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弘
【摘要】情境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命形式的重要载体。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与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反思、交流等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感受数学的力量。立足于日常教学,老师应该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而获得新知、形成能力。本文以在情境创设中增强学生体验性的有效措施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体验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141-02
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不是教師向学生灌输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体验和参与中学习知识,从而形成技能与能力。体验式学习更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应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数学的再创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并且在观察、猜想、证明、思考中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感受知识的理解、发现与生成,从而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由此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所以,立足于日常教学,老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实现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让学生在思考、探讨、交流中获得感性认知。以“相交与垂直”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小学生探索“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且提出一个问题“倘若在黑板上再增加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之间会有哪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呢?”出示完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集中探讨,这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会拿起自己的笔,在草稿纸上画来画去,把两条直线位置的不同情况画出来。当小组讨论完之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班级中展开交流与汇报,并且当学生汇报的时候,老师要用PPT将学生汇报的直线位置关系展示出来,这时,学生会画出很多种画法,老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然后再对这些画法进行分类。这一学习过程既突显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又让学生获得了真实的学习体验、思考体验、认知体验,另外也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创设活动情境——体验数学的操作性
在任何一个学段,数学知识都是抽象难懂的,对于部分小学生而言,提起数学他们就害怕,怕的是听不懂数学知识,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其实数学学科本身是抽象的,但是,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从动手开始,倘若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便不可能产生。对于数学教学而言,离开了学生的思维参与,那么,教学活动不可能顺利进行,学生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获得观察体验、实验体验、模仿体验,在动手动脑中做数学,感受数学,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将数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丰富大脑中的数学事实材料,建构起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体系。比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准备三种颜色的球,黑球、白球和红球;数量都为五个,并且准备三个透明的袋子,要求学生每个袋子里装五个球,并且每个袋子都有可能摸出黑球。接着,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装球的方案,并且将方案写下来,当小组讨论完之后,老师选派一个小组的学生在课堂上既要汇报自己组内讨论的装球方案,同时,又要将准备好的球分别放到透明的袋子中,小组成员分工好,在汇报环节,一名同学念方案,一名同学向袋子里装球,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将小组的方案进行书写。当展示环节结束之后,老师为学生提问题:黑板上出示的这几种方案,都能够摸出黑球吗?为什么能够摸出黑球呢?想要在每个袋子中都能摸出黑球,袋子中至少要放几个黑球?你能总结出怎样的规律呢?操作活动围绕学生的思维发展层层递进,既让学生通过想一想、摆一摆、放一放的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生成。又如在“角”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动手折一折,画一画,获得直观的了解;在“什么是周长”的学习中,让学生运用小木棒围一围、摆一摆、测一测,对周长,进行了解。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参与,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观察、思考、感受,从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的亲近性
有位西方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应该扎根于现实,更应该运用于现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学习知识,并且指导生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生活中的形象方式进行呈现,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感受数学知识的亲近性,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日常教学成效。以“确定位置”的教学为例,以学生的座位为切入点,老师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以最快捷、最简洁的方式,将班长、学习委员和各小组组长的位置在纸上进行表示,从而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数学问题,也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亲近性,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引出两个数可以确定一个位置的数学知识,提升教学成效;又如,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基本图形变换,老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摩天轮、缆车、小火车、螺旋桨、旋转门的图片,并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些非常熟悉的游乐场玩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由此引出本节课“平移与旋转”的数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身边的数学引入到课堂中,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有助于让他们更好地关注生活,了解生活,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驱动力,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性,老师应该重视游戏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快乐体验,游戏体验,让学生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同时又提升教育成效。比如,计算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與核心,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计算教学本身就是枯燥的,计算训练更是无趣的,很多小学生在计算训练过程总是会缺乏耐心,所以老师就可以根据一些计算训练设计游戏情境,让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进行计算训练,促使小学生在玩中计算,在计算中玩。以三年级乘除法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之后,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以“计算大闯关”为主题的游戏情境。游戏一共分为三个关卡,第一关卡为单纯的乘法或除法运算,第二个关卡为乘除混合运算,第三个关卡为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每一个关卡中都有不同的题目,当计算出关卡内的十道题之后,即为过关。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闯关游戏,在最短的时间内,闯关成功小组获胜。倘若在闯关过程中,小组内有位同学计算错误,错误一个题,此关卡内就要多算两道题,即为过关。当一个小组闯关时,其他的小组同学要仔细聆听这个小组内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班级中选出一位计时员。游戏结束之后,老师为获胜的小组颁发小奖品,以趣味性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上的竞争氛围,让小学生在你追我抢的过程中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够在轻松、有趣、合作、竞争的氛围内增进师生感情、生生感情,让课堂更有温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体验数学的直观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活力,也是传统教学中的静态书本呈现了动态性的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老师应该借助于多媒体创设信息化的教学情境,利用动态性的视频、图片等将数学知识直观的演绎,运用智慧的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导向进行清晰的梳理,促进学生在多媒体情境中实现多种感官参与和体验。比如在“角的度量”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展示精确的度数;在学习“平移与旋转”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图形的运动与变化,让学生感受平移的距离和旋转的运动轨迹。在直观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获得直观的体验,从而丰富感性认知,实现数学能力的培养。
六、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能够降低数学知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促使教学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红艳.生活情境创设下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策略分析——以苏教二年级下册《时、分、秒》为例[J].小学生(下旬刊),2021(9):49.
[2]李宇君.创设“真”情境,提升学习体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182-183.
[3]高敏.小学数学体验互动教学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