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

2021-03-24 11:41曹小霞
学周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教学实践

曹小霞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是仍存在不足,难以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全面深化历史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模式尤为紧迫。经过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历史课中实施“目标导学”模式,可改善课堂结构,以目标为导向,组织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活动,使师生在交流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以确保课堂目标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历史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在对“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概括论述的基础上,针对初中历史课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并提供应用此方法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目标导学;教学实践;实施策略

新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有新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要以其为指导,逐渐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自学能力低,综合素质难以获取预期的发展,历史课整体效益差,无法满足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初中历史课创新过程中实行“目标导学”课堂模式具有积极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具体操作中建构多维交互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按照导学设计一步步完成探究讨论。这样的历史课始终围绕着学生推进,师生在通力配合下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期望值与实际保持一致,同时协助学生提高历史自学能力,发展历史思维,促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在结合布鲁理论研究,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特点、规律基础上建构而来,是一种提前预设目标,并以其作为本节课导向,然后组织交互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目标驱动以及有效的导学下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强,愿意参与互助学习,主动投入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元化教学活动,发展思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收获新知识,还能渐渐摸索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会有较大提升。教师全程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互动,做好引导,启迪智慧,同时开展个别指导,师生有效交互,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消化所学内容,做到扎实掌握,及时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检测,可集中发现问题,针对统一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或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使其扎实地掌握知识。此外,这个环节还可组织小组合作,找出理解与认知普遍性问题,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在讲解与互相讨论中,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困生也能理解知识,这样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教学目标,以获取更高的课堂效益。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首先是目标导向,其次则要做好活动的建构,最后环节是课堂达标检测,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程度优化课堂结构。目标是本节课实施教学的导向,多样化且具备交互性教学活动是课堂的主要形式,课堂达标检测是了解教学成果的途径。需要明确的是,“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推行中要保证确立的目标科学合理,坚持以生自主,达到当堂达标的效果。教学重点在于促使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唤醒其探究意识,保护其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课堂实现和谐发展与综合发展。

二、初中历史课推行“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

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有全新的要求,传统的历史课在教学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新标准,所以深入研究历史教学,做好教学优化改革是当前摆在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急迫任务。原来的初中历史教学观念滞后,教师习惯填鸭式教学,模式与手段过于固定、单一,学生在历史课堂缺乏学的意识,被动等待教师讲解、剖析等,个人的智慧没有被开发,缺乏有效交互,导致历史教学整体环境不好,氛围沉闷,无法凝聚兴趣,教学效率不高。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自学能力差,历史思维发展受阻,不能基于史实正确分析、辩证看待、科学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利于积极情感态度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基于此,“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依据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旨在追求教学的高效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综合素质发展,打破了原来的教学局限性,有效弥补教学缺陷。教学目标确立是关键,因为整堂课是以其为导向,设置科学的目标,课堂围绕着实现这个而推进,这是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在目标指导下建构教学活动,坚持多维度交互原則,师生在多元互动中完成历史探究,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与历史思维,这样就能避免以个人的主观感受评价历史,从而逐渐建立以史实为依据,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在分析、辩证的基础上客观评判历史,最终正确地认识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史为鉴,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

课堂活动以生为主体,教师做好点拨,与学生平等讨论,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历史教学内容及历史学习方法。课堂检测中教师了解学生还有哪些部分没有理解,或存在认知方面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强化,做到本节课内容当堂消化。采用这种模式,课堂结构更为完善,教学环境得到优化,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在目标驱使及教师导学下达成多种能力、多元思维、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

三、历史课做好“目标导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确保科学性

初中历史课堂运用目标导学模式,第一要务就是确定科学教学目标,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以目标作为导向的,一旦目标偏差,这么将把历史教学引入歧途。课堂目标明确且具体,学生清楚要掌握哪些内容,学习要点是什么,目的性更强,从而在目标的驱动与指导下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加工各种信息,思维获取发展,具有深度和广度,对于历史内容的认识更为深刻,并形成个性化见解,在不断质疑与反复探究中完成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运用了教育学家布鲁姆的相关理论,其在研究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认知方面、情感方面、技能方面,这与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明确指出教学要实现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目标的协调统一。因此,历史导学教学目标设立应以这些出发,并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要素,将其和教学内容结合,达到通过历史课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目标要确保科学性,既要包含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等目标,又要涵盖综合素质发展的各种要求,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目标导学模式下历史教学目标应面向所有学生,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其自主讨论探究,为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为教学目标落实打下基础。具体操作中,教学活动建构坚持多样化与合理性原则,教师可灵活地应用小组合作、创设情境、问题导学等方法,将目标融入进去,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以“美国诞生”为例,在设计目标导学教学方案时,明确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掌握独立战争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个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片,在直观认识下展开评价,紧接着用多媒体呈现教学目标和导学案。

(二)以多维交互为原则,构建教学活动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三个环节中,教学模式的构建最为关键,直接决定着能否调动学生自主投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历史课组织导学活动需坚持多维交互原则,依据学生历史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学习、辩论活动等,起到督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以生为主体,利用教学多样化引导学生参与,主动分析史料,探究中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历史思维方法,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历史,获取感悟,对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分析历史事件与人物必须有时间观念,因为其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而来的,具有这种观念不仅有利于分析历史,还能对现实生活有所启迪,学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可以将对象放在具体时间与空间下进行分析。因此,师生交互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使之具有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历史解释与理解能力。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会结合历史知识经验,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相互交换意见,归纳和总结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疑惑,或者是思考不完善地方,教师引导其观看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相关资料,还有殖民统治相关内容,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明确爆发战争的原因。

(三)当堂检测教学成果,纠正问题

初中历史目标导学教学最后一个部分是课堂达标,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通过习题检测或者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状况及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师从学生的反馈中会发现不足,明确其还有哪些历史知识没有理解,然后抓住普遍性的问题进一步的讲解,也可让学生讨论,强化理解。针对历史认知上的偏差,有针对性纠错,当堂解决教学问题,促进课堂达标,完善教学。课堂检测要涵盖目标,形式多样,难度适中,并且进行科学评价,这样才能发现不足,为后面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提供经验。仍然以“美国诞生”为例,可设计以下检测题目: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独立宣言的意义;战争爆发的原因。

四、结语

综上而言,初中历史课中推行“目标导学”模式,可进一步改善课堂结构,在目标的指引下,构建有助于师生交互的教学活动,使其在共同交流、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且直接在课堂上检验教学成果,解决认知偏差与理解问题,最终达成目标,促进学生历史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全面發展。

参考文献:

[1]顾传兴.初中历史“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7(69).

[2]赵艳秋.初中历史课“四步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3(10).

[3]李秀楠.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4(34).

[4]赵玉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分析[J].中华少年,2016(8).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教学实践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