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气周流”理论谫论汗证

2021-03-25 13:16徐晓卓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枢轴中气一气

徐晓卓,韩 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汗证是指汗液外泄失常、以出汗增多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1]。历代名家认为,汗证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唯有清代著名医学家、乾隆皇帝御医黄元御视角独特,从“一气周流”理论总结汗证病机,本文探析如下。

1 “一气周流”理论溯源浅析

“一气周流”则指中气在肾气的激发及脾气升清作用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环往复的过程[2]。黄元御认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脾土位于中轴,如车之轴承,有链接四维之象并为四维运转提供原动力的功能。气有阴阳,分清浊,清升为阳,浊降为阴,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纽,即为土也[3]。木、火、金、水乃四时之象,通过阴阳之升降,分别居于中土之左、上、右、下,从而形成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格局[4],人体“一气”是以斡旋不息,周流全身的“圆圈”运动。

2 “一气周流”与汗证

2.1 “一气周流”与汗证

《景岳全书·汗证》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5]。《素问·阴阳别论》亦云:“阳加于阴,谓之汗”[6]。体现了脉象来盛去衰与汗出的关系[7]。《四圣心源·阴阳》则曰:“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8]。脾胃之中气是阴阳升降的枢纽,枢轴运行,积温则化火、积凉则化水,化火为热,化水为寒。寒热安位,阴阳平衡,使得一气周流如常,乃为平证[9]。

黄元御认为,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10-11]。若中气受扰,四维升降之枢纽失灵,则清浊混沌升降不能。若己土不得上行,阴无以升化阳不能;若戊土不得下行,阳无以降化阴不能。若温气不得升,则郁而化火;若乙木疏泄失常,肾水之寒无以上升,则沉降于下,久之肾阳亏虚,不得上涵心火,而致下寒上热;若肾水沉寒,肺失敛降,则日久耗气,阴不得降,终致阴阳升降失调,腠理不固,发为汗出。

2.2 “一气周流”与汗证论治

2.2.1从脾胃论治 “一气周流”理论重视培中土以枢气机。脾胃居中焦,为津液升降输布的枢纽,济水火之机要,升降金木之枢轴[12]。黄元御认为,四维之根本方是黄芽汤(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二钱、干姜一钱);茯苓味甘,擅入脾经,可健中脾,畅气机;人参、干姜、甘草补中土,四药合用乃共奏“调阴阳,转中气,清浊安,除病邪”之功。且不论实邪、虚损起病,异常汗出的恢复也需从调后天、畅中气着手论治[13]。故而“一气周流”重视对于脾胃气机的调畅。

2.2.2调四维 “一气周流”的根基是脾胃中轴的调畅,但同样仰仗于四维的正常轮转。木生于东,火长于南,肝木疏泄正常则津液运行正常;心火下济则津液不外泄;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肺宣降功能正常则津液输布循道;肾中真阴充足则阴阳相济无以异常汗出。这也正是“一气周流”理论从调四维方面对汗证治疗与脏腑关系的独到见解。

2.2.2.1疏肝泻火 肝乃汗之制。正常状态下,“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在异常情况下,“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14]。脾胃之中气枢轴不利,气机升降失常,肝木升发颓然,温气郁而化火,阳不得降,阴无以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汗出,临床多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15]。方中柴胡升肝脾之陷,降胆胃之逆;龙胆草性大寒,入肝、胃经,可祛中焦之湿热,热清则肝胆之气亦清,则五脏自定;当归性辛温,入肝经,能散之,促进肝木之舒达,气机畅,阴阳调。

2.2.2.2交通心肾 肾气司全身津液代谢,肾之阳气乃推动四象气化、促进水液代谢的原动力,为卫气之根,汗出之本[16]。水能生木,肾阳暖则肝木升,肾水随肝之升发而上涵心火,使得左路之升发通调,上清而下温;若心肾失交,心火不能下济元阳,致肾水寒沉,肾中少火或无火,肾精、肾阳失于滋养,久则失于封藏,肝木心火失于温煦滋润,阴潜久之而阳升太过,阴不得升而阳不得降,一气不得周流,下寒上热,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发为汗证。临床常用防盗止汗汤加减,方中黄连清心火以制约偏亢之心阳,肉桂温肾以补肾阳之不足,使得上下阴阳相济,气机调畅,腠理固津,汗乃自愈。

