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日
(1.平潭第一中学,福建 平潭 350400;2.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5)
自读课文究竟怎么上?自2017 年秋季“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以来,许多教师对这个问题依然十分困惑。笔者观摩所在地区8 所学校40 节自读课教学,仅三节大致上体现出“自读”课型特征,其余37节课例都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四种课型误区:
一是“教读课型”。即把“自读”课上成“教读”课。无论是教学主体,还是教学方式,都与“教读”课文没什么区别。这种课型最为普遍。
二是“放任自由型”。即把“自读”课理解成“自由读”“随意读”,教师没有认识到自读课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依然需要教师的相机引导,“不是教师整堂课或者整个阅读过程都不介入,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依然存在——‘教师隐身却在场’。”[1]
三是“讨论‘旁批’型”。把自读课异化为分析、讨论、解决课文“旁批”内容和问题。
四是“教读”“自读”分离型。教师在确定“这一篇”教学目标时,仍然还是依据文本本身教学价值与内容进行,采用“孤立的”“静止的”单篇备课方式,割裂“部编本”教材编者赋予“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在功能上的内在联系。
本文针对以上四种课型误区,以《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为例,谈谈自读课型教学改进策略。
自读课文的编写方式意味着教学目标和课型要有较大的变化。“教读课型”现象严重,主要还是教师缺乏“课型”意识使然。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凸出“教读”“自读”两种不同课型。按照“部编本”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所说:“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强调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2]可见,教师引导学生用教读课中所习之“法”来进行自主阅读,应是“自读”课型的基本特征。自读课教学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导读导学,不是讲解。教师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设计并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活动,让学生运用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实践、演练,内化为自主阅读的能力,掌握阅读这一类文体的阅读图式,实现叶圣陶提出的“自能读书”;二是注重对学生自读行为的相机引导和把脉诊断,即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动态学情,精确诊断,因势利导,一旦发现学生偏离阅读方向,或者遇到阅读障碍时,予以适时点拨,帮助其拨正航向,拨开阅读“云雾”。同时,指导要恰到好处,既能解决当下的困惑,又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的自读。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学生对“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自己”一句不理解,进行下列指导:
师:大家觉得这句话不合常理,表现在哪里呢?
生:哪有自己在哭,会不知道呢?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在什么状况下会产生这种错觉?
生:极度恐惧,极度痛苦,极度迷茫,崩溃绝望,神志不清……
师:那么,作者此处的“哭泣、呻吟”又是为什么呢?
生:夜色降临,作者孤身一人被困在山崖时,内心极度恐惧导致的。
师:可见,这句话作者是从错觉角度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细腻而真实。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认真阅读全文,根据本单元前两课所学的圈点勾画关键语句法,划出“我”爬悬崖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作者的心理变化。
这样精要的指导,既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又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阅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构建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框架,要求教师不能再固守过去“备一篇教一篇”的备课方式,需要教师具备单元备课视野,借助单元导语、教读课文前的“预习”、课文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自读课文中“阅读提示”“旁批”以及本单元作文训练主题等助读支架,辨析、勾连、融通、整合,确定单元教学重点和各篇课文所承载的学习任务,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群,制定切合“本单元”“此文体”“该文本”的学习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所在单元的前两篇教读课是《纪念白求恩》和《植树的牧羊人》。本单元重点训练运用默读方式,“在整体把握文意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结合课前的“预习”、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纪念白求恩》主要训练学生在默读中勾画中心语句和对比词句,来理清写作思路;《植树的牧羊人》侧重训练学生在默读中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来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勾画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表达作者情感、评价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据此,《走一步,再走一步》应运用前两课所学的“在默读中运用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方法,来感知内容,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同时,结合本文的“阅读提示”和“旁批”,进一步确定具体学习目标。
先看“阅读提示”: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复述这个故事。
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再看课文九处“旁批”:第③处“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第⑥处“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均指向文中精妙心理描写的点评,与“阅读提示”中要求“勾画‘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语句”相呼应;第⑦-⑨处,分别是“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这里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是为理解主题进行逐层递进的引导。因此,结合小说文体特点,本课学习目标应为:
