终创作出一篇不落窠臼的作文。简而言之,要想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就需要做到两点:审美要崇高,文以意为先。
审美要崇高即指要站在时代高度,用客观的态度,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写好一件事或一个人。虽然万事万物皆有美丽之处,但在记叙文写作中,教师还是要向学生强调,要多写能体现主流、乐观、积极、健康等正面能量的事件,文章的总体还是要呈现一种积极进取的风貌,要符合新时代高中生的身份定位。
文以意为先是说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立意。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
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意犹帅也”便是指立意是统帅文章的关键和灵魂,若无鲜明立意或立意陈旧,则好比乌合之众失其统领。因此,在高中记叙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横向拓宽立意和纵向深化立意两个角度入手。
如有学生在习作《原来,这就是自信》中写自己原本是个不太自信的人,于是下定决心利用国庆放假时间努力学习迎战月考,最终悟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真正增强自信,才能走向成功。这种立意和叙事较为普通,缺乏新意。若要打开思路、拓展立意,可以从侧面写起,从对比写起。如开头三段分别略写在学生会竞选成功、班主任谈话鼓励、父母无条件的信任三件小事,误以为自己已经在别人的认可中找到了自信,可以很好地迎接接下来的任何挑战。然而,随着考试临近,自己却越发心慌,发觉他人给的“自信”并不牢靠,于是自己慢慢摸索,最终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自信。
再如有学生受到朱自清《背影》的影响,在习作《我的奶奶》中仿写自己几次看到奶奶佝偻的背影,觉得心疼不已。这篇作文情感饱满,但立意的角度可以翻新且深化。如把“我”几次看奶奶的背影换成奶奶几次看我的背影:第一次是去奶奶家吃年夜饭,奶奶送“我”到大门口,看着“我”离开;第二次是暑假离开奶奶家,奶奶趴在窗台上目送“我”离开;第三次是在医院,腿脚不便的奶奶穿过长长的走廊,看到雨中的“我”的背影而担心牵挂。于是,“我”深刻地感觉到奶奶的目光看得越来越远,“我”的背影也越来越沉重,因为“我”的背上长出了一双翅膀,这个翅膀,就是奶奶凝望我背影的目光,只要我一回首,尽是深情。这样把凝视的目光和背影的角色互换一下,作文便不落俗套且独具特色了。
因此,在高一记叙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创新思维,就需要启示学生善于观察、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激发学生情感涌现、鼓励学生求新求变,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作文风格
和特色。
四、浸染文化传统,提升作文高度——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课标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教师需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对文化传统的认知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在阅读中,学生由外而内浸染文化传统,在写作训练中,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和转换。
许多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会写到民族、民俗等知识内容,然而大多浅尝辄止,并未将这种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总结升华。
如有学生在习作《萱草花开》中以初夏的萱草为意象,讲述了母亲责骂“我”看漫画书,“我”不懂母亲的关爱而与母亲赌气,最终体会到了深沉的母爱的故事。该文以萱草贯穿全文,只是并未将萱草的内涵与母爱连结在一起。萱草在文中仅是一株植物,与作者、母亲的感情缺乏强有力的粘连。这是由于学生对萱草所象征的传统意义不了解,从而缺少了深化文章的点睛之笔。
将传统文化引入到作文中有许多方式,可以讲历史故事,如隋末时李世民与父亲李渊南征北战,他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而病倒,便在北堂种植具有安神之效的萱草,以解思子之情;可以用简洁的话语点出文化传统,如在古代游子远行时,母亲在北堂种植萱草,因此萱草为中国的母亲花;也可以直接引用古诗,如唐朝诗人孟郊《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当一篇平淡无奇的记叙文有了传统文化作为点缀,便更具内涵和高度,读者也能对文中意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身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将诸多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写作教学,真切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建构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感知能力,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祖国培养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扬.基于核心素养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探究[J].大连
教育学院学报,2017(4).
[2]孟改正.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作文教学观念[J].汉字
文化,2017(23).
[3]陈静.记叙文的立意原则[J].写作,2010(2).
【作者简介】
徐梦琳(1992~),女,四川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