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实践研究

2021-03-07 00:03杨晓敏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职业素养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是基于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欠缺、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着力探寻在传统文化视角下,提升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的育人实践模式。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为需求,充分运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园校合作,逐步打造“感、学、练、展、悟”的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学生生源是成绩中等的初中毕业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责任心缺失、团队意识淡薄、职业态度不端正、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再加上外来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冲击比较严重,因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五年制师范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是把传统经典的学习传承和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育有机衔接,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精神,从传统文化经典中发掘其现代意义,提炼适应现代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既传承中化传统文化经典,又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和职业行为习惯等,从而为五年制师范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年制师范院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准则、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教育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1.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沉淀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元素,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坚实脊梁。高校将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帮助大學生培养良好品德

仁爱孝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爱国、爱民、爱家等大爱情怀和奉献、诚信等诸多美德。传统价值观提倡在生死取向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义利取向上,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在国家与个人关系上,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家庭层面,以“孝道”为价值准则,子孝弟悌,夫妻和睦;在国家层面,提倡“民本”“仁民”、民重君轻。这些价值准则可以帮助学生净化灵魂、陶冶情操、自我约束,养成优秀品德。

3.促进大学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勇于抗争、不畏牺牲。大学时代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这些思想精髓融入其中,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五年制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目前五年制师范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重“学术”轻“师范”的倾向严重,注重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建构,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教育价值观和职业品质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范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职业认同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前培养目标片面化

五年制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为目标。但当前五年制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尤其是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以来,五年制师范院校学生职前培养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评价等环节,都是围绕着资格证的获取这一功利性目标,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2.学前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实践脱节

学前教育实践非常丰富,面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学前教师教育滞后于学前教育实践,往往是幼儿园一线实践改革如火如荼,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依然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引领者,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指导的学生很难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育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理论、技能只有通过学前教育实践行为,才能不断外化为自己的职业素养。五年制师范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而且分散,校内实训教室以及实践设施设备和材料数量不足,种类单一,难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分散,校外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监管,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比较松散,造成个别实训课没有真正进行技能实训,严重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4.幼儿教师职业意识淡薄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清醒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比较轻松、假期较长等,从而选择师范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观,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缺乏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因而影响其参与各类活动、培训课程资源选择、校本课程开发、培训锻炼等,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培育也会受到制约。

三、传统文化融入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为需求,充分运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园校合作,逐步实现“学、感、练、展、悟”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一)课程“学”素养

1.构建职前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内涵。按照“一个目标、两大内容、三类课程”的结构,对传统文化学习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所谓“一个目标”,是指围绕“立德树人,修身养性”这一核心理念,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两大内容”是指“经典古籍”和“传统技艺”;“三类课程”是指“经典品读”“技艺传承”“文化讲座”三大课程。

2.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及现代价值。应将《中华传统文化概论》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列入必修公共课程,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现代礼仪、就业与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门的文化和素养培育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实现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职业素养的目的。

3.编写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以《经》《史》《子》《集》《论语》《孟子》为参照,撷取素材,编写校本教材。并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进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系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科学合理地感受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积淀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二)校园“感”素养

1.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人文景观设计、教学生活活动场所布置、系列活动的开展等环节,打造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素养培育环境。另外可以运用宣传栏、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作为宣传传统文化的阵地和载体,建立高质量、大容量、形式新颖的传播传统文化的网站和文化论坛,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和職业素养专题讲座。开设“传统文化大讲堂”,邀请相关学者、专家和行业优秀人才举办讲座。学校要出台详尽的讲座安排计划、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将传统文化的讲座制度化、规范化。讲座内容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如何提升人格修养、如何培育道德情操等多个专项,专家通过解读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可以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世、性情培养等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的统一。

(三)活动“练”素养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而在五年制师范院校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社团,开展探访“家乡历史名人”、考察“家乡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锻炼学生能力,加强社会实践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

(四)大赛“展”素养

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比赛、书法绘画比赛、历史故事讲授比赛、传统礼仪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古代脸谱制作比赛、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进行专业技能、才艺特长大比拼,也可成立特色社团,如“书法”社团、“古典诗词鉴赏”社团、“中华美文朗诵”社团、“国画”社团等,展示师范生职业素养,选拔出各类优秀选手,为学前教育专业成长起标杆作用。

(五)园所“悟”素养

依托园所,感悟职业素养。与多所幼儿园建立联谊关系,建立幼儿园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定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观看、感受真实的职业场景,不断体悟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的具体存在形式,并把所学知识和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加以运用和体现,初步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同时,建立学生毕业后跟踪引导机制,做好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有效衔接。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非一日之功,更非一日之时,需要在长期的优秀传文化熏陶中不断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逐步推进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曾海滨.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

[2]杨晨曦,于凯.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7)

[3]穆宏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融合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菏泽学院教改课题”(编号:202005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晓敏(1975--),女,山东单县人,菏泽学院副教授,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职业素养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