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胜利?李萍萍
摘 要 生命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生命教育不仅回应着德育的内容,也影响着德育的未来走向。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明晰小学生命教育归于德育视野的依据,关照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基于实践分析当前德育视野下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困境及实现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的对策。据此主要从生命多重释义、生命存在价值、生命与生活、生命情感体验的关系、长效化的研究机制、教育力量整合五个方面探究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发展路径。
关键词 德育 小学教育 生命教育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个体的终身发展过程中具有奠基意义。基础教育长期坚持德育为先,重在养成多方面的德性,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与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教育理念切合。我国小学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落实上已卓有成效,但仍存在部分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割裂立身与立德内在统一性的现象。正确看待个体生命,给予生命成长充分的善意,既是小学生命教育的当下释义,也呼应着育德即育人的时代呼声。
一、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意涵
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有个体生长的一面,也指向人的社会适应性的变化过程。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注重涵养个体立身之德,是一种始于生命完整性、立足生命发展规律、理解生命丰富释义、关注学生生命动向、尊重生命唯一性与实现自我完善相结合的教育。
1.生命与生命教育
认识生命本就包含着探索存在与时间的人类大智,生命因 “存”而“在”,其客观物质性标示着生命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作为类的存在物的人,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独特性。基于生命和人性研究,莫兰发现“人类个体”是“复杂性的最后果实”,其自主性的维持和发展与教育方面是分不开的[1]。我国“生命教育·实践”学派创建者叶澜教授指出,在直面人的生命的社会活动中,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冯建军着眼生命与教育,指出“教育成为人超越种生命、走向类生命的存在方式”,“教育最根本的原点只在于生命本身”[3]。
2.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
生命是生活的载体,没有生活的生命亦不完整。小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日益丰富,能更准确地体验生活本身。“生命教育是‘活的”,“有生命的生活与有生活的生命”共同指向着“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4]。“生活就是生长”,学校教育最好的产物应为“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5]。德育視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就是在充分理解生命中回归生活的教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生命健康、生活状态、道德认知等带来的挑战,落实走向生活的小学生命教育,利用这场战“疫”上一堂生动的人生大课,正是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担当所在。
3.小学生命教育中的育人与育德
生命教育有着德育价值,育德即育人,有了生命起源这一原点才可能有文化塑造这一过程。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生命即教育开始的逻辑起点,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中育人与育德相结合,符合“本立而道生”的先后次序,是顺应天道自然的性命之教,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关于个体生命的“本体性、精神性、意义性的教育”[6],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将小学生命教育纳入德育视野
“以文化人”是人类文化生命形成的必要过程,德育居五育之首,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启发于自然生物领域的生命关怀,亦回应着文化传承的教育使命,既是育人也是育德。因此,将小学生命教育放在德育视野下符合历史发展及逻辑思辨的理路,是探析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应答。
1.源自文化连续性的历史支撑
德育与生命教育相联系不仅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更暗合了天地万物的“生生之德”。《易经》对生命独具慧眼,提出“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天人合一”境界[7]。“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对身体的正确认识蕴含真正的德智。“天地之大德曰生”[7],“德”“生”相应,方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7]。“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8],生命、道、天、地拥有同高地位。《大同书》言:小学院(6~11岁)“人道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是时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9]。没有德育的生命教育是片面的,若无关乎生命认知的德育亦是狭隘的,因而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秉承身心健康发展的生命观,意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究小学生命教育呵护生命存在价值与实施德育的双重作用。
2.回应人性哲思的“人学”智慧
对生命的思考常与关于人本质的认识前后相随,从自然生命到人性研究即从生物自然向哲学世界的进发,“哲学就是人学,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释人自身”[3]。古有性善论与性恶论,善恶之辩于教育有孟子扩充“善性”、荀子的“化性起伪”。《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0],与生俱来的秉性需要教育以“修道”。叶澜教授“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对应“具体的人”,“具有自然 、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特质相互渗透、丰富而复杂的人”[11]。由此,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关注生命健康与生命质量,是守护小学生成长并保护性开发其内在天性、正向引导生命价值取向的应时之教。
3.承接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追求
从自身、自然、社会与他人出发,王北山认为人的多重生命通过“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价值、道德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体现,生命教育要达成这种多方面的和谐统一,既不能忽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乐趣,也不能阻碍个体生命力[12]。这种认识不仅符合基础教育的准确释义,也是理解生命和生命教育的新窗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命教育不是一座教育的孤岛,我们追求的正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教育的关怀刚好可以通过生命、生存同世界的意义关联体现出来。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关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立足生命发展的动态平衡,能更好地助力生命完整性的教育追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德育视野下小学生命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命教育要取得成效须扎根实践,坚持立德树人。中共十九大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参考新冠肺炎这本教育“无字之书”,对当前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合理归因。以下将重点分析五种问题及其成因。
