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朝钰
(普定县黄桶街道太平小学,贵州 安顺 562100)
目前在教育体系的逐渐改革下,语文教师已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素质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许多基础知识稍稍薄弱的小学生来说,种类多样的课外读物是内容丰富的素材库;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课堂的教材,学习内容固定有限,通过浏览不同类型的课外书刊,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接触到关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多种类型书籍的阅读,以及长时间的选择阅读和习惯阅读中,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品味,同学之间根据不同类型课外读物的传递与分享,能够逐渐矫正原有对事物的认知,用对课外读物阅读的不同感悟约束自身言行,也使个人品德素养和文化水平同步提升。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就会帮助其更好地学习语文,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玩性较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控力,在学习时也难以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导致语文教学的效率相对较低,为改变此种现象,有效提升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语文的教学来说,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课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充分运用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语文的过程更加流畅,让学生产生学习自信心,但要特别注意,在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课外阅读观念时,应该让学生在欢快娱乐的环境中进行,不能让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负担,因此,老师应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的学习性,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可以积极独立地展开课外阅读活动,为语文学习夯实基础[1]。
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对语文的写作课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文章写作可塑性最强,经常进行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上课时更加愿意表达、分享;提升写作水平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仅依靠某些写作技巧或者方法就能达成文章的表述;目前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有阅读提升写作能力的书籍才是最好的课外读物,认为没有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书籍都是闲杂读物;甚至有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也盲目追求教材,认为教材书才是学生阅读写作的重点,实际相反,阅读是一个逐渐吸收知识的过程,会在阅读时不知不觉中吸收大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再运用到日常写作中,文章质量就会逐步增高;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大提升,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也会有提高,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意见,对知识与文学素材都有一定的积累,既提高了写作水平,也能促进个人发展。
课外阅读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后,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可以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彼此之间交换心得感悟,在出现不同见解的情况下,同学之间会产生争论,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就有所提升,对此,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们对不同的感受进行交流,而不是让学生在完成阅读后进行独自思考,需要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知识面,完善自我。由于小学生自身行为习惯还未固定,在生活中喜欢模仿书中文字的表达,在日常交流中就会表达一些书中的文言文方式,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就会有所提升,如此就会发现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在无形中带来的积极影响[2]。
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教书育人功能,通过语文教学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基本意识,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富有责任心的健全人格。目前的学生中,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社会,了解社会上的人和事物,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生活,熟悉自身生存的环境和氛围,具有辩知社会对错的基本能力,甚至能主动提出参加社会型公益活动,接触更多社会上的事物,对社会成员有基本的认识,也能主动履行社会公德,约束自我习惯与日常行为;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国家、世界等时事,既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进行文章写作是一个需要知识积累和眼界开阔的环节,每个学生眼中的世界、人物、景色都不一样,学生在课外读物中了解得越多,越容易在写作过程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学习、积累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储备对学生学习语文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小学生通过增加课外阅读量,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还能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生字,学会运用更多的语言,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掌握了知识,也获取了快乐。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写作的趣味,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加善于表达、乐于分享,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元化;并结合当下的新媒体技术发展,加入创新性的课外读物和阅读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