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初中作文选材应该从“触动”开始的教学理念,提出在真实体验中“触动”、在想象表达中“触动”、在关注细节中“触动”、在阅读过程中“触动”等选材策略,促进学生挖掘、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作文 写作素材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初中语文课堂应当将写作训练列为重点教学目标。作文的选材是决定写作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但长期以来,初中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选材陈旧、例子虚假、偏离作文主旨等诸多问题。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学生生活阅历较少、活动范围较小,选材多局限于学校和身边的事物,有限的选择范围阻碍了他们在作文选材方面的创新。此外,学生普遍缺少主动思考意识,不善于发现新事物,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找典型的写作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选材的弊端,并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尝试让生活“触动”他们,让他们在各种“触动”中找到更加丰富、适宜的写作素材。
一、在真实体验中“触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写作文时为了求快、求篇幅,总喜欢编造故事或事例,在虚假事实的基础上矫造情感。因没有真实事例作为支撑,这些所谓的素材往往缺乏逻辑和细节,内容空泛,或者充满刻板印象,经不起推敲。对此,教师应该从求真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积极寻找那些触动自己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虽然平淡、普通,但足够真实。学生对每天所经历的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就能品味到其中的动人之处。长期训练下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真实素材的能力就能逐渐形成。
例如,在一次以“秋日”为题的写作练习中,笔者采用半命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作文题目嵌入一个“秋”字,表现秋天里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命题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为学生指明了写作的大致方向。同时,学生在选材上具有较大的空间,并不局限于类似“吟秋”“赏秋”等命题作文只能在秋景中选材。由于命题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将视角投到生活中,从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中发掘更多关于“秋”的素材。如有学生以《秋天的池塘》为题,他通过观察自家小区花园里的池塘,描写了秋天明亮的蓝天倒映在水中,和凋谢的睡莲相映成趣的景象;有学生的题目是《我和秋叶的“战斗”》,记录了自己和朋友一起帮助环卫工人清扫街道落叶的劳动经历;有学生给作文起名《秋高气爽好爬山》,讲述了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自己和家人去爬山赏红叶、观山景的美好回忆;还有学生以《秋菜香》为题,介绍家里人买秋菜、积酸菜的经过。这些素材均取自真实生活,蕴含着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感受,文章读来生动真实、情真意切、充满蓬勃朝气。在这次练习中,学生感受到“真实”对自己的触动,体会到“真实”在作文选材中的重要价值,由此逐渐形成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培养发现日常之美的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写作夯实基础。
可见,“真实”有着较强的感染力,选择那些触动了作者内心的真实事物作为作文素材,必然能够以其生动的情节、合理的逻辑和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可以说,真实生活是作文练习中最可靠的、最理想的选材来源。
二、在想象表达中“触动”
想象力是对感知过的、记忆中保留下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并产生新形象、新情节的认知能力,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想象力丰富的文章往往构思巧妙、充实生动,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反之,文章缺乏想象力则单薄空洞、生硬无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初中生应当能够结合文章内在发挥想象,加深续写、扩写、改写。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内心“触动”,使其在想象中获得作文选材。这种方式对想象类的作文写作,尤为适用。
例如,笔者设计作文题目《三十岁的我 》,鼓励学生不要拘束于作文模板中那些“高大上”的范例,而是自由展望自己的未来,畅想自己心中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写作要求不设限,学生可以自由想象、自由发挥,选材空间很大。事实也如此,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的“三十岁的我”有各种可能性:有人一直向往飞翔的感觉,所以他设想三十岁的自己已经成为著名滑翔伞运动员,每天翱翔在蓝天和山脉之间;有人因为敬佩企业家而想象三十岁的自己也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有人认为三十岁的自己一定已经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因为从小到大他都认为是警察叔叔给了大家最大的安全感,他也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有人立志要让家乡变得更美好,因此希望继续留在家乡耕种,并把最新的农业技术带给家乡。细细看来,这些描写都是平常生活中常见的事实,学生想象的成分并不丰富,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把看过的东西再复述一遍而已,并没有真正获得想象的“触动”,表达出想象的内容。由此,在作文评点中,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再想想,“三十岁的我”还有什么与现在的生活不一样的可能性。经此提示,学生脑海中各种千奇百怪的想法都流于笔端:有人写三十岁的我已经不在地球上生活了,而是移民去另一个人口凋零的星球。那里的地广人稀、物产丰富,而且科技比地球先进得多,所以,在那边生活非常轻松,每周只用上一两天班,其余时间可以四处游玩;有人写三十岁的我原本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每天为工作业绩摸爬滚打,感觉生活很艰难。突然有一天夜里,一个长相怪异的外星人出现在家里,经过开始的恐惧,到慢慢镇定下来,我和他达成了一个协议……学生的想象一旦被触动,就有源源不断的新奇设想冒出来,作文因此变得充满新意、生动神奇。
