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针对国内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有关医学专科院校医学生、特别是“95后”这一特定群体的创新素养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将锁定“95后”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培养需要,定位其自身特点,剖析其与创新素养培育的关联性,并据此从学生和学校角度提出“95后”医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和提升的路径,对于系统培育“95后”医学生创新素养提出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95后 医学生 创新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医科大学校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8年度立项课题“‘95后’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索”(编号:2018xkj1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191-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把科技实力大幅跃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到2035年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机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在创新型人才培育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必须及时与国家战略对接,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曾点评了“95后”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而随着“95后”群体不断进入高等学校成为学生主体,作为大学里的“新一代”成员,他们拥有自己的际遇和时代的特征标记,如何提升该群体创新素养,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难点。
1.“95后”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特点分析
创新素养,是指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以及自主意识等方面表现的综合性统一[2]。通常来说,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主要指其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是由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知识结构以及创新能力这三方面要素有机组成的整体[3]。创新素养以实现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宗旨,目的在于真正意义上提高个人创新潜质,彰显人本主义精神。当前,“95后”大学生,个性多元、想象丰富,在思想和行为上倾向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因此,该群体创新活动内在驱动力,既是其开拓性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4]。因此,应从学生主体出发,充分发挥其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着力将提升创新素养全面渗透进“95后”人才培养全过程。
醫学生,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有着显著的特征。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生活环境和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不同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加深,致使医学新知识、新理论呈现倍速增长趋势,医学发展对科技发展的依赖性日益增强[5]。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更要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加深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开展,走在学科发展前沿,探索知识、更新理论、革新技术、引领发展。综上,医学生创新素养已成为当今医学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医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其能否在当前医学环境巨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成就,实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国内大学生创新素养相关研究虽然较多,但有关医学专科院校医学生、特别是“95后”群体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因此,着眼于医学教育规律和特定年龄人群,探讨医学专科院校“95后”医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问题,对于提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2.“95后”医学生自身特征与创新素养培育关联性分析
医学高等院校为医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以及相对开放的环境,医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扎实理论基础、提升操作水平,但是,从创新素养培育角度出发,“95后”医学生还存在明显不同于综合院校其他专业和其他年龄段的特点:(1)医学专业学制较长、课程压力大、考试难度高,使得医学生学业压力普遍较大,学生多数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对于专业之外课程涉猎较少、不知时事,知识结构严重单一。此外,由于医学课程特点,识记内容居多,致使学生对新的知识、问题缺乏探索和思考的主动性,思维局限,思路闭塞,极大地阻碍了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养成。(2)相较于人文、理工类专业,医学高等教育具有极为高度的专业化特点,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方向性。相对狭窄的职业规划方向一方面使医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提升显著,但另一方面也限制和削减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动力,基于个人兴趣导向的创新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3)“95后”大学生个性多元、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获取新知、独立自主探究现实能力较强,是提升创新素养和学习认知能力的主体。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大学在校生,其主观能动性,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较高,在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调动起参与性、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较为容易,这也是将创新精神在学生中深化和发展起来的重要路径[4]。
3.“95后”医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和提升的路径
医学院校应从“95后”医学生实际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特点着手,以“覆盖全体、融入专业、分类实施、强化实践、贯穿全程”为指导思想,更新育人理念、优化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保障、鼓励创新实践,切实推动课程创新创业,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95后”医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新路径。
3.1 明确主体,改革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属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动接收的对象,这大大降低医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探索和创造的主动性。当代“95后”医学生是创新素养提升和学习认识增长的主体,医学教育应当适时调整,更新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自学生入校起,即鼓励、要求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全活动,充分调动其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提升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
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问题,来源于反复多次的实践,并最终依靠实践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动向,注重见习与实习训练,以及实验课程教学引导,拓展学生眼界,提升实践能力,增进师生感情,由讲转向导,着力于提升学生自主理解能力,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全面调动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
3.2 创建创新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建立与完善“95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师资保障课堂教学,是培育创新素养的主渠道。医学院校一方面要基于医学专业特点和“95后”医学生特殊性,保障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同时要创建与创新素养培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供系统、有针对性的创新理论教育教学和思维引导培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提升必备知识储备,在学生培育中,及时拓展学生视野,提供人文、社科等选修课程和图书、电子资源。另一方面,以创新教育普及和针对性提升为指导思想,有效整合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将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建设符合“95后”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训练课程和考核竞赛项目。
目前,医学院校创新专职教师数量较少,且多由辅导员兼职,致使创新教育的系统、专业化程度相对欠缺。同时,由于医学专业创新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且多集中在医学及相关领域,缺乏相关专业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切实承担起指导职责。因此,医学院校应着力建设一支兼具扎实的医学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导师团队,切实承担起“95后”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功能。
3.3 建立创新素养培育支持体系
首先,学校应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纳入“95后”医学生评价系统中,在评奖评优体系中体现创新专项奖励,将创新素养培育和能力的提升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提升“95后”医学生投身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将创新热情与创新活力盈满于校园文化之中,全面提升“95后”医学生创新素养。其次,主动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引导“95后”医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设计与研究,鼓励其参与各种医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而在提升“95后”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科研创新思维。第三,完善“95后”医学生自主创新素养培育科研训练体系,基于基础训练,着眼于创新素养提升,将医学科研训练与创新素养培育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际结合的立体化、开放式训练体系,最终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人格的“95后”医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首次点评“95 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13(2).
[2]卢珍,雷晓倩.“95后”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7(40):44-45.
[3]高小臖,叶航.大学生创新素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9):205-206.
[4]杨喜.基于“95 后”大学生特点的求知需求现状及反思[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00-102.
[5]凌保東,李春平.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应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6):20-21.
作者简介:
薛兴欣(1990年-),女,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