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凡,杨会香,牟作峰,周 洁,马晓辉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病症,多以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致,包括西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1-2],具有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等特点,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3]。目前西医多采用药物对症治疗,但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多[4]。中医学认为,艾灸通过艾火的温热作用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功效,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价格低廉的优点,常被应用于胃脘痛的治疗[5-6]。但临床护理工作中艾箱灸器具的使用存在耗时、耗力、艾灰脱落易烫伤等缺陷,严重影响治疗效果[7]。本研究自行设计一款改良式艾箱灸装置,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脾胃虚寒胃脘痛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8]和《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9]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无精神疾患,意识清楚;③签署临床伦理研究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胃黏膜病理诊断疑有恶性病变者;②合并血液病、脏器衰竭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③合并妊娠或处于哺乳期者;④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⑤对热疗不耐受者。剔除标准:①因病情变化等不可控因素改变治疗方案者;②未完成治疗疗程者,做好记录并剔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0~75(55.90±8.95)岁。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23~74(56.93±10.24)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中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遵医嘱口服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生姜、桂枝、炙干草、大枣、饴糖)每日2次,联合服用西药铝碳酸镁10.5 g,餐后1 h服用,每日3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同时嘱病人卧床休息,避免风寒,注意胃脘部的保暖,指导病人进食以软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戒酒。研究小组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的正性情绪引导,减少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保证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式艾箱灸装置灸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式艾箱灸装置灸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对照组 使用传统式艾箱灸装置。使用方法:选取中脘、上脘、足三里、脾俞、下腕、神阙穴位作为施灸部位。病人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腹部及双下肢,操作者将单个艾条(长10 mm,重1.5 g)依次点燃后,放置于艾箱中间圆孔下层,距施灸部位2~3 cm处熏灸,以皮肤温热舒适无灼热感为宜。施灸过程中如病人反映局部皮肤有烫感,则轻轻抬起以减轻局部热刺激。每次40 min,每周4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2 观察组 采用改良式艾箱灸装置。①改良式艾箱灸装置:包括艾灸助燃架(专利号:ZL201621048548.4)、新型改良艾灸箱以及附子饼灸。结构示意图见图1~图3,改良式艾箱灸装置实物图见图4。艾灸助燃架为直径10 cm的圆筒形结构,具有双层支架的特点。底部设有酒精灯卡槽,用于点燃艾条。上层头部设为多个燃烧孔,可一次性点燃6~8根艾条。新型改良艾灸箱底部设有隔灰板,侧壁为储灰抽屉,艾灰下落覆盖隔灰板,具有保证皮肤受热恒定、清扫艾灰功能。艾箱上层设有高度调节阀,每隔5 min自动下落1 cm,实现艾条高度调节的同时,保证施灸温度的相对恒定。此外,根据中医辨证施药、循经取穴理论以及融合隔物灸的优点,本研究采用附子饼灸辅助治疗。②使用方法:嘱病人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腹部及双下肢,操作者将艾条放置于艾灸助燃架上,一次点燃6根艾条。取附子2 g研磨成粉末,加黄酒调和制成2 cm×2 cm规格大小的药饼,放置于中脘、上脘、足三里、脾俞、下腕、神阙穴等施灸部位。并将新型改良艾灸箱放于距施灸部位4~5 cm处开始熏灸,艾条每5 min自动下落1 cm,保证施灸部位受热均匀,每次40 min,每周4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艾条托;2—燃烧孔;3—支架主体;4—酒精灯卡槽图1 艾灸助燃架结构示意图
B1 俯视图 B2 侧视图1—艾条;2—高度调节阀;3—储灰抽屉;4—艾箱本体图2 新型改良艾灸箱结构示意图
