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伤寒杂病论》“痞”的共性与差异性*

2021-04-17 20:02秦建田锋亮刘发琼马红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利水渗湿伤寒杂病论水饮

秦建,田锋亮,刘发琼,马红星

1 重庆市中医院 重庆 400021

2 重庆市奉节县中医院 重庆 404699

《伤寒杂病论》中“痞”是指因失治误治等原因引起的[1],多以自觉心下痞塞不通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症候群[2]。根据其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可归属于“痞”的范畴[3]。在治疗上,西医常采用抑酸、助消化、促胃动力等有一定的疗效,但常常反复发作[4]。而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研读,总结出“痞”的共性和差异性,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笔者试从“痞”的表现和治疗两个方面来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痞”的共性和差异性,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方向。

“痞”表现的共性和差异性

1 表现的共性

何为“痞”?《伤寒论》131条、151条等条文皆表明“痞”是因为表证发汗或泻下后邪气入里所致,因此“痞”的病机多为表证失治误治之后,邪气由表入里,结聚于内,阻遏气机,从而自觉有心下有痞塞不通之感。《伤寒论》149谓之“但满而不痛”。

2 表现的差异性

“痞”的不同病因病机等造就了“痞”有了不同表现、他病兼“痞”。

2.1 “痞”的不同表现 “痞”在《伤寒杂病论》中按照其不同病因病机,可大致分为寒热错杂痞、痰气痞、水气痞、热痞、热痞兼阳虚或表证等。亦有他病兼痞,如阳明兼痞、少阳兼痞、饮兼痞、胸中痰食兼痞及胸痹兼痞等。

2.1.1 寒热错杂痞 《伤寒论》149条、157条、158条均是寒热错杂痞。149条是本是少阳病,治以下法为误,误治之后有3种转归,其中胃气不健,邪热内陷,搏结不甚,便是转为“但满而不痛”之“痞”。157条、158条系表证失治误治,病邪入里,寒热错杂,胃气受损,脾胃升降失司。其中157条,伤寒本已汗出而解,而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邪结阻滞而见心下痞;脾胃为水困,腐熟运化失职、胃气上逆而见干噫食臭,水谷不化,流滞腹中,攻冲作响,水湿内阻,故有“雷鸣下利”。158条系表证误下之后,气虚明显,脾胃运化不及,中气下陷而见完谷不化、下利;水谷留滞腹中,气机阻滞于中焦,胃气上逆,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等症状;表证误下耗伤正气,心气不足,加之气机上逆,扰动心神,故见心烦不得安等。

2.1.2 痰气痞 《伤寒论》161条系表证汗吐下之后,中气虚弱,气虚不化,痰浊壅滞于心下而发为“痞”;胃气不和,虚气上逆,因此有反复嗳气。此处噫气系中气虚弱而虚气上逆,不伴有食臭等症状。

2.1.3 水气痞 《伤寒论》156条,治以下法之后而成“痞”,用泻心汤治疗无效,膀胱气化失职,水停下焦,水气上犯,中焦痞塞,故见心下痞。水蓄膀胱,不能气化水液的上承与下泄,故见渴而燥烦,小便不利。

2.1.4 热痞 《伤寒论》154条,无形之热邪结于心下,气机升降失常而发为“痞”。热邪为无形之邪,因此切其心下为按之为濡软;热邪为阳邪,在脉象上表现为阳脉,关主中焦脾胃,因此关脉浮。

2.1.5 热痞兼阳虚或表证 《伤寒论》155条出现热痞之后,出现恶寒和汗出,是因为上焦有热、下焦有寒的上热下寒之证。上焦心胃有热,热气无形之邪留滞于中焦出现痞,而下焦有寒是肾阳虚寒,阳虚不能敛阴而汗出,因此出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164条也是既有心下痞,亦有发热恶寒,但此处是表证先下后汗等误治之后出现的表未解而有痞,是表里俱病。简言之:若伴发热,为热痞兼表证;若无发热,仅恶寒汗出,为热痞兼阳虚[5]。

