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校长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2021-03-25 04:37李统兴
中小学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乡土文化习惯养成

李统兴

摘要面对乡村学校规模相对较小、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现状,乡村校长应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文化建设之路。要提炼并落实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理念文化,而不是刻意求新求异;要带领师生一起创造“我们的校园”,而不是片面追求环境的“高大上”;要着力发掘乡土文化特色,而不是停留于刻意模仿、照搬照抄;要以文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将文化停留在墙壁上。

关键词 农村校长领导力;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土文化;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2-0015-03

文化建设是中小学校长的一项重要职能。在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的当下,城市中小学校的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但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学校来说,文化建设确实是一道难题。城市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无法直接搬用。乡村校长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探索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文化建设之路。

一、从理念入手:提炼并落实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具体包括办学愿景、办学理念、校训、“三风”等。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乡村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理念文化,这是校长最基本的专业职责。虽然有些乡村学校已经构建起较为完整系统的理念文化,但不可否认,还有许多乡村学校在办学理念等层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没有明确的理念。不少乡村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究其原因,这与校长自身的办学水平有关,也与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有关。有些校长不知道办学需要有理念;有些校长由于自身能力和底蕴所限,提炼不出办学理念;还有些校长根本不去思考办学理念的问题,因为这个内容在评价考核中不是硬指标。

二是口号化严重。由于对办学理念认识不足,有些学校便使用一些大众熟知的口号当作办学理念,如常见的“团结”“求实”“创新”“勤奋”“以人为本”等。这种现象在城市学校中并不少见,在乡村学校中则表现得更为严重。

三是刻意求新求奇。针对没有理念或者理念大概率雷同等问题,一些学校聘请专家或文化策划公司对办学理念进行创新化提炼。不能说这样提炼的理念没有创意或可取之处,但不少学校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的過程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片面追求形式,如字数的整齐、平仄的对称甚至押韵,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刻意追求前沿,导致理念脱离学校实际,完全是落实不了的空中楼阁。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这种“策划”“设计”办学理念的倾向,也使得一些乡村校长囿于没有足够的经费和资源,因而产生了放弃提炼办学理念的想法。实际上,构筑一所学校的理念文化,最需要的是校长和本校师生的用心思考,乡村校长并不是不可为或不能为,而是大有可为和必须作为。

对于办学理念的提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1]所以,乡村校长要摒弃片面求新求异的做法,从学校传统、学校实际尤其是师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思考,发动教师、学生、家长、校友、乡村能人贤人的力量,提炼适合的、属于自己学校的理念文化。

例如: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地处山区,也是革命老区,在离县城较远的乡镇有一所学校叫长寿镇中心小学。七年前,该校校长从办学理念的提炼开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对长寿镇的名称由来进行调研,他们了解到,该镇长寿老人的占比和寿龄均超过联合国规定的指标,村民之所以长寿,主要因为生态环境宜人,老百姓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学校提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人”的办学理念和“健身、健脑、健心”的校训,以“健康”为主题构建学校理念文化。这样的办学理念既不艰深也不刻意,却特别符合该校实际、契合师生需求,而且也易于落地。

二、从环境生发:带领师生一起创造“我们的校园”

有些校长把学校文化建设等同于环境创设,实际上,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能以环境创设替代环境文化建设,也不能以环境文化替代学校文化。只有当环境具有育人的功能时,才能纳入文化的体系。乡村校长在实施环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环境文化建设是有灵魂的。学校环境文化是从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出发对环境进行再创造,以环境感染人、影响人、教化人。环境文化建设必然是理念的生发或者是理念的外在显现,因而是有灵魂的。在很多学校,我们看到校园建筑色彩杂乱、布局无序;校园里标语随处挂、口号满天飞;各式各样的“文化宣传”随意张贴……这种所谓的环境文化,只是一种机械的复制或杂乱的拼凑,其实已经偏离了文化的意义。这种现象在乡村学校更为普遍。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乡村校长首先要思考的是有没有灵魂以及如何将其落实到环境布置上。

二是环境文化建设是依靠“自己人”的。乡村学校请不起广告公司或文创公司,是否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就无能为力?其实最有价值的学校环境文化应该是校长带领师生共同创造的,充分体现“我的校园我做主”。学校的花草树木可以由师生一起栽种,操场的空地可以由师生共同规划,空白的墙壁可以由师生去涂鸦……“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2]这种由师生参与其中的环境文化建设,打上了师生深深的情感烙印,为师生留下了生命的印记,让学校成为师生心中“我们的”学校,这样的环境文化建设更具育人价值。

