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的诗教,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使之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文化水平、敢于擔当社会责任的人;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使之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使之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使之具有积极的幸福的生活状态。当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可从诗教中汲取营养。诗教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开了一条可行的光明的通道。
关键词:诗教;大诗教观;品质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诗润童心”、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陶行知诗教思想的探索与实践”(编号:TYb/202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是一个诗教的国度,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诗教就空前盛行,此后一直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温儒敏教授多次强调:要改变当下中小学教育,“有必要从中国传统的‘诗教’中汲取智慧”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6):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2)。儿童和诗有着天然的共性:诗性。诗是贴近儿童心灵、思维的绝佳教育资源。当下小学教育应重视在传统诗教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新的诗教观。这对促进小学生全面且有品质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可行的空间。
我们应当秉持“大诗教观”。之所以称为“大”诗教,一是它的思想大。诗教吸纳孔子、朱熹等大教育家的诗教思想。二是它的载体大。诗教内容不只是《诗经》,也不只是古诗,而是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和诗一样的韵文。三是它的受教育对象范围大。从幼儿、青少年到大学生,再到社会公民,均可成为诗教对象。四是它的覆盖面大。大诗教观,不仅指学校诗教,也包括家庭诗教、社会诗教。新时代背景下的诗教观,既包含时间定性上的概念,又包含内涵变化上的概念。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梁东先生指出:“当代诗教,不是汉儒诗教的翻版,不是复古,而是在生生不息的历史实践中发展而来,它是既承接传统智慧,又焕发当代生机的规模宏大、基础深厚的文化教育事业。”梁东.诗教,建设共有精神家园[N].文艺报,20111104(5)。这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诗教。从个体层面讲,指用诗开展教育,浸润、启迪、培育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到达教育者所期望的理想境界;从群体层面讲,指用诗传承传统而先进的文化,使民众形成与时代相匹配的伦理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新时代背景下诗教的主旨是,通过学诗、写诗来聆听生活,观察人生,在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影响中张扬爱国精神和梦想精神,将诗教文化的传播与民族文化建设、国家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反映现代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简单地说,诗教就是用诗来教育和教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诗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我国自古就强调“文”和“道”的关系。《诗经·阳货》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⑤⑥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5,178,185。诗教首先注重的是道德教育思想、内容和作用。朱光潜认为:“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6:74。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诗教可代替宗教的任务。诗教中深含着的我国传统哲学教育和信仰教育,恰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小学生个性发展必备的素养。新时代背景下的诗教摒弃传统诗教中违背人性的糟粕,重塑“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现代伦理规范,教人知德,教人立德,提供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围绕12个词,编成12个主题的童谣,也可以筛选、归类、整理12个主题的古诗词集,让学生诵读。学生常读常诵,会逐渐悟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此作为检验自身言行的尺子。
教育的最终价值是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使之协调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用个人价值的实现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现代小学生的社会素养主要包括社会认可、国家认同、国际认知等。诗是人类某种优秀的品德和思维在一个特殊时间瞬间的凝结,学生读诗可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促进情感和心灵的净化。“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郑玄,孔颖达,吕友仁.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903。。诗能给人一种向理想社会奋斗的力量。诗教,尤其擅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人具有新时代“温柔敦厚”的品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诗词可聚集具有共同理想、性格、兴趣和气质等倾向的人,凝聚解决社会困难的力量,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团结、和谐。纵观历史,三千年的儒家“诗教”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促进中华民族文明地向前迈进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无法被代替的作用。大凡国家和民族有重大灾难或重要喜庆的时候,也是诗词教育较为鼎盛的时段。诗教超强的“净化”和“塑造”功能,赋予学生寻找“光明”的眼睛,培育他们在处理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时,应该具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之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文化水平、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人。学校可常态化开展诗词读、诵、演、画、唱等活动,将“诗”的研习活动与优秀习惯、品质的培养相结合。如给优秀学生颁发“诗词小达人”“诗词小明星”“诗词小博士”“诗词小院士”等荣誉称号,激励学生拾级而上,主动接受诗词的浸润。
二、 诗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学诗,何以言”⑤,多接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⑥。这里的“鸟兽草木”是自然界万物的代指,泛指大自然和宇宙空间的一切事物。学诗能识文断字,掌握母语文字的要素,不断丰富交际所需要的词汇语句,提高驾驭祖国语言的能力,积累人文知识。诗词是一段社会时期的缩影,它映射着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多读诗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积累认识自然世界、理解人生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诗歌也是人类社会向未来发出的信息,因而,学生多接触诗能习得人类生存方式、方法的优秀经验。
