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作为发散性思维的可视化工具,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中可结合各要素开发出指向不同功能的思维导图,如:学前导图、目标导图、过程导图、板书导图等。本文从区别传统教学设计出发,通过比较,明晰基于教学设计的各种思维导图在促进目标合理、充分掌握学情、同行直观对话、构建知识体系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探索高质量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學设计的作用很多,对于成功的课堂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点从很多教师尽管一节课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但在教学设计上却要花费大量时间策划、研究、预设上可以看出。
思维导图作为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布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可视化工具,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已屡见不鲜。由于其易学易懂、实用性强、便于记忆联想创造等独特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喜爱。思维导图的图示化、个性化特征又与美术学科特征不谋而合,贾勇老师在《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初探》一文中也说:“假如需要选择一个最适合运用思维导图的学科,那就应该选择美术;假如需要选择一个最适合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师群体,那就应该选择美术教师。”本文将具体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功能开发上的效用。
一、学前导图,充分了解学情
学前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一定预习之后,用思维导图画出自己在本课想知道的内容,或某种表现方法等。中心符号可以是课题或图像,请学生围绕中心符号向周围自由发散,展开各种联想,将自己脑海中感兴趣或有疑问的信息自由、即时地记录下来。这种从中央发散,运用曲线、符号、颜色和图片形成的一个完全自然的有机组织容易让学生摆脱惯有的思维模式,冲破逻辑思维的束缚,敞开心扉。当然,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恰当的引导。例如学生绘制导图存在思维障碍时,教师可由某个切入点多角度的进行启发如:这是什么?这个怎么表现出来的?是否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前思维导图可有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兴趣偏好以及学习基础,方便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二、目标导图,指向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指明了教学中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思维导图式的教学目标对新教师相对友好,可以根据最终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逆向设计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常规的文字表述相比,导图式教学目标不受线性结构、语法规范和符号形式的制约,快捷直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第一级发散,接下来制定各项目标的具体内容是第二级发散,那么接下来的第三级发散呢?在常规文字叙述的目标里,到这一步就没有了,但导图式目标却可以继续发散下去。例如:“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之后可以深入教材挖掘教学知识点和技能要点有哪些,找到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技能的路径及策略,这便是第三级发散,其他两个目标亦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教学目标,教学实施中不是独立的环节,需不失时机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在目标导图中用颜色加以单独区别,以提醒执教者注意。日常教学中,尤其新教师易出现上一节课上下来,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目标归目标,设计归设计,教师没有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导图式教学目标由学习结果逆向延伸至教学活动的设计,出发点和终点始终如一。
三、过程导图,全景呈现思路
思维导图绘制的教学过程图简洁直观、各级发散主次分明,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好的过程设计不仅与“教学目标”建立紧密联系,过程的各要素更是一个有机整体。思维导图将多个教学活动通过线条、色彩、文字、图像联接起来,相互之间更易理清关系、产生联想。而传统的文字或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均是线性结构,详细的教学过程无法呈现在同一个页面,前后教学环节易脱节,各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往往被弱化甚至忽视。在教学研讨、磨课等活动中,思维导图作为对话中介,还更容易让同行教师理解设计意图。教师间能根据思维导图中的过程节点进行探讨,增加或删除节点,或者重新调整节点之间的逻辑结构、递进关系等,使过程设计更加完善,有利于形成富有集体智慧结晶的教学设计。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过程思维导图不仅易记住基本流程,避免颠倒遗忘,还方便教师多次试教后修改节点,形成成熟的教学设计,提升设计能力和反思能力。托尼·布赞也说:当你对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不满意时,“你应该提醒自己,这只是第一稿,还需要修改才能趋于成熟。”
四、板书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传统教学板书多为线性结构,导图式的板书可以把美术课题作为中心符号,围绕中心符号的几个发散主题画一张思维导图;也可以针对课的知识要点、技法要点各画一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借助简单的词语、夸张的线条、大胆的色彩、有趣的图像符号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既方便知识的提取和应用,又方便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一行为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疫情期间线上美术课程的自主学习以及生活中的迁移运用都有良性循环。
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可视思维的优质工具,与教学设计的各要素结合能擦出新的火花,运用在美术学科的教学设计过程更是如虎添翼。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拓展师生双方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模式。理论和实践都能证明:思维导图对教师教学设计质量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思维导图并不能保证教师做出最优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工具它并不能取代教学设计本身。我们需要重视教学设计背后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思维素材,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工具性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案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4-15.
[2]徐晨红.蔡亚萍.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22-23.
[3]布赞T,布赞B.思维导图[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注:本文系2020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于研究”(项目编号:JK2014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洁(1982.10-),女,安徽芜湖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