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育红 汤倩倩 章 超 张 军
(1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浦东 201300;2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闵行 201100)
废棉一直作为栽培草菇的主要原料,草菇产量高而稳。近年来废棉价格不断上涨,且废棉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草菇产量和品质,也影响了栽培草菇的经济效益。稻草是最早用于栽培草菇的原料,栽培的草菇风味最佳[1]。鹿茸菇是近几年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新品种,一般只采收一潮菇,丢弃菌渣中仍含有大量未利用的营养物质。笔者经过多次试验“稻草+鹿茸菇菌渣”混合料栽培草菇获得成功。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选用华东地区常规草菇栽培品种V23。
可按照稻草与鹿茸菇菌渣(按原料体积计)各50%的配比。投料量以12~15 kg/m2(干料量)为宜。
选用干燥、无霉变的稻草,截段3~5 cm 长,用石灰水(石灰质量为干稻草质量的4%)浸泡1~2 d。选择新鲜菌渣(一般工厂化栽培食用菌菌渣的含水量为50%~60%),筛去菌渣中残留的大块菇根后待用。菌渣含有水分,较易变质,建议“当天用、当天取”,即拌料当天从工厂运回新鲜菇渣。
稻草与菌渣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培养料含水量调至70%。然后将培养料铺在床架上,整平料面,料厚15~17 cm,铺料厚度应视当时气候环境灵活调整,若室外平均气温超过25 ℃,铺料不宜太厚,否则播种后发菌期易烧菌,应酌情减少投料量;反之若室外温度较低,培养料太薄会导致后期料温偏低,管理难度上升。
不同于传统的废棉栽培草菇,“稻草+菌渣”混合料发酵时间较长。上料后关闭菇房门窗,在各层培养料中插入温度计,先自然升温至料温45~55 ℃,再用加温方式升至65~70 ℃,并保持10~12 h。之后每天打开菇房门1~2 次换气,使料温降至48~52 ℃,并保持2~3 d,当培养料出现大量放线菌,无氨味等异味时发酵结束。
打开菇房门,待料温降至45 ℃以下时播种。一般800 g/袋(17 cm×33 cm)的菌种,播种面积1.5 m2。
播种时首先去掉菌种面的老种皮及红褐色的厚垣孢子块,放入经消毒的容器中搓碎,然后均匀撒在料面上即可;如播种时培养料较干,可用pH 9~10的石灰水为床面补水后再播种。
播种后,菌种萌发期间,维持料面温度33~35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没有加湿条件的菇房应酌情减少菇房内空气流动,以免培养料水分散发过度,播种后约24 h 菌种即可萌发。草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但注意料温和培养料含水量变化。
图1 “稻草+菇渣”的筐式栽培草菇场景
草菇是高温型菌类,发菌期每天定时通风,但不要出现大量空气对流,否则会导致培养料失水。接种后3~4 d,菌丝生长旺盛,料温会上升,因此须密切监测料温变化,当料温超过35 ℃且继续上升时应及时做好降温工作,避免因料温过高烧菌。有条件的菇房可加装空气循环设施,以减少上下层菇床温度、湿度差异。底层料温若较低,可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待菌丝生长稳定后再揭膜。
草菇出菇阶段,菇房内的温度、湿度、CO2、光照变化,都会影响草菇子实体生长。而水分是草菇子实体生长所需营养的输送者,因此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对子实体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打开房门,根据培养料失水情况,在培养料表面喷洒石灰水1~2 kg/m2,待培养料表面无积水后关闭房门。培养料表面菌丝恢复后进行出菇管理,这期间注意料温变化,防止烧菌,此阶段一般需时1~2 d。
待新生绒毛状菌丝爬上培养料表面后可进行催蕾。打开门窗大通风0.5 h,控制空气相对湿度90%~95%,并进行光照刺激,刺激菌丝扭结。草菇是好氧性菌类,适当通风换气,可促进菌丝扭结[3],可在菌丝扭结期间保持长时间小风量的新风换气。
催蕾1~2 d 后在床面可发现针头大小、白色小点状子实体原基,此时料温进入平台稳定期或逐渐下降,保持室温在28~32 ℃,此时维持料温与菇房温差的同时保持一定的换气量;当料温降至与室温接近时,应及时降低菇房室温,避免黄菇、死菇。
“稻草+菌渣”混合培养料,易感染杂菌。因此发菌闷棚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较高且培养料表面菌丝生长较弱,料面极易感染杂菌,故在闷棚期间仍需保持低流量的空气流动性,避免因局部通气不良或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导致杂菌感染。
在适宜的条件下,草菇从播种至采收需11~13 d。草菇的纽扣形菇体经过2~3 d 的发育长成蛋形菇体,蛋形菇体进入伸长期时采摘最为合适。采收时,单生菇体只要用手轻轻扭转提起即采下。若菇体密集丛生且大部分菇体进入伸长期,则连体采下再把菇体逐个分开;若只有个别适采菇,则采菇时尽量不要碰损未长大的小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