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湖里区实验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006)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应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1]《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2]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目标明确指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丰富。但是,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幼儿创造力的理解和内化水平如何?在艺术活动和幼儿创造力发展两者之间的有效培育途径有哪些?如何评价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线塑、纸塑、泥沙塑等塑型艺术活动的研发和开展,力图解决“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塑型艺术课程建构”和“教师有效激发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培育路径。
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在幼儿园里为幼儿创设塑型艺术的审美空间与创想空间,挖掘环境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隐形作用。幼儿园可借由功能室、特色区域、观赏和展示区等,通过蕴含塑型艺术教育的环境创设,来隐形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根据园所的场地特点,打造塑型艺术大环境观赏区,如,线塑“甜蜜的梦”、纸塑“糖果仙境”、泥沙塑“海洋奇缘”。极具艺术感的塑型观赏区环境能潜移默化地给予幼儿美的享受与浸润,对幼儿塑型艺术及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隐性的作用。班级在就近走廊创设幼儿作品的展示区,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就可以在走廊上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在这样富有特色的小天地中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与创想。
每班开辟出一块“塑型艺术特色区域”,有以游戏坊的形式来设置的“创意无线”“纸达人”;有与班级主题相结合设置的“DD 彩泥吧”“熊猫线塑馆”等;在特色区域中提供各类主材如:粗细不一、材质不同的线;各类各色的纸;彩泥、超轻黏土、雪花泥、沙盘、月亮沙等。还设有百宝箱提供自然物、废旧物、半成品等辅助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材,自由创作和表现。
根据线塑、纸塑、泥沙塑不同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打造各有特色的塑型功能室,如“线妙阁”“创意纸塑坊”“室内沙雕馆”“陶艺室”等,为幼儿的艺术创想和创作提供更大的互动和延展平台。
如果说环境的支持是艺术创造的根,那么内容和形式的架构则是幼儿进行艺术创作的主干。因此,应积极构建多维的塑型艺术活动,以促进幼儿新异、活跃的思维培养。
根据塑型艺术的相关内容以及学前阶段幼儿的学习特点,从横向的纬度,将幼儿园塑型艺术的相关内容划分为线塑、纸塑、泥沙塑等三个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幼儿的学习发展特点,按照年龄班对三大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纵向的分类和整理。(如下表1)以线塑为例:如较为适宜小班开展的线塑活动包括绕线、粘线等;适宜中班孩子的线塑活动包括编织、泥线雕等;较为适宜大班幼儿探索的线塑活动包括刺绣、珠绣等。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针对同一个塑型技能,教师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选择不同的活动载体及组织方式,根据幼儿的兴趣调整塑型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探究的深度。
表1
基于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充分利用区域活动、集中活动、混龄活动、园本特色活动开展塑型艺术活动,为幼儿创造力培育架构载体和空间。主要有每天一玩的塑型区域、每周一次的“我型我塑”集中活动、每月一享的塑型混龄活动和塑型艺术整合活动。
(1)寓塑型艺术于区域游戏——天天玩:区域游戏是实施开展塑型艺术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基于每班创设的专门化“塑型”区域,在投放丰富的塑型材料基础上,阶段性地推出一种主打主材(例:纸塑区纸芯筒、报纸等),幼儿在每天的塑型区域游戏中利用主材和辅材放飞想象,大胆创作。教师在区域中主要观察幼儿表现,及时地对材料进行调整、补充,为孩子们的想象和创作提供支持。
(2)寓塑型艺术于集中活动——周周塑:除了区域游戏,在塑型艺术活动中运用集中教育活动,能使幼儿较系统、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每周每班开展一次的“我型我塑”活动,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塑型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分系列逐步开展、推进与深入。
(3)寓塑型艺术于混龄活动——月月享:每月的最后一周全园开展“我型我塑月月享”混龄活动,每个班级选取一个本班本月最受幼儿欢迎的“我型我塑”活动对全园幼儿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4)寓塑型艺术于特色活动——整合创、除了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游戏等,有机整合校园节日、周末社团、亲子活动,在幼儿园、年段、小组丰富的多维空间中,为幼儿的塑型创作拓展了更大的表现舞台、提供了更丰富的呈现载体、开发更具趣味的展现形式,为幼儿创造力培育滋养沃土。
幼儿创造力的培育贯穿于塑型艺术的创作历程之中。因此,教师梳理与总结在塑型艺术创作前、中、后的教育组织实施策略,以支持幼儿独特丰富的学习过程,对幼儿创造力培育至关重要。
