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第一中学,福建 永泰 3507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纳入课程内容,成为18 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以此指导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凸显“群”学习的语文学科理念。新课标规定了该任务群的具体目标:“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该学习任务群对学生提出了“阅读、研讨、发展”等不同层级的要求。群文阅读“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还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是实践这一理念与达成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传统阅读的经验在群文阅读中见效甚微。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挑战。掌握群文阅读的关键策略,对开展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等相关学习任务群的活动,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掌握群文阅读的关键策略,首先应认清其本质。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2]。它属于多文本阅读,但不是多文本的随意叠加,而是能够以议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一组文本。议题指“一组文本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的关键,或者说是这组文本能够成为群文的DNA”[3]。既然是多文本阅读,学生必然对多个文本进行比较,又要求通过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必然对多个文本进行整合。它不局限于技巧的训练,更倾向于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在整体上对群文进行综合掌握,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的提升。
从本质上看,群文阅读注重学生通过对群文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与整合,把握群文内涵,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比较与整合是群文阅读有效开展的关键。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加以比照、分析、归纳,辨别出被比较因素的共同点与差异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1]。比较的思维策略在群文阅读中起到关键作用。“群文阅读中的比较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它与分析综合也密切相连”[4]。笔者从统编版必修教材上册《沁园春·长沙》的课后学习提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出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群文阅读。
以此课为例,笔者设置三个议题:1.五个文本各自抒发了怎样的革命情怀?2.五个文本抒发的革命情怀有何异同点?3.五个文本之间有何内在关联?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材料进行预习。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讨论,能相对准确地概括出各首诗词所抒发的革命情怀。当进入第二个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辨别五个文本革命情怀的异同点,不宜局限于单篇诗词,应运用比较的思维策略,圈点勾画最能体现革命情怀的词句,进行比较分析。在此环节中,比较,引领着学生课堂思维的走向,推进群文阅读进入纵深。学生运用比较的思维策略对群文进行分析: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抓住“逝者如斯夫”“起宏图”体会到毛泽东只争朝夕、建设祖国的豪迈气概。在《赤光的宣言》中抓住“是呵!要寻求,自由,独立……起,起,起,我们的朋友”体会到周恩来充满激情的呐喊与呼告,这仅是感性认识,未涉及革命方向与道路。在《太行春感》中抓住“壮志坚持北伐心”“三年苦斗献吾身”体会到朱德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与献身精神。在《赣南游击词》中抓住“前进心不灰”“铁树要开花”体会到陈毅面对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沁园春·长沙》中抓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会到毛泽东对革命形势的理性认识,开始思考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得出五个文本各自的侧重点。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五个文本,分析其共性,学生自然得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将人生奋斗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比较的思维策略为学生进入群文阅读的关键阶段提供了重要抓手,让学生思考的方向更明确、更具针对性。学生运用比较策略将五个文本革命情怀的最主要特征凸显出来,辨别出五个文本的异同点,加深了对文本群蕴含的中国革命传统的理解。在群文阅读中,比较思维策略的运用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增强、思维品质获得了提升。
集体建构是群文阅读教学最核心的理念之一,简言之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共享中逐步构建群文的意义,达成对群文价值理解的共识。整合是群文阅读中实施集体建构的必由路径。整合指“使有关对象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整合并不是把一些事物或者见解简单地放在一起,它们需要通过内在的逻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3]。如前所述,学生运用比较的思维策略得出五个文本的异同点,但学生获得的认识是零碎无序的。这需将各小组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元意见进行整合,围绕议题集体建构群文的价值,达成共识,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结构。为此,笔者设置第三个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合的思维策略进行集体建构。
为了让学生能找到整合的切入点,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五个文本的创作背景,以此实现突破。经过交流讨论,有小组提议将群文按时间顺序排列:《赤光的宣言》(1924 年)、《沁园春·长沙》(1925 年)、《赣南游击词》(1936 年)、《太行春感》(1939 年)、《水调歌头·游泳》(1956 年)。这迈出了整合的第一步,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排序的特点与线索,学生思维向纵深挺进,思考更加深入,小组发言有同有异。笔者以此为基础,与学生一起参与对这些发言的理解、探讨,并将讨论结果围绕议题进行整合,达成一种对群文价值理解的共同认可:群文分别创作于革命理想的萌芽诞生、明确树立、实现过程、局部实现、基本实现等不同历史阶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革命理想的奋斗贯穿其中。此群文有明显的共性,即革命家们把人生奋斗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与革命情怀。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运用整合的思维策略,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对文本群的共识:这是一组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革命理想的奋斗为线索、抒发不同历史阶段既具个性又有共性的革命情怀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整合的思维策略,进行集体建构,建立起五个文本在个性中的内在关联,发现隐藏在五个文本背后的革命家们的奋斗征程,更发现群文中蕴含着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情怀的共性。学生通过集体建构形成的共识是深刻的,是单篇阅读所不能达到。这正是抓住整合这一关键策略进行集体建构,才使得这一组中国革命传统诗词作品成为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通过运用整合的思维策略进行集体建构,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群文阅读中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总之,在群文阅读实践过程中,比较与整合这两个思维策略的运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群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