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导向意义。因此,要从解读“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入手,以分析“红船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意义为着力点,深入挖掘“红船精神”中蕴含的守正创新、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从而打造“红船精神”的文化品牌、增进师生对“红船精神”的双向认同、推进理论研究并融入实践活动,希冀推进“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促使大学生把“红船精神”的价值意涵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红船精神”;高校思政课;路径
庚续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小小游轮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蕴含建党精神的“红船精神”也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形成了较为完整且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逻辑起点,是其他革命精神的基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精神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实践。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实践进程中,“红船精神”逐步形成,其发端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并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不断深化。然而在当时历史时期,并未对“红船精神”作系统阐述。直至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文中首次把“红船精神”高度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至此,“红船精神”有了明确的、系统科学的内涵。
(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这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创新精神。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之中,山河破碎、战乱不断、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思想先进的中国青年毅然决然地聚集于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敢于发挥首创精神,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是敢为人先首创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也经历了从幼稚到不断成长、最终成熟壮大的过程,在此期间也遭遇了不少挫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但我们党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反对本本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一步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今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依然保持守正创新的品格,涌现出一批批如钱学森、袁隆平、杨利伟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先进人物。我们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造性地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困难、安身立命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以理想信念为精神之“钙”,在民族危亡之际,不惧困难、百折不挠、力挽狂澜,创造了开天辟地般的革命奇迹。在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时,就遭受到上海法租界密探等反动势力的侵扰,会议被迫转移到较为隐蔽的嘉兴南湖,在缓缓划行的游轮上完成了这次伟大的会议,因此“红船精神”的诞生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真实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不论是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还是被污名化为“洪水猛兽、“祸患毒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百折不挠、浴血奋战,最终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总之,幸福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出来的,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一代代地接续奋斗下去。
(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精髓之所在。所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锤炼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追逐伟大梦想、开创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之献出年轻的生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被捕入狱后,坚守信仰、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38岁;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工人运动时遭出卖被捕,牺牲时年仅36岁......不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血脉在人民、根基在人民,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在过去极不平凡的一年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不遗余力地同疫情作斗争,最终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有序复工复产,向世界抗疫斗争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中国答卷。
二、“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义
高校思政课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课程,需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地不斷发展,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意涵。作从中国革命中淬炼出来的“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革命年代发挥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蕴含丰富的时代价值,特别是作为其精神内核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强大的育人功能,完全契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提出的精神品质要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因此,深入挖掘“红船精神”的精神内涵,不断开发运用其时代价值,对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
(一)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实干能力
创新意识是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禀赋。当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多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这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中国共产党成诞生于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境遇中,面对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带领全国人民开创出一条在中国行之有效的革命道路,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秉持不断探索、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精神品质,最终迎来革命胜利的曙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日,得益于我们党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地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然而,当代许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禁锢,倾向于“死读书”,创新意识较弱,创造性思维的内生动力不足;且许多学习工作多流于形式,“形式主义”思想严重,不肯真抓实干,实践能力有待提升。这需要发挥“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一方面,中国革命前期,在其他各社会阶级探索道路失败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敢于首创,另辟蹊径,在黑暗中立足中国实际问题,摸索新的革命出路。这能激发出大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不“纸上谈兵”,每一个重要决策,每一次重大胜利,都是根据正反面经验教训并基于社会实践作出和取得的。我们党历来反对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引导大学生少空谈、多实践,切实激发实干意识,提高实干能力。
(二)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奋斗品格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接续奋斗是幸福之源。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地位,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根基、坚定正确的价值导向非常有必要。然而,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也是愈加激烈,各种思想观念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般地涌入网络平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及其活跃,追求独立性、个性化的意识强烈,加之其正处于意识形态的重要建构期,对各种思想理论的辨识能力不强,易受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当以“红船精神”为精神载体,借助自媒体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之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伟大、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之坚定,从而感化学生,使我国社会主义理 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在物质条件优渥的环境下,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弱化,“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无用论”、“奋斗无用论”等论调充斥在诸多高校中,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学得好不如出身好”、“只想躺平”、“佛系时代”等消极错误观念,在他们价值观中,本由人主动产生的“奋斗”行为,变成了人的对立面并阻碍人的发展,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存在“奋斗观异化”的问题,亟待解决。高校思政课若以“红船精神”之奋斗精神为抓手,以共产党人百年风雨中的奋斗历程为教育素材,必能使学生在震撼真实的史实中感悟到奋斗的伟力,破除不端的价值观念,激发奋斗的内生动力去搏取光明未来。
(三)厚植奉献情怀,强化责任担当
新时代召唤新使命,新征程要求新担当。当前我们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所谓“担当”,一方面指个体层面上的对自己生命负责、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而奋斗;另一方面指社会层面上的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负责,实现社会价值。但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还较为薄弱,具体表现在:在个人层面上,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近两年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因学习、科研、情感等压力轻生的事例多有发生,患有严重抑郁、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更是不胜枚举;在社会层面上,对社会价值的实现不重视。当前许多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不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诉求,不懂得把实现个人利益的“小我”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割裂了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有的甚至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红船精神”中蕴含的奉献精神,有助于高校思政课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珍爱生命,无论是敌人的枪林弹雨,还是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从不轻言放弃生的希望。这可以教育学生对比当今时代,我们身处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纵然生活中会有许多压力,我们应当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并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高我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而不是不负责任地断送青春的大好年华;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他们甘愿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民族复兴奉献自己的生命,这可使学生明白,为党和人民奉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是非常有意义的,生命在奉献中精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陈松友,王楠.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4).
[5]李海凤.“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
[6]王月.红船精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7]王超越.“紅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0.
李子一 女 (籍贯)河南省驻马店市 1998.6.1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