诗教是古代蒙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古代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方面的大量知识主要通过“诗教”教材呈现,如《仓颉篇》《增广贤文》《咏史诗》《训蒙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诗词中蕴藏的知识“上到天,下到地”,包罗万象。如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从“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宗元)、“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杜甫)、“春深紫兰泽,夏早黄梅雨”(欧阳修)、“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苏轼)等诗句的研究中发现了我国梅雨出现的规律。阅读、欣赏、创作诗词,能强化学生对诗词作品的理解能力,更能让学生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触摸人和社会的美好境界,积淀人文素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需要适合的土壤,这土壤应该是肥沃的、诗意的、学生向往的。诗,是优质土壤的源泉。学校开展的诗教活动,不应只限于语文学科,更应将诗与数学、艺术、科学、运动等结合,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诗教,铺设了一条人文的、诗意的、综合的、纯美的学习通道,让学生自我地进行文化内修。
三、 诗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学习素养具体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良好的学习行为品质,主要包括学习意识的产生、学习方法的确定、学习进程的管理等能力。教育学规律揭示,学生学业水平成绩好坏与学习素养的高低成正比。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素养更是人人必备的素养。诗教自身承载了诸多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如“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的《杂诗》),告诉我们学习的最佳时机是早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的《劝学》),劝人学习贵在“勤”;“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揭示了学习要亲自实践、身体力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观书有感》),说明学习要不断更新知识,善于思考,融会贯通;“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著,明镜催人白发多”(宋应星的《怜思诗》),揭示学习要专一,切忌忽学这忽学那的道理……衡量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标准是: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愿望、自主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内省等。据史料记载,古代一般秀才以上的人都能背几百万字的古诗文。这个数据是惊人的,是人的内在驱动力在发挥作用,是自主、自觉学习的结果。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校园目之所及、手之所及的地方都可有诗和诗句的存在,促使学生形成勤奋向上的学习样态。校园除了有显性的“诗”文化,还要开发隐形的“诗”文化,如校园诗歌节开展与诗相关的系列活动;可一日“四诵”:晨诵、午诵、课诵、暮诵;用“诗”丰富国家课程,开发编写特色课程,并让课程“三进”(进课表、进活动、进作业),把诗教课程作为学生随时准备跳离的起跳板。诗教引领学生朝着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方向发展,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生存的需要。
四、 诗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诗文是有声有情、沁人心脾的文字,能安抚受伤的心灵,释放压抑或激愤的情绪,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振,给学生美的享受,愉悦学生的身心。我国古代就有“诗歌疗法”之说,即以诗歌作为传达感情、治疗疾病的工具,如选择与“患者”心境相同或相似的诗歌,让他们聆听或诵读,或者鼓励他们自己写诗,逐渐释放内心的不解,促进“患者”自我康复。南宋诗人陆游的《山村经行因施药(其一)》写出了“诗歌疗病”的故事:“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2013年东南大学出版社曾翻译出版了《诗歌疗法:理论与实践》,具体介绍了诗歌疗法的渊源、模式、过程、方法和个案等,阐述了诗歌对心理创伤愈合的“灯塔”作用。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得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354。诗不是五谷粮食,不能填饱肚皮,但能慰藉心灵,安顿人诗意的栖居。
一切外界的事物,在小学生的世界里都是有生命的“我”。小学生总是按照自我的逻辑来解释世界,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春天是小燕子”“夏天是花裙子”“秋天是红叶子”“冬天是厚棉袄”。在他们眼中,石头会像花朵一样开放,花儿会微笑、会流泪,云朵、月亮、星星都会有家、有妈妈……小学生的想象呈现出来的就是一首诗,是诗性的表达。他们用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可以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诗,去诊疗他们的忧愁、烦恼,去放大他们的快乐、喜悦,调节他们的情绪,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以苏轼的诗词为例,当他们想念异地打工的父母时,读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他们心烦意乱迷茫时,读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当他们斗志消散时,读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新时代诗教观吸纳传统诗教一切优秀的养分,用意蕴丰满的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注重在诗教过程中融入珍爱生命教育、自我管理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幸福,并拥有创造幸福的钥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出版了三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即《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学习:内在的财富》和《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三本书突出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五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反思。以“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为核心思想的诗教,着力提升学生新时代所需要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学习素养和心理素养等,促进学生“五个学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為每个学生立德、立志、立学、立身打下坚实的基础。
(郭剑波,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校长。南通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