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永华
摘 要 在教育写作中,“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怎么写”是写作方法问题,“写什么”是写作素材问题。不能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就没有写作素材。教育写作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对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常规的教育活动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细节中找到写作素材,挖掘“细节”背后的教育原理,把一个个“细节”写成一篇篇文章,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提升教育能力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教育写作 细节 写作素材
教育写作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助于教师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有助于让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加理性,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因而,教育写作不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对教育写作的重要性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一、写作的瓶颈:不能在教育“细节”中发现问题
在教育写作中,“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不能在常规的教育细节中发现问题,就没有写作素材。没有写作素材,不知道该“写什么”,写作方法(即“怎么写”)就成为一个空洞的存在,自然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要解决教育写作的瓶颈问题,首先就要知道制约教育写作的瓶颈在哪里。
1.不能在日常“细节”中发现教育问题
教育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教育契机及教育原理。从写作角度而言,日常的教育“细节”是最接地气、最直观、最重要的写作素材。以“教师办公室的文化氛围”为例,一个办公室里教师之间的教研及互助方式,教师之间闲聊时言语中传递出的教育思想、教师的学习方式及阅读习惯……都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都是写作的素材。除此之外,教师间相互听评课、集体备课、课间活动、家校沟通、后勤服务、就餐与就寝……这些时时需要面对的常规工作,如果注意观察与思考,也能从它们中间发现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
2.不善于在校外活动中发现教育细节
任何活动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要素。但是,部分老师却把参加校内外活动看成例行公事,“人到”但“心”不一定到。当“心”没到时,再有价值的细节也难以被发现和思考。以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研讨为例,无论是去兄弟学校参观学习,还是兄弟学校来访,听评课都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在听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如果深入挖掘,都能够做出文章,例如:听课教师是与上课教师面对面还是与学生面对面?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坐”的方向问题,纯属“细节”,但是仔細思考就会发现,听课教师面向谁不仅仅是一个“坐”的方向问题,而且关系到将听课的侧重点放在哪里。面向上课教师,注重的是教师的“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如果不能对这一细节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就很难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文章。
3.不注重在对外交流中感知多元文化细节
文化蕴含在细节中,不同学校的文化是不同的,在对外交流中、在细节中感知多元文化对思想力的提升特别重要。以出国研修为例,不同国家的教育背景、教育方式、学校文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差异是人思考的源泉。出国研修,如果仅止步于参观和听课,不能认真思考与比较不同的学校文化及管理方法对师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不能认真感知与挖掘异质文化细节的价值内涵,就无法让自己养成思考的习惯,自然也就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4.不注重在学习培训中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当今,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教师培训投入特别大,老师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类教师培训。以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例,教师在一个由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人组成的临时培训班,听不熟悉的教师讲课,值得捕捉的细节太多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文字绝对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但部分老师参加培训仅仅满足于不缺勤,拿到一本培训结业证书,不注重在学习培训中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5.不注重在阅读中提取有价值的资源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写出高质量文章的。很多知名作者不仅能够从阅读一篇文章中产生写作的冲动,甚至能从文章的一个段落或一句话中产生写作灵感。阅读是信息与思想观念的吸收过程。带着思考阅读,就能够捕捉到作品中细节的价值,在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就会产生释放所思所想的写作冲动。部分老师很重视阅读,读了很多的书,但思想力的提升却非常缓慢,其根源在于阅读多,思考少,或只阅读,不思考,无法在阅读中提取到思考的价值资源,无法产生写作的灵感。以一篇散文的阅读为例,其价值资源不可能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出现,一定是蕴含在情景描写及人物互动等细节中。能够在细节中挖掘出散文的价值资源,阅读过程不仅是对美的享受,也能提高自我的感知力和思考力,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瓶颈的突破:挖掘写作素材从“细节”做起
教育写作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教育过程中的大事小情、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的细枝末节、师生交流过程中流露出的思想观点等,都是教育写作的素材。在常规的教育活动及“细节”中找到写作素材,挖掘“细节”背后的教育原理,把一个个“细节”写成一篇篇文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提升教育能力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1.关注并思考教育细节
