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能量CT对肠系膜脂肪在克罗恩病活动性评估的价值研究*

2021-02-25 04:50林望望
重庆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活动期肠壁活动性

林望望,黄 伟

(1.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江苏徐州 221004;2.东部战区总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2)

克罗恩病(CD)作为一种复发性、全身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维持缓解状态为现阶段治疗目标,不同活动性的患者治疗方式存在差异[1],因此,进行准确的活动性评估至关重要。目前,多种检查方式可对CD进行活动性评估,包括内窥镜、CT、磁共振(MRI)和C反应蛋白(CRP)等生物标记物[2],而临床中多采用CD活动性指数(CDAI)评估活动性。肠系膜脂肪作为免疫和内分泌组织,通过分泌炎性介质参与炎性反应,产生特征性“爬行脂肪”现象,与疾病进展密切关联[3]。相较于正常脂肪组织,CD患者肠系膜脂肪组织出现明显炎症化、纤维化改变。CRP作为评估CD活动性常用指标,肠系膜脂肪为其重要分泌器官[3]。能量CT根据物体对不同能量射线的吸收和散射能力差异,通过多种算法重建图像,可对扫描部位进行定量分析。能量CT定量分析已在肠道、肾脏、肾上腺疾病检测中展现价值[4-7]。目前,尚缺乏应用能量CT对CD患者肠系膜脂肪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C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旨在通过定量评估肠系膜脂肪,探讨其与CD活动性和CRP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经临床、病理、影像综合诊断为CD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双能量CT小肠造影检查和CDAI评分,排除腹膜炎、肿瘤转移等可能导致肠系膜脂肪水肿影响测量的患者。根据CDAI分为活动期组(CDAI≥150)和缓解期组(CDAI<150)[4]。40例患者中男19例,女21例,活动期组13例,缓解期组27例。收集患者CT小肠造影检查后1周内进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共38例患者具有CRP检测结果。

1.2 方法

1.2.1CT小肠造影方法

受检者检查前1晚禁食,检查前1 h分4次饮入1 500~2 000 mL 2.5%甘露醇溶液,每次间隔15 min。检查前5 min皮下注射山莨菪碱10 mg,并排除CT造影禁忌证。受检者仰卧,使用双源CT检查(Siemens Somatom FLASH),平扫参数如下: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210 mAs和120 Kv,同时使用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系统(CARE Dose 4D),螺距为1.2,球管旋转时间为0.5 秒/圈,重建间隔和层厚分别为0.50 mm和0.75 mm。扫描方法为对比剂示踪法,在降主动脉的隔上层面标记感兴趣区并测量CT值,当CT值达到100 HU时,7 s后自动触发扫描。增强扫描时,利用高压注射器以4.0 mL/s注入碘海醇(350 mg/mL)80 mL,接着以相同速率注入50 mL生理盐水。先行动脉期扫描,25 s后行静脉期扫描。两球管扫描参数:A球管管电压为100 kVp/210 mAs、B球管管电压为Sn140 kVp/162 mAs。双能量加权图像系数为0.5,最后得到图像,动脉期、静脉期分别为100、Sn140 kVp,以及加权120 kVp图像。

1.2.2图像分析

将扫描获得的100、Sn140 kVp动脉期图像导入syngo.via工作站,使用“Dual Energy”软件,选择“Liver VNC”程序。利用传统CT图像作为参考,在病变肠壁周围5 mm范围内肠系膜脂肪放置3个兴趣标记点(ROI),面积分别为0.1 cm2,同时避开血管及其他非脂肪组织,测量并记录CT值、碘密度和脂肪百分比,见图1。将3个ROI所得数据取平均值,记录各参数,每例患者测量2段或3段肠段,以上过程由两位影像科医生分别独立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及双能量CT参数比较

40例患者纳入108个肠段,其中活动期组36个肠段,缓解期组72个肠段,两组年龄、性别、碘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A:横断位动脉期显示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脂肪百分比降低,脂肪纤维化改变;B:与图A对应的碘图。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及双能量CT参数比较

2.2 各参数鉴别两组肠系膜脂肪的ROC曲线效能

当CT值的阈值为-69.034 HU时,诊断效能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4%和87.5%,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673~0.881。当脂肪百分比的阈值为85.384%时,诊断效能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2%和83.3%,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787~0.936。脂肪百分比与CR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值、碘密度均未显示与CRP存在相关性,见表2、3,图2~4。