2.1.6 “痞”的变证——下利 《伤寒论》159条太阳表证误下之后发为“痞”,医者以实证,再次误下而致大肠传导功能受损,下焦下利,利下不止。163条表证误下,表邪仍在,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邪气入里,损伤脾胃,脾不运化水湿,水谷精气无以运化,随糟粕而去则下利,表里俱病。

2.2 他病兼“痞”

2.2.1 阳明病兼“痞” 《伤寒论》165条,本是太阳病,汗出而病不解,邪气未出而入里传变阳明病,因此有发热的表现,邪热入阳明,逼迫肠胃,胃气上逆,故见呕吐;此处的下利是因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而出现的热利,不同于太阴病之下利。

2.2.2 少阳病兼“痞” 《伤寒论》96条,往来寒热之少阳病,少阳经走于胸胁,邪气于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正邪相争,少阳枢机不利,故可见胸胁苦满,甚至或伴有胁下痞硬等。

2.2.3 饮兼“痞” 《伤寒论》152条,太阳表证,继发水饮凝结于胁下,三焦气机不利:其气逆于上则呕逆、头痛;其气滞于中则心下痞,甚则硬满;其气攻于表则营卫不和而汗出。而此处主要矛盾是水饮凝结与胁下,不通则痛,因此以引胁下痛为主要表现。《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第24条,水饮停聚于胸膈,肺气宣发肃降失常,气机升降失司,故有咳嗽、胸满、心下痞等不适。《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第30条,水饮停留于胃,阻碍气机升降,气机不畅,故发为“痞”,水饮之气上逆,凌心蒙蔽清阳,故有呕吐、心悸、眩晕等不适。

2.2.4 胸中痰食兼“痞” 《伤寒论》166条,因胸中痰食之邪聚集,痰食为阴邪,阻碍胸阳,胸阳之气不利,就表现出如桂枝汤证一般的表证;胸中有邪,就表现出胸中痞塞之感,痰食为有形之实邪,因此除痞塞之感外,还硬;胸中气机不畅,痰气上逆,就有气上冲咽喉的症状,甚则呼吸困难。

2.2.5 胸痹兼“痞”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第5条,胸痹发病后,气机升降失常,客气留结不去,胁下之气逆而上行,气结于胸,而兼见胸中痞气、胸满等症。

“痞”的治法的共性和差异性

1 “痞”治法的共性——行气消痞,平调气机

《伤寒论》中“痞”多由失治误治后,气机紊乱,升降失常,阻滞中焦所致,因此,在治疗上,多行气消痞,平调气机,气机通常则痞自消。

2 “痞”治法的差异性

“痞”在治疗上,多采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治法,而“痞”的病因病机及表现的差异性也导致了治疗上的差异性,主要有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和胃降逆、益气化浊,利水渗湿、温化阳气,泻热开结除痞,温中解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攻逐水饮,涌吐痰食,通阳散结、降逆平冲等内服汤药,亦有针刺等外治法。

2.1 辛开苦降,平调寒热 《伤寒论》149条治以半夏泻心汤,按照其组成,可分为3部分:第1部分,半夏、干姜味辛主散、主开以温散寒邪、降逆散结;第2部分,黄连、黄芩味苦主降、主泄以清热泻痞;第3部分,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温寒并用调寒热,补泄兼施调虚实,共奏消痞除满之效。《伤寒论》157、158条分别治以生姜泻心汤及甘草泻心汤,两方均由半夏泻心汤化裁而来。前者减干姜至一两,独加生姜四两,意在辟其秽而化其浊以和中焦,重在化水气;后者加大甘草用量至四两,因太阳表证多次误下之后损伤脾胃之气,加大甘草用量重在补中气。

2.2 和胃降逆,益气化浊 《伤寒论》161条为痰气痞,因气虚不化、痰浊壅滞于心下发为“痞”;胃气不和,虚气上逆,故见反复噫气。因此治以和胃降逆、益气化浊,方用旋覆代赭汤。代赭石、旋复花降气镇逆,半夏、生姜和胃化浊,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和中,全方降浊气,升清气,和胃气,胃气和则痞噫自除。

