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对体育课堂进行改革,尊重每个学生的需求表达,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了传统体育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衍生出了一些新问题,让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陷入现实困境。针对现实困境提出科学划分学生体育能力层次,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建设,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项目,开展同项运动分层教学,建立合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体育课堂班级管理制度等解决对策,有助于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良性实施。
关键词 体育分层教学 走班制 教学困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青少年需要熟练掌握最少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目标[1],为了对传统体育课堂进行改革创新,为了更好地实现规划要求,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把学生学习需求放在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大力促进学生开展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分层走班制只是为体育课堂搭建了创新平台,不仅没有达到理想的现实目标,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本文就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实施存在的具体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力求为改变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现实困境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一、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价值
分层走班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科学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原有的固定班级进行层次划分,形成一种非固定、流动式的教学模式[2]。“分层”能解决学生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个体差异,更好地为每个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走班”又为“分层”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条件,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分层走班教学的意义[3]。体育课堂开展分层走班教学的价值意义在于:1.掌握专项体育运动技能。学生能较长时间专注于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能较大程度提升运动技能以至熟练掌握的程度。2.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学校会综合考虑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提供几种体育项目让学生自主选修。3.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适合的层次学习内容会更容易吸收和接受,还能与班级里的同学共同进步,营造一种充满动力且积极的体育环境。4.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度。更专业的“一师一专”和“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4]。5.打造体育校园文化。学生体育专业度的提升有利于学校体育社团和运动代表队的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也促进学生体育专业度的提升,大力提升校园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
二、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很多学校在传统体育课堂的改革中应用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借鉴其他学校开展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成功经验,不断对该模式进行创新与实践。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分层走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型产物,受到了来自内部及外部的阻碍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新问题。
1.分层标准与分层方式单一
当前学校按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的显性能力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分层,然而,仅仅根据这一指标进行层级的划分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一,显性能力的判别标准缺乏客观性,根据显性能力进行的层级划分也不具备科学性。这一标准只能评价学生当前的运动能力、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无法挖掘学生潜在的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缺乏对学生在课下付出的汗水和不懈努力的评价。第二,只根据显性能力这一标准会固化分层,学生想完成层间跨越相对困难,长此以往会消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锤炼自身技能的斗志,无法在体育运动和课程中得到乐趣。
2.教学活动缺乏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评估难度增加,评估工作量大幅提高,仅靠教师自身的热情很难推动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长期健康运行。当教师同时为A层和C层班级备课时,有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重视程度不统一等问题,使得原本积极性欠缺的C层班级学生进一步丧失了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致使教师很难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教学能动性。因此,应该以更好地方式鼓励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中的能动性。
3.项目设置不全面
体育课堂分层走班对学校教学场地和器材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教师人数也有一定要求。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使班级数增加,教师的课时任务也会严重超标甚至出现体育教师短缺问题。许多学校面临这些问题时,选择减少可选项目,以减少分班数和场地要求,但这样却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可选项目的减少势必造成选课人数集中的问题。而体育教师人数的限制导致体育课堂分层走班只能针对个别年级进行推行。
4.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和动力
进行体育分层走班教学后,发现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陆续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具体分析来看,A层学生因自身素质较好,认为授课内容简单会产生学习懈怠;B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上不主动,特别需要高层次学生对其进行带动,自身进步空间较慢;C层学生因自身素质较差,对教师授课及课后练习等环节无法掌握和练习。随着体育课堂内容专业程度的提升,课堂内容单一等情况,学生最初选择课程的兴奋感和期待感会消失。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都极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开展,无法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
5.教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不合理
部分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打着“分层”的幌子,仍然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为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不重視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层次,统一化的评价体系不能较好反映学生真实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打击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评价体系过分强调学生自身身体素质,重视量化评价而忽略质化评价,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动作技能给予较好的反馈评价,甚者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等评价环节未纳入评价体系。