图2 CT值评估CD活动性的ROC曲线分析

表2 各参数鉴别两组肠系膜脂肪的ROC曲线效能

图3 脂肪百分比评估CD活动性的ROC曲线分析

表3 双能量CT参数与CRP相关性分析

图4 脂肪百分比与CRP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CD病变肠段肠系膜脂肪增生并包裹肠管周长一半以上称为爬行脂肪,是CD特征性表现。组织学研究显示,CD患者肠系膜脂肪组织成分与正常脂肪存在显著差异,脂肪细胞数量增加而体积减小,大量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三酰甘油含量降低。此外,还有大量脂肪因子和细胞因子介导促炎促纤维化作用,因此,CD患者肠系膜脂肪具有炎症性、纤维化性特征。BODILY等[7]认为,病变肠壁周围常出现脂肪增生,肠系膜血管周围脂肪浸润表明CD活动性增强。CHIOREAN等[8]和COLOMBEL等[9]同样认为,相较于肠壁影像表现,肠系膜脂肪变化可以更好地评估疾病活动性。由此,笔者认为定量分析肠系膜脂肪评估CD活动性是值得探究的。

本研究利用双能量CT定量分析肠系膜脂肪在CD活动性评估中的价值,结果显示活动期和缓解期病变肠壁周围肠系膜脂肪CT值和脂肪百分比存在显著差异,碘密度无显著差异。CT值越高、脂肪百分比越低提示越有可能处于活动期。病变肠壁周围肠系膜脂肪百分比与CRP呈负相关,CT值、碘密度与CRP无相关性。

CT值作为衡量物质对射线吸收能力的指标,能够对不同组织进行区分。PARK等[10]通过CT小肠造影发现,肠系膜脂肪密度与CDAI存在相关性,活动期患者肠系膜脂肪密度高于缓解期患者,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肠系膜脂肪密度分析有助于活动性评估。高贇等[11]发现活动期患者肠系膜脂肪CT值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脂肪密度随扫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再次支持了上述观点。活动期组肠系膜脂肪CT值高于缓解期组,原因可能是活动期患者肠系膜脂肪存在更多致炎因子致使血管增生,因而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更高[10]。

双能量CT利用三物质分离技术,可对组织进行碘密度和脂肪百分比定量分析。YEON等[4]运用碘密度技术评估CD活动性,发现病变肠壁碘密度与CDA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刘超然[12]同样认为运用碘密度测量病变肠壁有助于评估CD活动性。本研究针对病变肠壁周围肠系膜脂肪进行测量,发现两组患者碘密度未显示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相对于病变肠壁而言,病变肠系膜脂肪内血管数量较少,而对比剂含有大量碘元素且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病变肠系膜脂肪含碘量较少,因此碘密度在两组患者病变肠系膜脂肪中无显著差异。

脂肪百分比是衡量脂肪含量的敏感指标,本研究将脂肪百分比技术用于病变肠壁周围肠系膜脂肪测量,显示活动期患者脂肪百分比低于缓解期患者,其原因可能是处于不同炎症阶段的肠系膜脂肪组织成分存在差异,活动期肠系膜脂肪纤维化程度更高[10]。周璇璇等[13]同样使用脂肪百分比技术测量肠系膜脂肪,发现其在CD活动性评估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目前,运用脂肪百分比技术评估CD活动性的研究较少,但其在其他领域有所应用。MARTIN等[6]运用碘密度和脂肪百分比技术区分肾上腺瘤和转移瘤,发现两种技术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MILETO等[14]同样运用碘密度和脂肪百分比技术,发现在鉴别肾上腺腺瘤和肾上腺非腺瘤中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由此笔者认为,脂肪百分比技术能够在评估CD活动性中带来价值。

CRP作为短半衰期蛋白,能够反映机体急性炎症状态。先前研究认为肠系膜脂肪能够分泌CRP[15],肠系膜脂肪纤维化与CRP水平密切相关[9]。SOLEM等[16]认为CRP水平与临床活动性评分、内镜活动性评分密切相关,能够反映CD活动性。本研究将双能量CT参数与CRP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脂肪百分比与CRP水平呈负相关、CT值和碘密度与CRP无相关性。原因可能是CRP作为检测和跟踪CD活动性的有利标记物,但并非其特异指标,存在活动期患者CRP水平不增高现象。此外,CD患者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与CRP检查间存在时间差,亦不能排除患者使用的抗炎药物对CRP浓度变化的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样本量较少,测量时并未覆盖所有病变部位;(2)手动测量ROI,无法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影响;(3)仅分为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未来可对活动期患者更精细区分。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活动期CD患者的肠系膜脂肪CT值高于缓解期、脂肪百分比低于缓解期,肠系膜脂肪定量分析有助于评估CD活动性,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致谢:感谢东部战区总医院朱维铭教授对本研究提供指导意见)

猜你喜欢
活动期肠壁活动性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参数、D-D检测的临床意义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