2.3 利水渗湿,温化阳气 《伤寒论》156条因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水气上逆,阻碍脾胃升降之枢纽而发病,治以利水渗湿兼温化阳气之五苓散。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再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水邪一除,水气不再痞自散。

2.4 泻热开结除痞 《伤寒论》154条,无形之邪热独盛于中焦,故发为心下痞。治以泻热开结除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以沸水渍之,而非煎药,意在轻取大黄黄连之苦寒之性,苦寒泄降,以清其热邪,热邪去则痞自消。155条,热痞兼阳虚,有恶寒汗出症状,而无发热,因阳虚而寒,不能敛阴而汗出,因此,其治疗在泻热消痞的基础之上加以扶阳,因此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附子扶阳固表。164条,热痞兼表证,当先以桂枝汤解其表,再以大黄黄连汤泻热开结除痞。

2.5 温中解表 《伤寒论》163条,太阳病表证未解多次用下法而有痞,表邪仍在,又添里证,表里同病,治以温中解表之桂枝人参汤。故用桂枝、甘草为君,佐以干姜、参、术,先煎四物,后入桂枝,使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于以奏双解表里之功,表解而里和则痞自散。

2.6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伤寒论》96条,少阳枢机不利,或伴有胁下痞硬,治以和解少阳之小柴胡去大枣加牡蛎汤,少阳枢机得利则痞自去。165条,太阳病传变为少阳、阳明,少阳阳热之邪犯于中焦之脾胃,发为痞;阳明之热邪内迫肠胃而下利。因此治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大柴胡汤。黄芩、大黄苦寒泄降以清里热,柴胡辛寒以解热并清少阳之邪,半夏、枳实辛散以除痞,大枣、生姜和中焦。

2.7 攻逐水饮 《伤寒论》152条,太阳病继发水饮滞留于胸胁,水饮为有形之邪。因此治以攻逐水饮之十枣汤,芫花、大戟、甘遂为逐水峻烈之品攻逐水饮,又以大枣煎汤送服以护胃气,水饮去则三焦气机通利,痞满自除。《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第24条,水饮停聚于胸膈,治以行水散结、补虚消痞之木防己汤。木防己味辛性温,辛能散能行,温能通,通畅气机,消散留饮,桂枝温化水饮,石膏清除久郁之阳热,人参补久病之虚损。《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第30条,水饮停留于胃肠,治以行水散痞之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温化痰饮,兼降逆止呕,茯苓利水渗湿,引水下行,水气消则痞自散。

2.8 涌吐痰食 《伤寒论》166条,痰食等有形之邪聚结于胸胁而发为“痞”,治疗当先去有形之邪,邪去则痞自消,因此,以涌吐之瓜蒂散治之。

2.9 通阳散结、降逆平冲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第5条,因胸痹阻滞气机,客气留结于内而有胸中痞塞之感,治以通阳散结、降逆平冲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括楼、薤白化痰通阳散结,兼温通血脉;枳实、厚朴下气除满,以降冲逆之气,桂枝温通心阳,降冲逆之气。胸中之气结的散,则痞自消。

2.10 针刺法 “痞”在治疗上除了内服汤药之外,《伤寒论》还记载了针刺等外治法。如142条,太阳少阳合而为病,少阳之里气不和无以疏泄,而见心下痞硬如结胸状。针刺大椎、肺俞解太阳之邪,针刺肝俞解少阳之邪,太少并解,里气和则痞自除。

小 结

《伤寒论》中关于“痞”的记载较为全面,包括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转归及预后等均有阐释。通过对《伤寒论》的研读,对原文中“痞”论述进行总结、分析,明确“痞”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猜你喜欢
利水渗湿伤寒杂病论水饮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论治淋证的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分级用药理论的沈氏女科利水渗湿药应用分析*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癌性疼痛探析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
刍议《伤寒杂病论》中舌诊的特点
探析利水渗湿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