写作离不开想象,合理的想象是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延伸,它切合具体情境,能够明确突出主题,可以作为新颖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在关注细节中“触动”
初中生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作文素材往往取自身边常见的人、物或景中,选择范围狭小,选材普通,不易写出新意、写出亮点。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再普通的人物、事物、景物,只要善于观察,仍然能够从细节上发现其独特之处,抓住这些细节,便能以小见大表现平凡人物、事物、景物的闪光点。所以,从细节中获得“触动”,是发掘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方法。
例如,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动植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植物,寻找它们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建构独特的作文主题。在一次写景状物类作文的练习中,笔者以《一棵树》为题,让学生观察种在校园门口的几棵树,选择它们中的一棵作为写作素材。那几棵树都是树龄接近的银杏树,种在学生进出校园的必经之路上,学生早已对它们烂熟于心。面对习作的要求,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它们,尝试从细节上找出每棵树的独特之处。很快,有学生发现其中一棵银杏树曾经被火烧过,树皮至今还残留着烟熏的痕迹,但它仍然充满活力,由此感受到它面对挫折顽强不屈的品格;有学生注意到这几棵树的树干都非常笔直,与周围其他弯曲的树种相比,显得高大挺拔,格外引人注目,由此联想到为人处世应当正直不阿,这样才能受人尊敬;有学生写到其中一棵银杏树当其他树的树叶都已经完全变黄了,它仍然是黄绿相间的,这样的差异使画面显得美观而富有层次感,由此领悟坚持自己的独特性是多么重要。观察这些细节,学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作文素材,使看似无从下笔的题目有了多种多样的写作选择。
又如,在写人的作文中,学生的写作对象虽然有限,但从这些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件小事、一个习惯这样的细节入手,也可以描绘出一个形象鲜明、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在一次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练习中,一名学生写了妈妈每次把东西递给她时都会小心地在她的手掌上按两下,即使在很生气的情况下,也不会改变。一次,她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妈妈严厉地批评了她,但在给她递水煮鸡蛋时,照例在她手掌上按了两下,这个动作使她深深地感受到母亲在恨铁不成钢的责备背后一如既往的爱。这样的细节使一个鲜活而真实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为作文增色不少。
可见,细节于细微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细节隐藏着无数值得挖掘的新颖素材,细节能够给人意想不到的触动,因此,指导学生注重从细节中寻找作文的素材,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四、在阅读过程中“触动”
当学生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好的写作素材时,阅读便成了有效的补充。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包括历史故事、文学名著、人物传记、新闻摘要等内容,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习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写作手法的運用,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和千姿百态的社会。
例如,在一次题为《当我想起你》的作文练习中,一名学生认为大部分同学都会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者英雄伟人,描写他们为自己做出的榜样,这样选材容易落入俗套之中,于是他别出心裁地写了“猪八戒”这个文学形象,逐一分析猪八戒的个性特点:猪八戒取经意志不坚定,动不动就要“分行李散伙”,想起他就能提醒自己做什么事都应当坚韧不拔、有始有终,不可中途气馁;猪八戒曾经因为爱占小便宜而险些被妖怪抓住,想起他就能提醒自己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为人处世一定要正直而谨慎,不可因小失大、酿成大错;猪八戒贪吃偷懒,想起他可引以为鉴,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猪八戒学艺不精,变化种类不多而且技能微弱,远不如孙悟空那么随心所欲,想起他能提醒自己要刻苦学习、精益求精,免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毫无疑问,这样的选材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虽然猪八戒是虚构的文学形象,而且远不是传统作文喜欢选用的“光辉形象”素材,却同样能够给人带来启迪。所以,笔者点评时,给出了“立意明确、角度新颖、条理清晰”的评价。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显然与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分不开。
可见,阅读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将学生带进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的广阔天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被感动、被启发、被鼓舞,进而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应当摒弃那些基于应试教育的陈旧、虚假、套路化的选材,而要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丰富的想象表达中、大量的细节中以及优质的阅读中,获得触动、启迪思维,为作文寻找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优秀素材,从而提高作文质量,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杨进宁(1973— ),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内外安全教育管理、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