写作必须要有素材,对一线教师而言,写作的素材大多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失败或成功的教育案例中,也存在于教育细节中,要有用心思考教育细节的智慧。教育细节在哪里?细节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细节在校园里的一物一景中,细节在学校教学活动及教育改革的大局中,细节在宏观教育政策调整中,细节在微观层面的细微变化中。以“听课”为例,“听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深受教育管理者及教师们的重视,但在部分学校,“听课”成为一种鸡肋般的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出在将“听课”当成一种管理形式后管理的诸多细节中。例如:以量化的方式规定教师听课数量,对听课数量的考核以听课笔记为准,至于是真听还是假听、听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听课后的教学研讨和反馈、有没有通过听课提升教学能力……这些听课中的实质性问题,学校管理层面并不关注[1]。对“听课”中的所有细节进行智慧思考,并形成文字,就是一篇促进人们思考的教育文章。
2.挖掘“细节”中蕴含的教育原理
把“细节”做成文章,须要挖掘“细节”中蕴含的教育原理。以中小学生的校服为例,从教育研究及写作角度而言,其中的很多“细节”,诸如:校服设计、校服使用、校服管理等事情背后都蕴含着教育原理。校服绝不仅仅是一套服装,它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是流动的文化符号。学校将“校服”作为育人的载体之一,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地域文化、学校的历史等多种要素,设计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育人功能、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的校服,让学生通过穿校服展示学校的风采,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审美的能力,穿出文化的力量,挖掘出“细节”中蕴涵的教育原理,把对这些细节问题的思考形成文字,就是一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章。
3.发现“细节”背后的“问题”
把“细节”做成文章,须要发现“细节”背后的“问题”。以学校里普遍流行的官职化称呼为例,某教师走上管理岗位后,人们就不再称呼其为“老师”,而是以职务相称,如:王校长、唐处长、刘书记、蔡主任……以职务相称教师,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称呼问题,是称呼中的“细节”,但其背后却存在“问题”。在有些人的潜意识里,干部身份高于教师,干部称呼高于教师称呼,如果称呼某主任或校长为老师,是对该主任或校长的不尊敬,会让该主任或校长觉得没面子。当“老师”这一学校里最有尊严的称呼在干部中被慎用或禁用时,由此产生的官本位工作作风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干部身份及称呼高于教师”时,会让很多优秀教师终身从教的初心发生改变,把成长的方向定位在“当干部”上。当“教而优则仕”成为一种风气时,很多优秀教师减少课时、离开讲台,会造成学校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当把称呼中“细节”背后的“问题”挖掘出来后,就是一篇倡导“互称教师是学校的政治规矩”,倡导“优秀教师终身从教”的文章。
4.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提取“细节”要素
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因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多细节资源都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是最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节资源存在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个阳光灿烂的少年突然变得目光躲闪、郁郁寡欢、成绩下降,情绪的改变很可能是由于该生遭遇到某些困境。发现了这一细节,教师就会通过观察与了解,把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找出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走出困扰。如果教师发现不了这一细节,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跟不上的情况下,该生很可能很长时间走不出困境,而长时间走不出困境会引发很多成长中的问题。把学生由于细节变化引发的教育过程形成文字,进行理论提升,就是一篇接地气的教育文章。因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提取“细节”资源,并充分利用细节资源,在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调整教育行为,拓展研究视角,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教师研究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升。
5.在学习中捕捉并积累“细节”资源
把“细节”做成文章,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捕捉并积累“细节”资源,提高理论素养。要想写出引发他人思考、助力教育发展的文章,就必须要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论素养的养成与提高离不開学习,教师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也要学点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等知识。让自己做个杂家,不仅能拓展自己的视野,也能让自己在多学科融合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为教育写作奠定理论基础。教师的学习方式要多元化,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还要多参加读书论坛、辩论、演讲、沙龙会等文化活动,在不同的学习方式及思想观点的交锋中,注意捕捉并积累细节资源,让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刻、走向多元。以参加沙龙研讨为例,沙龙研讨是教师学习及思想碰撞的重要方式,参加同一场沙龙研讨,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师在研讨后,不仅能适当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也能产生写作灵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其区别就在于能在研讨中捕捉到每一个发言者思想观点的细节资源,梳理融合一个个细节资源后,形成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的文章。
6.重视并敬畏教育写作
写作的信心靠信仰支撑,写作的细节资源靠对教育的热爱去挖掘。喜欢写作的人一定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其作品中不仅能反映出作者对当今教育的思考与认识,也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重视并敬畏写作,他的教育视野会更加开阔,教育理念会更加先进,教育方法会更加灵活,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容易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教师重视并敬畏写作,经常有作品发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写作热情,让学生养成且行且思的良好习惯。教师重视并敬畏写作,其写作能力会反哺教学,会让学生的知识、思想、能力、素养等都得以提升。在职称评审淡化论文的大环境下,教育写作很可能会与教师的职业发展越来越远,变成鸡肋般的存在。教育写作对教师并非可有可无,更不是套在教师身上的枷锁。教育写作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的文化资本,教师必须要重视并敬畏教育写作。
写作是孤独的,但并不寂寞。无论在职称评审还是各种奖项的申报中对教师写论文持什么样的态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老师永远的基本功。养成观察与思考教育细节的习惯,善于在细节中挖掘写作资源,坚持笔耕不辍,把一个个教育“细节”写成一篇篇“文章”,让写作成为自己内在的潜能,让写作成为自己的文化资本,骑着文字飞行,在写作中进步,在成文中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维煊.“听课”为何不受教师喜欢[J].教学与管理,2019(08):8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