1.运用默读、勾画关键词句、写批注等方法,自学课文;2.理清思路,感受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复述故事;3.联系生活,思考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获得启示;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感受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复述故事;教学难点: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层含义,多角度探究文章主旨。
“目标明确,是自读训练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3]唯有制定明确且切合的自读课学习目标,才能有效规避自读课教学中出现“教读课型”“讨论‘旁批’型”“‘教读’‘自读’分离型”的现象,促进“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有效落实。
学习目标确定后,如何设计与学习任务群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契合的“学”的活动,是达成自读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可尝试下面两种自主学习活动。
第一种:自主设计学法型
这种课型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此类文体”的“前认知”和教读课上获得的“学法”,自行设计学习方案,来思考、探究目标达成的途径、策略。流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安排达成目标顺序—制定学习方案—进入文本实践—迁移运用“类图式”。其中“制定学习方案”是关键环节,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共同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围绕《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笔者引导学生设计以下自主学习方案:
第二种:定向自读型
这种课型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群下,进行定向自主学习活动。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
1.复述故事:运用教读课《植树的牧羊人》中所学的快速默读方法,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标志时间和情节发展的语句,理清情节,复述故事。
2.体会手法:抓住描写人物心理变化语句,借助“旁批”,体会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
3.漫谈启示:勾画能提示主题的关键信息,联系生活经验,多角度探究主旨。
4.拓展阅读:课外自读《悬崖上的一课》,想想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写一则读后感。
这四个学习活动构成一个自读学习任务群:“复述故事”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体会手法”着眼于学习领会本文“心理描写”的特色;“漫谈启示”着眼于领悟主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三个活动,逐层递进,推进内隐式深度学习,从而推动第四个活动“拓展阅读”,实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跨越。
上述两种活动设计,都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落实了温儒敏提出的“自读课主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要求”,在具体的自读课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的深浅和具体学情,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
再者,以上两种自主学习模式,都要巧用“旁批”助力自主阅读。自读课上成“讨论‘旁批’课”是对“旁批”功能的曲解,但若能充分发挥“旁批”的助读功能,让学生在“旁批”的引导下,潜心领会文本,就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梳理自读课“旁批”内容,主要围绕文本关键处、精妙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展开。从“旁批”形式上看,大致分为三种:提示式旁批、提问式旁批和评点式旁批。对于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旁批”,教师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旁批”为例:
一是提示式旁批,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处、精妙处。如第①处“旁批”:“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是从内容与写法的角度,提示学生这一部分内容,为下文写自己因冒险被困山崖埋下伏笔,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顺“批”而学,顺“批”而思。
二是提问式旁批,一般指向文本关键处、文本细读处,如文本主旨的理解、精彩语句的含意、阅读个性化体验等方面,引发思考,促进深度阅读。如第⑨处“旁批”:“这里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式批注,把批注中的“?”变为“。”,对“旁批”进行二次批注。
三是评点式旁批,常是对精妙写法、精彩词句等进行评点。如第③处“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即着眼于精妙写法进行旁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追问式批注或模仿式批注。所谓“追问式批注”,即根据“旁批”进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追问:哪些语句是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此,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旁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旁批”的方法与技巧。再者,评点式旁批还具有示范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其他处心理描写,模仿第③处“旁批”进行批注。这样,跟着“旁批”学旁批,不但能加深理解文本,而且有利于提炼、学习“旁批”中的“内隐知识”,提升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
但应该指出的是,在具体教学中,“旁批”使用要有所偏重和取舍。“部编本”语文教材自读课几乎都安排了7-9 处的“旁批”,不可能平均用力或“处处”兼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取舍、整合,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旁批”助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