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1-02-23 22:36姚梦伍月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姚梦 伍月

摘要: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整体文明之思想政治水平与精神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各阶段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基于此,高校以立德树人为追求,培养专业能力与道德修养兼备、拥有高尚人格的综合性人才,以促进各行业的深入探索与快速高质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其科学、前沿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社会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使高校思政教育受到较大冲击,思政教育作用发挥受到阻碍.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完善创新,切实增进思政教育成效。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评价;立德树人;存在的问题;路径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多年来,各高校采取一系列举措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要素的“优化”,但教学效果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极其重视,这也从侧面反馈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力度不够,教学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为首。因而,探究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助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意义重大。尽管内容通过形式来体现,但形式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内容的实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问题居多,需要透彻分析,进而有效支撑思政课教学整体改革。

1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意义

1.1培育高政治参与度及高道德水平的大学生

近年来,思政教育发展历程中,更多高校重视培育具备崇高道德品质,有纪律、有理想的学生,且多数高校重视学生们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可自力更生,拥有参加政治的意识,并且还可辩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高校思政教育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们参加社会活动能力、道德素质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的重任。且国内高校思政课程更多的是开展比较性和事实性的教育,往往对学生们通过法律、政治、形式等制度体质的教育,同时引领学生们参加选举等相关政治活动掌握国家方针政策,并对于西方国家政治路线和政治体制展开研究,促使学生们在掌握本国国情的同时,强化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另外,基于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还可培育学生们以辩证视角看待全球发展形势,正确看待政治问题,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强化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度。

1.2促进立德树人落实制度的顺利建设

无论是西方思政课程还是我国思政课程,其教育目的均在于立德树人。以美国为例,其是分权制国家,并不具备统一性与全国性的高校德育目标。虽然不同国家部分德育目标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仍普遍认为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目标,体现在培育青少年群体行为与观念符合本土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提出的遵纪守法要求,树立公民责任及权利意识,努力做服务于、忠诚于祖国的符合本土文化的合格公民。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必须按照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诉求,祖国教育方针、政策,道德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教师思想品质的生成和发展等要素确定。

1.3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团队进一步专业化

思政教育者专业化的关键在于专业化的具体化及类别化,涵盖教育者个体综合素养专业化以及高校思政教育者发展有关保障机制的专业化。一方面,提高思政教育团队专业水准,进一步专业化可有效推动马克思理论课程建设的脚步。思政课程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观念的客观诉求,思政课教师是落实国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而马克思理论课程教学的源动力来自思政教育者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团队进一步专业化,能够落实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目前,因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思政教育迈进大众化发展时期,但因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准与教育设施建设不足,致使国内教育水平、质量发生下滑的情况。面对这些问题,高校领导层与相关人士应明确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和学术水准与教育质量正相关,因此教育者团队建设应视作高校核心的工作基础来抓。思政教育者肩负了立德树人和思政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其专业化不但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保障,亦是课程建设的动力。所以,必须凭借思政教育团队专业化,推动高校各专业教育专业化,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理念。

2立德树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学识魅力亟待提升

要全面高效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需要所有的高校教师和高校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而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无形吸引,就需要高校教师自身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但是一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存在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掺杂在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政治感召力弱以及对现实没有解释能力是其最主要的两种表现。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解释现实的过程当中,无法结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在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无法给出强有力的话语,中立和回避的政治立场也被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默许。在对学生引导的过程当中不能明确方向,造成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严重者甚至产生不信任的心理,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这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立场,没有充分全面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学习,在体会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没有全身心投入,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课教育。

2.2立德树人面对复杂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當前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使得各种思想文化在各个领域进行正面交锋。我国年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拜金思想、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就是具有开放的思想,对自由充满着向往,在其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成型过程当中,如果认识意识形态属性不够清楚,自身意识形态信仰不够坚定,就容易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过程当中要面对严竣的挑战,才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除此之外,阻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还有当前的社会环境充斥着的功利和浮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环境将功利浮躁的心态影响了一部分人,大学校园也受其影响,一些大学生把升官发财作为其人生奋斗的目标,一些高校教师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只顾自身追逐名利,这些现象都令人忧虑。在心理、理论和实践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德”,部分“00后”的大学生都没有切实地践行。