三是环境文化建设是“为人”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应该是“为人”,而不是“为物”,要让孩子站在最中央。具体来说,环境文化所展示的内容应该以学生为主,包含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形象、学生使用的器具以及引导学生成长的内容。一些学校在环境布置中展示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这当然可以对学生产生启迪和教育作用,但是对学生而言,自己或身边同学作品的展示可能会更具激励作用。每当有学校在教室或走廊的墙壁展示孩子的作品时,虽然形式有些质朴甚至简陋,但是不仅参观者为之驻足,孩子们更是流连忘返。

因此,学校环境文化中必须有人,有深蕴其中的精神和灵魂;学校环境文化必须由师生共同创造,凝聚师生的情感;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最终是为了激励、鼓舞、影响师生。这样的环境文化称不上“高大上”,也不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却是乡村校长可以大有所为之处。

例如: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路口镇明德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小规模偏远农村学校,在校学生约180人,办学经费自然不宽裕,但是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的农业资源开展了富有乡土特色的环境文化建设。学校整合资源,建起了占地三亩的融劳动教育、科技教育、德育、美育于一体的“晓耕园”,将课堂搬进了其中的茶园、种植园等,深受学生欢迎;学校还围绕“农耕文化”主题,建立了陶艺室、篾器室及农耕工具长廊等,使环境文化建设进一步系统化、特色化。

三、从乡土凸显:着力发掘乡土文化特色

走特色化办学之路,已经成为城乡学校的共识。现实中,乡村学校在特色办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误区。一种情况是,一些乡村学校往往不顾自身条件,想方设法地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其他学校的特色,“打造”类似特色,结果只是一时的热闹,不仅特色不特,而且难以持续。另一种情况是,一些乡村校长参访学习了部分城市学校相对高端的特色项目,如学生交响乐团、无人机课程、戏剧社、博物馆课程等,反倒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乡村学校既缺钱又缺人才,自然难以形成特色。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性。资源条件不同,办学策略也不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乡村学校更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根据已有的资源彰显自己的特色。乡村校长要基于所在区域和学校实际进行资源分析,注重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通过科学评估,开发一些特色项目,以丰富办学内涵,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乡村社会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校长都可以“为我所用”,形成乡村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剪纸、棕编、非遗食品、竹艺、木艺等乡村手工制作,传统礼仪、舞狮舞龙、乡音吟诵、民歌山歌等乡村民俗艺术等。从某种角度来说,乡村学校并不缺少特色文化建设的资源,缺的是发现特色的眼睛和创造特色的勇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如何凸显乡土特色、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校长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例如: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丹洲鄉中心小学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充分发掘和整合学校周边的蔬菜基地、苗圃基地、果园等,开发实践课程,形成与生活化的文化理念相融合的办学特色。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伍市镇时丰中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校将九龙舞这一与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的、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以龙文化为主题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品质。经过几年努力,龙文化深入人心,师生展演的九龙舞走上了中央电视台,九龙舞还被成功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从养成回归:以文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有一种偏重于形式化的表征,可谓投入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活动越来越热闹,但文化育人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我们却很少去论证和科学评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乡村校长更需要思考文化的目的和价值,这样才不会偏离文化建设的初心。

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学校文化最主要的价值应该是养成,包括养成良好的品性气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检验一所乡村学校的文化最直观的办法,就是观察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如果这所学校的孩子讲文明、有礼仪、言谈不俗、举止优雅、习惯良好,那么这所学校必然是有文化的—哪怕学校墙壁上看不到任何装饰性的东西,学生这样的表现,必然是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紧紧抓住育人的宗旨,从养成教育切入,让学校文化建设回归到符合教育规律的轨道上。

在当下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学生进城读书的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有10.7万所,在校生数量为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4]继续留在乡村学校就读的,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脾气性格、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乡村校长如能加强学校养成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习和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交往、尊崇礼仪,而不是将各种名言警句仅仅高挂在墙壁上,这对当下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具有示范意义的。

例如: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黄金小学是一所偏远的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占到80%。为了改变学生行为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薄弱,文明素养较差的现状,学校以国学经典、农耕文化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孩子“好人生”的十多项习惯,以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行为转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不仅学生和家长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生态也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 陈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要点·行动·示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

[2]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05.

[3] 范涌峰,宋乃庆.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模型构建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68-78+155-156.

[4] 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供给与供给侧改革[J].教育研究,2020(4):139-151.

注释:

① 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9年重大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湖南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编号:XSP19ZDA004)、2019年一般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课题编号:XSP19YBC329)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乡土文化习惯养成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