2.2.2.3补肺敛汗 肺主行水,肺气之宣发肃降调节全身水液运行,然肾水寒沉,肺金怯于降入肾水,右路肺金敛降失调,使火不交水,水寒而上热火飞,水火阴阳离决。火飞于上,耗气伤血,肺金之气受损,失其自主之权,不得禁其气之不固;气不得固,汗乃气之所化,汗随气泄,发为汗证。在“一气周流”理论中肺金应随中轴戊土而降,才能参与四维的正常运转[14]。玉屏风散中黄芪入脾肺经,内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白术健脾胃,培中土以调中气之枢轴,肺金得以敛降,肺气自调,肌肤腠理得固,汗出乃愈[17]。临床治疗汗证在补肺固表的同时应该注重宣降肺气,恢复四象的气机正常运转。

总之,脾胃之中轴和心、肝、肺、肾四维功能正常,机体可以正常地“一气周流”,阴阳平衡,津液得固,不得外泄失度[18]。

3 病案举例

韩某,女,43岁。2018年5月7日初诊。患者以恶风畏寒伴汗出增多5年余为主诉前来就诊。10年前生产失血,又受风寒,5年前开始出现恶风怕冷,受风、寒加重,偶有心悸,心烦间作,平素精神倦怠,周身乏力,健忘,动辄汗出,气短懒言,四肢欠温,纳谷调,难入睡,夜梦多,寐易醒,醒时汗出,醒后难寐,小便调,大便秘结,舌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近3年来月经量较前减少一半,2017年8月停经一次,后月经量多色淡,9天方净。治以培土生金,调畅气机,固表敛汗为法,以大补黄芪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5g,黄芪30g,茯神10g,白术10g,葛根15g,桂枝10g,干姜6g,淮山药10g,路路通15g,浮小麦30g,糯稻根15g,麻黄根12g,煅牡蛎24g(先煎),五味子6g,焦山楂15g,炙甘草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2诊:服药后精神好转,但恶风畏寒仍明显,夜寐欠安,舌象同前,脉稍有力。原方加白芍、大枣各20g,14剂。3诊:恶风畏寒症状好转,月经量较前增多,血色较前鲜红,夜寐好转,大便通,质软,予前方基础上减白芍、大枣为各10g,续服7剂。4诊:诸证改善明显,舌脉调,前方续服一月余。电话随访患者恶风畏寒症状基本消失,予停药。

按语:《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患者病始于五七之后,阳明脉已衰,又因失血、受风,留中阳挫损之弊。今为“六七”之年,三阳脉衰,寒自内生,中阳受损,运化无力,故恶风怕冷,乏力汗出,大便秘结;心悸、健忘乃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之象。寐中易醒、梦多,心烦,舌质红,皆为心血暗耗,心阳亏虚,阳损及阴,阴阳俱虚之象。枢轴运转不灵,一气不得周流,三阳脉衰又致中阳虚损愈甚,阳衰阴盛,弊病循环。中阳亏虚,生化乏源,元气升发不足,左路不升,致心阳不振,血荣不足,心失所养,致津液外泄。方中重用黄芪大补中气,与太子参、白术、甘草、干姜共奏补己土之功,壮中轴,使中气转,清浊安;葛根升阳,助左路升发畅达;桂枝促营阴内守,卫阳固外,则阴阳调,腠理固[19];淮山药补脾土、滋肾水,则中轴利,右降畅;路路通助中阳之气周流全身;茯神健脾安神;五味子收涩敛汗;煅牡蛎降肺气、升肾气,气机循环有序;焦山楂运脾和胃,使中气畅,升降调。全方重在畅中焦气机,枢轴通利,则四维之气机升降有序,一气周流如常,阴阳调和,腠理得固,津液乃藏。二诊患者精神好转,脉象较前有力,为中气渐充,合用桂枝汤[20]之意调和营卫,平衡阴阳,助邪气托出。三诊诸症好转,微调以固护正气。

4 结语

黄元御在历代医家对汗证病机归纳的基础上,运用“一气周流”理论重新阐释了汗证的形成,并提出了汗证证治的思路,即调脾胃、调四维以求恢复各个脏腑功能,形成正常的“一气周流”。同时着重调理气机以求为“一气周流”提供动力。原动力充足,气机调畅,阴阳平衡,腠理乃固。故从“一气周流”理论出发治疗汗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思路。

猜你喜欢
枢轴中气一气
面向神经机器翻译的枢轴方法研究综述
探讨参数区间估计中枢轴量的选取——以单个正态总体均值为例
矿用卡车厢斗枢轴销外窜原因分析及加固措施
下 雨
运用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从“中气”论治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抽水蓄能电站球阀枢轴轴套故障分析及改造
从一气周流学说浅析中风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