6.传统班级教学管理失范
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班级管理上存在较多隐患,无法保证体育教学良性实施。引入“流动”教学模式,学校需要制定更为详细的管理方案,对分层走班教学进行规划部署,无疑给体育课堂管理带来了难题。同时,学校面临着教学场地和教师等资源短缺、专项教育经费不足等困境,严重制约了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尽快尽好地解决,体育课堂的新一轮改革将无法落实。
三、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解决对策
体育课堂教学应用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显现出一些现实问题,亟需通过理论和实践等层面进行研究和解决。
1.科学划分学生体育能力层次
在每个班级划分学生层次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每个体育项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学生体育能力分层的科学依据主要包含学生体育成绩、身体素质数据、课堂行为规范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学生体育成绩按上学期期末测评成绩评定,身体素质数据按照学生健康体质水平体测成绩,课堂行为规范及学习态度通过教师课堂观察,根据课堂表现、课后练习、遵守课堂纪律等情况做出不同等级的评价。综合上述各项因素将各班级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强化、提高及基础层次。教师可以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动态分层管理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
学校整体资源会影响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效果,还会影响该模式的改革创新推广程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基础硬件资源建设,合理分配校园运动场地,根据学校场地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学校在培养体育教师时应重点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发展自己特别擅长的运动项目,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专业性和教学深度。同时也要组织一些缺乏专项特长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学校增设新兴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运动项目选择。
3.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项目
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应避免学生随意选择运动项目,学校应当提前给学生做出详细的说明,并制定一系列选课指导方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传递终生体育的健康理念,让学生明白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学习到一到两项体育技能,真正实现从热爱体育运动到擅长体育运动的转变。学生的选课不应该采取固定形式,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各阶段身体素质及学习能力进行灵活调整,也需要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在整个体育课程教学中都做到积极引导。
4.开展同项运动分层教学
同一个体育项目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这样更能体现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大力提升体育教学效果。A层次学生有较好的运动能力、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应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基础运动技能,还需要提高体育运动技能的专业程度。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并矫正动作的精准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练习。B层次学生的教学方式相对灵活一些,根据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掌握情况在动作难度上做出及时调整,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及情绪的变化,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C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需要降低整体难度,帮助他们掌握基础运动技能与知识,通过教师亲自示范进行教学,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理解程度,当学生出现动作不理解、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需要耐心讲解与纠正,使学生更好掌握动作要领。
5.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一个良好的体育评价体系既需要反映學生真实的体育成绩,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密切关注学生的自我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能力,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多维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过程评价、质性评价及多主体评价三个方面。过程评价强调对于整个体育课堂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综合学生体育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表现,较好反映学生多阶段的学习能力。质性评价强调在评价中给学生提出更多的针对性指导意见,有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细化和内化,让学生不断获得改正及进步的空间。多主体评价方式改变传统体育课堂的教师单向评价方式,将更多元化的评价对象纳入评价体系中,开展互动式评价,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相互评价的双向评价方式,还有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向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对象的角度和方向。
6.细化体育课堂班级管理制度
分层走班教学打破传统行政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重新分配,这给体育课堂班级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学校应制定更细化的班级管理制度,避免出现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等不规范行为,保障学生课堂纪律及课堂安全。体育班级建设应当充分调动班干部职能作用,在新组建的体育班级设立体育课代表,具体负责学生体育检测、上传下达体育教学任务等,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不仅能增加管理效果,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自我成就感。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帮助他们进行体育锻炼,也要加强班级管理的意识,严格把控学生课堂纪律,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主动联系班主任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反馈。体育课堂各阶段的学习情况都将纳入评价体系,评价手段会提升班级管理的成效。
体育课堂分层走班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身体,享受成功,培养体育技能,感受体育精神。当前,我国体育分层走班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体育课堂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体育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破解实施过程所面临的教学困境,实现树立学生体育自信及健康理念,凸显体育课堂的专业化程度,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2):5-10.
[2] 刘瑶,卢德生.我国分层走班制教学研究审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9(05):29-33.
[3] 郭红丽.差异与选择:“分层走班”策略实施的两个关键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7):12-14.
[4] 毛振明,邱丽玲,李海燕,陈帅.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社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假说——行政班体育课走向走班制体育课:“班文化”走向“队文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03):1-5+30.
[作者:王有基(1979-),男,甘肃武威人,河池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