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聪
摘要:走班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按规律办教育的有益尝试。本文结合高考制度改革这一大背景,梳理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深度剖析走班制的应然追求和实然现状,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更好地促进走班制的开展。通过对走班制的研究,寻求一条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的得到最佳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高考改革;走班制;应然追求;实然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表示,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教育专家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走班制在高中教学中将成为一种常态。
一、走班制的应然追求
(一)走班制的概念
走班制教学作为分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要求教师摒弃固有的教学形式,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水平来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与学生水平相适应。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进入不同的班级或年级进行学习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走班制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空间,通过以学定教的方针,对教学进行合理安排,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简言之,就是打破固定的班级编排,不再由固定的学生组成固定的班。
(二)走班制的特点
走班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最早在大学实行,中学走班制源起于美国,现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实现。其主要特点有:
学生的流动性强。走班制下,学生将改变同一求学阶段始终被固定在相同的教室、接触相同的人群的状况。学生的学习、交往将完全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的限定,学生因课程选择不同而流动到不同的教学班。
学生修习课程的差异性。走班制下,学生在导师等的指导下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每一学段修多少学分、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学习进度如何安排等问题学生都将自主决定。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每个学生每学段都拥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课表,实现“一人一表”。
(三)“走班制”的价值
走班制以“灵活、高效”为核心特征,具有极高的价值,在高考制度改革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学必将使走班制从可能走向现实。
走班制打破了固定班级授课制“固定、统一”之缺陷,以其流动性的特点适应了学生课程选择的需要,并以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形式切实保证了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使课程选择从一种可能的权力变成了一种现实的可行,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真正得以实现。
走班制保证了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进而推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规划等能力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学生所修习的不再是学校规定的课程,而是自己选择的课程,他们将从感情与心灵上将自己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走班制的实然现状
(一)走班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以高考制度改革为导向,深圳、上海等一些地区的学校进行了走班制实验,虽然进行了不太长的时间,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成绩的背后也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
1.学生选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
走班制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由于学生兴趣广泛而又不稳定,就容易导致盲目选课,造成自身结构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2.走班制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走班制的背景下,学生的流动性加大,这使得行政班、教学班的管理难度加大。学校、班级、学生三者没能密切配合,造成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的出现,影响了走班制实施效果。
3.走班制评价机制滞后
当前对于学生的评价依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的阴影,仅仅是作为一种选拔和甄别的工具,提供的是一种终结性的结论。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造成走班制发展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
(二)应对策略与措施
1.增加学生选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首先,学校要通过召开学生会和家长会,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选课指导;其次,学校需要实行“导师制”帮助学生开展人生规划,导师可以由班主任和负责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担任,通过导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探讨学生未来的发展问题。导师与学生开展交流,以便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学业情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解决其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困惑。
2.健全走班制的管理体制
首先,学校管理应该精细化。随着选课走班的推行,学校应该由年级部管理向下和向上两方面探索学校管理的新形式。如向下可以推行“教学单元工作组负责制”,向上可以实行“学校精细化管理”等。其次,班级管理应该实行团队化。实现班级管理的团队化,就是要以原行政班学生为基础,将学生科学分组,组成教学班管理团队,把学生个人行为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将个人的量化积分以合作团队为单位进行计算,对学生进行捆绑评价。最后,需要引导学生管理自主化。学生最了解学生,学校应该成立各种学生管理委员会,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自主管理。
3.创新走班制评价机制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体现平等、全面、激励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目标,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评价;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学生处在动态发展之中,不能用静止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的指标要多元化,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提升与否,学习积极主动性、学习态度等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二者各占一定的比重,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也重视学期末的最终结果。
“走班制”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积极而有价值的改革探索,是对班级授课制的积极改造。它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课程整体把握能力、学习规划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及责任心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生活的过程,“走班制”也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身的价值,获得全面而富于个性的发展。走班制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华. “走班制”:从“班”到“个人”[N]. 中国教育报,2014-5-12(6).
[2] 栗道中. 考量“走班制”[J]. 中国西部,2014(3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