2.3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存在阻碍

在实践立德树人的过程当中,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路径存在的重重阻礙。最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我国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教学方式依旧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没有全面应用,这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创新、主动、积极地学习,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部分高校对立德树人教育的文化氛围形成不够重视,或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引起高校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就不会重视,导致立德树人教育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其次,只有走出宿舍、校园、教室,真正地在社会上实践,学生的自身感性认识才会提升,学生的心中才会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思政课,在普及性、实践性和重视程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2.4缺乏完善的外部协同机制

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家庭氛围的熏陶,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而对人自身造成重大影响的就是社会环境。一个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作。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程度高,我国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子女的德育教育,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也就造成了问题学生的出现。近年来,社会上大学生伤害室友、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可以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培养大学生的重要意义。而我国高等院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当中,还仅仅只是重视学校的作用,忽略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还没有全面地与家庭社会进行协同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国教育体制的因素,例如,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大多不够深入,且没有实际效果,没有完美地平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3增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是个大工程,理念原则的树立是关键,教学运转模式改革是其重要的支撑条件,也是其具体路径。

3.1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学授课模式

当前,几乎所有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安排在大一、大二学期,大三、大四专攻专业课,这在潜意识里暗示大学生——思政课不重要。在中国现存的教育体系里,还没有实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两大因素的结合,思政课改革尽管如火如荼,但学生仍然隔岸观火。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先备条件不成熟,没有准确区分高校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狭义课程目标,因而无法领会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为破解这一难题,高校可以尝试重构授课模式。重构的授课模式重在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时间和理论教学时间的科学错开,实现在实践教学中催熟学生心理或者在理论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互为支点,一旦心理条件基本成熟,通过自选,顺理成章地修习理论课或者实践课,这样既可以节约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效果最大化,又可以实现学生上好理论课的心理、行为的转变。这从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各环节的积极性,特色是在教学评价中以主人翁的心理建设性地参与,从而实现教学评价的真实、客观,最终保障了思政课教学实效。而学生的这一行为、心理趋成熟化转变更大程度上是其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提升的显现,是其德树立的过程性重要环节。

3.2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如何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覆盖是思政课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是其破解之道,且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为导向。通过理论社团、辩论赛等平台,开展高校学生系列主题理论学习讨论会、文艺沙龙等,引导学生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展开讨论,实现优秀“朋辈”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和社团导师的精神引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度。组织假期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社会,走进群众,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途径,为实践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因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是教学评价有效开展,课程目标实现的必然趋势。

3.3改革思政课教学考核模式

当前,从学生角度看,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唯一途径是传统的卷面知识作答,改革后也有部分高校采用了论文撰写模式,但最终以分数来定量评价,无法做到定性评价,更无法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检测出来。当面,就形式而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两大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实践教学途径探索,对应的考试模式理应重组整合教学内容,实现由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把实践教学考核纳入考试结果范畴。因而,将卷面知识作答和“以道德素养为核心”的实践考核并重,是改进思政课教学考核的重要途径。设置的卷面内容,重学生价值理念的呈现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实践教学考核监测重过程,以“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等为指标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为监测点。监测采用小组学生互评,小组交叉互评,指导老师评价,自我评价及佐证和服务对象等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此外,为确保评价结果更客观、真实,实践教学评价应侧重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是否统一,即“知行是否合一”,评估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和实际表现,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形式与课程目标的高度吻合。

结束语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全方位地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进行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与此同时,高校思政学科融合其他学科,才可以在所有课程当中做到更好的渗透,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视,而高校更应该借此机会,从现实出发,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这样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够圆满且高效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培洋.“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与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1):9-10.

[2]李亚楠,王文举.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1):151-152.

[3]唐文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28(06):115-118.

[4]隋思涵.思政教育要紧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07):33-34.

[5]李亚楠,王路平,王文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06):148.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