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英,王 炜,马芳芳
(新疆军区总医院北京路医疗区眼科三病区,乌鲁木齐 830013)
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引发双眼视觉功能障碍最常见原因,其发病率高,为3%~5%,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1]。共同性斜视是斜视最常见类型,其斜视角度不因注视方向、注视眼别的改变而变化,其发病率约占斜视总发病率的80%[2]。共同性斜视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是其第一治疗方案,可达到功能性治愈目的[3]。有研究发现,斜视眼外肌中一些基因表达变化与肌纤维形态、数量等相关,肌球蛋白重链13基因(myosin heavy chain gene 13,MYH13)在眼外肌中表达,在眼外肌高速扫视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4]。但关于MYH13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中表达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MYH13与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病理形态学及预后的关系,旨在为其治疗及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本院眼科收治的86例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斜视组),依据眼外肌(内直肌)中MYH13 mRNA水平中位数分为MYH13高表达组和MYH13低表达组。纳入标准:(1)符合共同性外斜视诊断标准[5];(2)双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3)第一、二斜视角相等;(4)年龄大于1岁;(5)患者及家属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4)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1)智力发育障碍,无法配合检查者;(2)有眼部手术史者;(3)伴眼部器质性病变者;(4)高度近视、远视、弱视、屈光参差大于2.00 D及散光者;(5)垂直斜视者;(6)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7)全身器质性疾病者;(8)术后随访资料不完整者。共同性外斜视组男39例,女47例,年龄3~28岁,平均(11.89±3.42)岁;发病年龄1.3~7.8岁,平均(3.50±1.10)岁;病程3.2~11.6年,平均(5.46±1.13)年,外斜视度数45°~90°,平均(67.50±8.50)°。另选取28例因外伤所致需眼球摘除患者(无斜视)的眼外肌(内直肌)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7~32岁,平均(13.18±3.13)岁;19例为眼球破裂,9例为眼球贯通伤。斜视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眼外肌MYH13 mRNA表达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MYH13 mRNA表达,MYH13引物序列:上游为5′-TGA CCG CAG CAT CTC TAG GAA GAC G-3′,下游为5′-TTC CGG AGG TAG GGA GCT GCT TC-3′,内参基因GAPDH引物序列:上游为5′-CCC GCT TCG CTC TCT GCT CC-3′,下游为5′-ACC AG G CGC CCA ATA CGA CC-3′。Trizol(美国Invitrogen公司)法提取总RNA,逆转录试剂盒(日本TAKARA公司)合成cDNA,qRT-PCR试剂盒(日本TAKARA公司)配制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采用2-ΔΔCT方法计算眼外肌MYH13 mRNA相对表达水平。
1.2.2眼外肌MYH13蛋白水平检测
提取总蛋白,采用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取蛋白于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电泳,将目的蛋白转移至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加山羊抗MYH13(美国Santa Cruz公司),兔抗GAPDH,分别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山羊、鼠抗兔二抗,ECL染色,胶片曝光,显影,定影,计算MYH13蛋白表达水平。
1.2.3眼外肌病理形态学检查
取眼外肌标本,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作厚度3 μm眼外肌纵向切片,切片进行二甲苯脱蜡,酒精脱水,苏木精染色,盐酸乙醇分化,伊红染色,脱水、透明,封片;采用Olympusl X50倒置显微镜与PM304曝光控制系统观察苏木精-伊红(HE)染色图片及纤维照相,高倍镜下随机取5个视野,计算肌纤维数量,以平均数作为每例标本肌纤维含量;采用Motic Med6.0图片分析系统测量肌细胞的横截面积,每张切片随机测量20个肌细胞,取平均数。
1.2.4术后视觉三级功能检测
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测患者视觉3级功能,Ⅰ级同时视:采用猴子和熊猫图片检测有无同时视;Ⅱ级融合功能:在Ⅰ级基础上用猫捉蝴蝶图片检测有无融合功能和融合范围;Ⅲ级立体视:采用Titmus立体图检测近距离立体视情况,患者配戴偏振光镜片,观察不同级别圆环图,记录患者能否分辨出凹凸层次感的最小视差,≤60″者记为立体视功能正常,>60″者即无正常立体视。
斜视组眼外肌MYH13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0.21±0.06,对照组为0.79±0.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2。
M:Marker;a:对照组;b:斜视组。
图2 qRT-PCR扩增曲线图
斜视组眼外肌MYH13蛋白水平为0.19±0.05,对照组为0.71±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图3 斜视组和对照组眼外肌MYH13蛋白表达
MYH13高表达组内直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肌纤维含量高于MYH13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4。
表1 斜视组内直肌病理形态学比较
A:MYH13高表达组;B:MYH13低表达组;箭头:肌纤维。
术后6个月,MYH13高表达组斜视度数明显低于MYH13低表达组[4(2,5)°vs.9(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个月,MYH13高表达组同时视、融合范围、立体视高于MYH13低表达组(P<0.05),两组融合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斜视组术后视觉三级功能比较
共同性斜视以双眼视觉不稳定或未巩固完善的儿童多见,6岁前多发,3岁内为发病最集中年龄段,发病率为0.43%~1.70%,而12岁后发病率明显降低[6]。在儿童时期,斜视可导致出现弱视、双眼障碍等不可逆性的视觉中枢缺陷,成人期发病,则可导致复视发生[7]。斜视不仅导致患者双眼视觉功能障碍,还影响患者面部美感,同时给患者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因此,寻找该病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
眼外肌是控制眼球运动的肌肉,由4条直肌与2条斜肌组成,有较强的收缩性与抗疲劳性,眼外肌的横纹肌的低张力、高速度的收缩特性和眼外肌型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的表达密切相关,而眼外肌型MHC主要由MYH13编码[8-9]。MYH13是人类17号染色体快速/发育MYH基因簇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祖先骨骼肌与心肌肌球蛋白分化后在快速/发育簇中出现的第1个特异性肌球蛋白,具有物种间高度保守性,对眼外肌收缩特性有重要调控作用[10]。CHENG等[11]对黑暗饲养大鼠和单眼剥夺的猴子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眼外肌转录组发生改变,在斜视、弱视及先天性白内障模型中MYH13表达受到抑制,导致视觉运动发育不良。田亮等[12]研究发现,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外肌MYH13表达缺失,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共同性外斜视组眼外肌MYH13 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表达均低于对照组,与上述结果相似,提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MYH13低表达。研究发现,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减小,肌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及胶原纤维增生等病理性改变[13]。本研究结果显示,MYH13高表达组内直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肌纤维含量高于MYH13低表达组,提示MYH13高表达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病变程度较轻,推测MYH13高表达可能有利于内直肌中肌球蛋白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内直肌结构及功能维持[10]。
斜视是造成双眼视觉功能异常最主要疾病之一,斜视和双眼视觉功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14]。双眼视觉是最完善的高级视觉功能,主要分为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三级[15-16]。斜视不仅能对儿童时期双眼视觉造成影响,同时也可破坏发育成熟的双眼视觉,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及重建是斜视治疗的首要目的,也是术后预后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MYH13高表达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斜视度数低于MYH13低表达组,同时视、融合范围、立体视均优于MYH13低表达组,提示MYH13高表达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斜视矫正效果较优,双眼视觉功能恢复较好,推测MYH13高表达可能有助于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结构恢复,从而有利于其视觉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MYH13 mRNA与蛋白水平均低表达,MYH13高表达患者内直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较大、肌纤维含量较高,有利于术后斜视度数矫正和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为单中心研究,且未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区分研究,可能会造成一定结果偏差,后续研究将扩大样本量、丰富类型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