1.问题及成因分析
(1)片面理解“生命”
在小學生命教育实践中,缺乏生命教育与德育的有机关联,轻视关于生命与健康、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有效解读,“生命”的丰富内涵并未得到充分诠释。生活充满着教育意味,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为全人类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更将生命教育推到风口浪尖。网络传媒的发展导致大量未加过滤的信息迅速传播,而小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及选择能力尚未成熟,这些都使当下引导小学生思考有关生命的维度、人及人性的问题显得前所未有的急迫。
(2)忽视个体生命存在
小学唯分数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倾向致使教育教学中只看到分数,而非有着丰富性的生命个体。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部分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主要花在系统学习学科知识,德育课程扬道德抑生命,育德与育人割裂,对小学生生命意识的正向影响力度不够。因此,唯分数的应试教育销蚀着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功利化的读书观则进一步遮蔽了作为教育原点的生命本身。
(3)缺乏生命情感体验
部分小学的生命教育在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活这一重要载体,没有充分认识到生命承载着生活、生活发展着生命这对相互作用的关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对立起来,从而出现了割裂生命与生活的现象。另外,从部分学生的成长案例看,由于缺乏及时的思想引导和适宜的心理干预,部分小学生只建立起了基本道德观念,却缺乏生命情感体验,易对其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4)缺乏长效化的小学生命教育研究机制
今天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小学生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部分小学所实施的生命教育尚缺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校本研究,缺失生命教育长效化研究机制,甚至仍固守理论中的传统释义,割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生命个体之间的动态关联,这种教育研究的滞后性明显阻碍了小学生成长。
(5)缺乏小学生命教育力量的整合
小学生命教育没有充分调动各方教育力量,未形成小学生命教育多主体共同助力的教育共识,甚至出现了小学生命教育仅是学校教育任务的片面观点,将全部责任和落实情况归结于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家庭这一重要场域对生命教育的意义。此外,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容易忽视关于小学生生命理念、生命实践的及时引导,这些都内在地影响着小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生命意义超越性的追求。
2.对策
(1)发展“互联网+生命教育”,促进优质小学生命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教学研究者要合理利用网络平台,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教育资源,引导他们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多个角度理解个体生命的多重维度。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使其丰富生物学常识,掌握涉及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基础知识,认识到社会交往对生命成长的必要性,正确理解万物相处的基本原则,以此有效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2)充分尊重生命个体,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
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要深入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把握小学阶段性特征。首先,明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找到德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和联系,避免“泛生命化”,做到育德即育人,并利用德育充实生命教育。其次,要有效落实素质教育,育德与育人相结合,着力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关注能力形成,而非知识的片面吸收,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而非只有学业发展,着重内在建设,淡化外在形式,真正为提升小学生生命质量而努力。
(3)注重生命与生活的联系,丰富生命情感体验
教育走向生活,人离不开对生命的生活感知,而德育视野提供了生命存在状态及生活形式的有意义参考。因此小学生命教育要高度重视生命与生活的关联,从生活中寻找教育意味。另外,在小学生命教育中要加强思想引导,做好及时的心理干预,将生命情感体验与德育内容相融合,充分发挥德育视野下小学生命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4)建立长效化的小学生命教育研究机制
正确认识人与自身及外部的多重关系,针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变化,利用各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开展小学生命教育常态研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教育者要加强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发展差异的研究,关注生命个体发展的特征,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小学生命教育循序渐进施行,时刻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而奋斗。
(5)发挥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首先,必须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生命意识,使其珍爱生命的唯一性,并努力实现生命意义的自我超越。其次,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传播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做小学生成长的坚实后盾。学校应充分开发德育视野下的生命教育课,挖掘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加强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专业化培训,形成涵盖宗旨、课程、教学、校本管理等多位一体的小学生命教育体系。此外,国家要加大对社会的监督力度,发挥大众传媒、社会组织等社会教育力量的作用,使社会传达影响小学生生命意识的正确观念,从而正向引导小学生的生命情感态度及未来规划。
参考文献
[1] 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
[2]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3]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9.
[4] 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1.
[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9-60.
[6] 刘慧.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9):94.
[7] 李光地.周易折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634,576,411-413.
[8] 麦小舟.《道德经》麦氏译本[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32.
[9] 康有为.大同书[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259.
[10] 陈来,王志民.中庸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2019:55.
[11] 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02):34.
[12] 王北生.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域拓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8.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