1—固定圈;2—透明胶贴图3 附子饼贴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A艾灸助燃架 B新型改良艾灸箱 C附子饼图4 改良式艾箱灸装置实物图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3.1 施灸温度-时间曲线 艾灸过程中保持室温23 ℃,使用智能温控器在病人施灸部位测量皮肤温度,5 min测量1次,连续测量3 d,计算平均值绘制曲线图。
1.3.2 疗效判定 参照2017 年《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9]中的中医证候疗效标准拟定。①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②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③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④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3 胃脘部疼痛程度评定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0]评估治疗前后病人疼痛程度。
1.3.4 止痛疗效判定 参照《内科肿瘤学》[11]中的止痛疗效标准拟定。完全缓解:治疗后完全无痛,评0分;明显缓解: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评分减少≥4分;轻度缓解:治疗后疼痛有一定减轻,评分减少≤2分;无效:治疗后疼痛没有得到缓解,评分没变化。止痛起效时间为病人开始治疗到疼痛轻度缓解的间隔时间[4]。
1.3.5 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艾灸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运用Likert scale 4级评分法,4分为非常满意,1分为不满意,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2.1 施灸温度-时间曲线 观察组最高温度达45.3 ℃,对照组最高温度为40.1 ℃,且观察组达到39.1 ℃后,曲线相对平缓。见图5。
2.2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疼痛评分比较 单位:分
2.4 两组病人止痛起效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止痛起效时间比较 单位:h
2.5 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
3.1 改良式艾箱灸装置可以恒定施灸温度,防止烫伤 脾胃虚寒作为胃脘痛常见证型之首,多因饮食生冷寒凉、气候寒冷,或是体虚劳倦、外感实邪日久不愈而致脾胃壅塞,不容而痛[1],表现为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得热痛减[12]。艾灸作为其主要治疗手段[13],虽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①需要手持艾条逐根点燃,耗时费力;②艾灸过程中温度不恒定,导致疗效不佳;③单一常规艾灸,没有辨证药物辅助应用,疗效不确切;④艾条不能维持固定的高度,艾灰易脱落,容易发生烫伤[14]。因此,艾灸箱的器具改造尚有很大的空间。且周攀等[15]认为,灸温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疗效,施灸温度(>43 ℃)时激活神经元感受器,此时治疗效果最佳。因此,本研究综合上述问题改良了艾箱灸装置,研究发现观察组最高灸温可达45.3 ℃,高于对照组最高灸温40.1 ℃,且观察组到达预热阶段后,温度保持在43~45 ℃。由此可见,观察组温度更接近理想值。其原因为新型改良式艾灸箱一方面通过高度调节阀,保证艾条燃烧高度,使穴位受热相对均匀;另一方面通过隔灰板,使艾灰下落覆盖艾灸箱底部,保证了艾条与穴位相隔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艾灸疗效。
3.2 改良式艾箱灸装置能够改善病人症状,缩短疼痛缓解时间 《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对脾胃虚寒胃脘痛病人以温通补法为宜[16]。本研究采用附子饼灸辅助治疗,附子性温、大热,味辛、甘,归心经、肾经、脾经,具有温脾壮肾,培补命门的功效,将附子饼与火同灸,借助火力提升药性,使药力直达脏腑,不仅增强艾灸的疗效,还促进附子饼的透皮吸收,发挥药、穴、灸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作用[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止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附子饼灸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症状,减轻疼痛。
3.3 改良式艾箱灸装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病人满意度 医护人员使用艾灸助燃架,可在3 min内一次性点燃6~8支艾条,平均每例病人耗时约3 min,上午4 h工作时间内可实际完成近80例病人,有效解决了医护人员手持艾条单根点燃费时费力的难题。而新型改良艾灸箱有效避免了施灸过程中医护人员不断用手测量局部皮肤温度的缺陷,减少了病人因烫感而被迫提起艾灸箱的频次,以及易发生烫伤依从性差等问题,病人舒适度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综上所述,改良式艾箱灸装置克服了目前艾灸疗法的器具缺点,实现了结构与功能上的创新。在结构上使用艾灸助燃架与新型改良式艾灸箱,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穴位受热恒定,避免了皮肤灼伤;在功能上,融合隔物灸的优点,采用附子饼与火同灸,有效改善了病人胃脘痛的症状,缩短了疼痛起效时间,提高了病人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