其一材料准备:教师对开展的塑型活动有初步的预设,收集准备相关的主材辅材,主材包括各类的纸、各式的线、各种的泥,辅材包括自然物、废旧物等。可利用家长资源,带动幼儿共同准备材料。
其二前期经验:经验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就像“万花筒”,在万花筒里放的彩色碎片越多,可能出现的形状、色彩以及样式的变化就越棒。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经验,如,带领幼儿走出教室,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不同风格的塑型名作,丰富幼儿的塑型技能,为在塑型活动中的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其三愉快氛围: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人们专注于某一活动的前提。为幼儿创设一个愉快的氛围,让其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主动创作。如,在塑型时光集中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游戏互动、生动的绘本故事、巧妙的创作情景等,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
其一,材料支持:能够培育幼儿创造力的活动应当是自由的,活动的结果应当是开放的。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怎样使用以及他们怎样完成作品等问题进行合理和自主的支持。要考虑塑型材料的摆放是否便于幼儿自主取放、材料的类型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水平、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等。
其二,语言支持:班级里不同幼儿的能力和天分差异很大,创作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语言去支持和尊重幼儿的差异性,比如,一名幼儿正在用黏土和纸杯制作鲨鱼,其他幼儿看到后有不同想法“鲨鱼不是这么做的,不能用纸杯”,但教师告诉大家:“塑型创作动物可以有很多方式方法,有些人用画的,有些人用捏的,有些人用纸盒,有些人用黏土,最重要的是创作时的想法。”此外,创造的过程常常伴随着错误、再尝试和失败,教师要积极巧妙地通过语言支持,鼓励幼儿的持续性创作。
其三,幼幼支持:活动中除了师幼互动之外,幼幼互动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促进幼幼之间的支持,需要考虑空间场地的设置、材料数量的控制、正向语言的引导等。
其一,作品展示:每一个塑型作品都是幼儿创造力流动的表达,班级里教师尽可能多地以有趣的形式展示幼儿的塑型作品,有些作品可以放在画有图案的大纸箱里,具有立体的真实效果;有些在展示板上粘贴装饰材料,会使展示效果更加丰富;还可以给作品配上背景或加上外框来加强展示的效果。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加上外框来展示时,会增强幼儿成就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二,评价推进:通过创作后的分享交流环节,科学合理地评价创作的过程及作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达创作想法的自由空间。表达自己独特的创作想法也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教师下一步的指导策略提供真实的抓手。
其三,家园延伸: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互动能为幼儿持续性的塑型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利用家长开放日、校园节日、家园共育APP等平台开展亲子的塑型创作活动,既丰富家庭教育的活动内容,又增进了幼儿塑型的艺术技能与创造力的发展。
在塑型艺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发展如何?教师的教育策略是否有效地支持幼儿创造力的提高?综合运用“托兰斯创造力测验(TTCT)”和“观察案例”“学习故事”等方式,来评价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水平,能呈现出培育途径的优点与不足,并进行动态的调整与提升。
定期对幼儿进行创造力发展评价测评,能够直观地反馈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教师调整下一步的课程的方向和策略。借鉴“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结合塑型活动,选取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作为幼儿创造力的评定指标,拟定量化测量标准,对幼儿进行前、中、后的阶段测评。根据评定后的分值进行横向与纵向、单项和总项的分析,教师能清晰地看出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情况,如下表2。
表2 塑型艺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评定指标
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能帮助教师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从而确定适应的教育策略以培育幼儿创造力发展。在塑型艺术活动中,教师通过定期观察、记录幼儿的塑型艺术行为,结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理论,分析其需要和兴趣,寻找教育生长点,支持幼儿持续性的学习和创造力的发展。
立足儿童视角展开回应与评价,借助“故事记录本”,以教师捕捉到幼儿塑型活动剪影为发起,相关的幼儿用无字画的形式,记录塑型艺术创作的“故事与轨迹”。绘画式的表达将创造力的流动具象化,通过幼儿故事的自我表征,从而对创造力的发展进行自我评价。
总之,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以线塑、纸塑、泥沙塑等塑型艺术活动为载体,打造特色的塑型艺术环境,构建多维的塑型艺术活动形式,梳理多样的教育实施策略,开发系统的创造力评价体系,进而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促进幼儿思维、动手、探索等能力的发展,提升幼儿的创造力,探索出一条“在塑型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