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源》中所收晋诗研究

2014-07-04 04:57连洁雨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诗教

连洁雨

内容摘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批评。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收录晋诗以陶潜、陆机、左思数量居多,对其三人亦抱有很高评价。沈德潜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并将诗人的人品与诗歌的教化功用相结合来进行诗歌批评。这种诗学观的形成与其生活的时代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是生活在满清统治下的汉族士人内心民族情感的流露。

关键词:《古诗源》 晋诗 诗教

两晋的历史单纯从年限上划分,始自公元二六五年晋武帝司马炎篡魏,终于公元四二〇年刘宋代晋,历时156年。在司马氏短暂的统治下,动荡的局势充斥着各种矛盾,士人们普遍形成委时任运、放任自全的心态。从古以来,士人便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当这种心态反映到作品中,便形成了两晋文学的时代性特点——轻绮靡丽。

清人沈德潜在其编选的唐以前诗集《古诗源》的例言中,如此评价两晋诗作:“壮武之世,茂先休奕,莫能轩轾;二陆潘张,亦称鲁卫;太冲拔出于众流之中,丰骨峻上,尽掩诸家,钟记室季孟于潘陆之间,非笃论也;后此越石景纯,联镳接轸;过江末季,挺生陶公,无意为诗,斯臻至诣,不第于典午中屈一指云。”上述例言,提到的均为两晋著名的诗人,从中可见,左思、陶潜是两晋诗人中为沈德潜特殊推重的两位。这反映了沈德潜的以“教化”论诗、以“人品”论诗的诗学观念,某种程度上亦代表着清代前期学人对于两晋诗歌的接受角度。

一.《古诗源》所收晋诗浅论

《古诗源》从司马懿的《讌饮诗》到无名氏的15篇谣谚,共收录晋诗32家,103篇(一题数首的以一篇计)。其中重要诗人及其作品收录如下:

张华:《励志诗》《答何劭》《情诗》(两首)、《杂诗》,四篇;

傅玄:《短歌行》《明月篇》《杂诗》《杂言》《吴楚歌》《车遥遥篇》,六篇;

陆机:《短歌行》《陇西行》《猛虎行》《塘上行》《拟明月何皎皎》《拟明月皎夜光》《招隐诗》《赠冯文羆》《为顾彦先赠妇》(两首),《赴洛道中作》(两首),十篇12首;

陆云:《谷风》《为顾彦先赠妇》(两首),两篇;

潘岳:《悼亡诗》(两首),一篇2首;

左思:《杂诗》《咏史八首》《招隐二首》,三篇11首;

张载:《七哀诗》一篇;

张协:《杂诗》(四首);

刘琨:《答卢谌》(并序)、《重赠卢谌》《扶风歌》,三篇;

郭璞:《赠温峤》《游仙诗》(六首);

陶潜:《停云》《时运》《劝农》《命子》《酬丁柴桑二章》《归鸟四章》《游斜川》《答庞参军》《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九日闲居》《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赠羊长史》《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作》《桃花源诗(并记)》《归田园居五首》《与殷晋安别》《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移居二首》《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有会而作》《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拟挽歌词》,三十四篇。

所选作品均是诗人文质兼美的代表性作品。从数量上看,陶诗居首,陆机、左思次之,正与例言中所评相契。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超群,他以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生命体验创作出一首首“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饱含田园生活气息的诗歌。例如所收著名的《归田园居五首》,在诗末有沈德潜的一句评价:“储、王极力拟之,然终似微隔,厚处朴处,不能到也”,“储、王”指的便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储光羲和王维。不妨将三位诗作做一比较: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陶潜《归田园居五首》其五)

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数瓮犹未开,明朝能饮否?(储光羲《田家杂兴》其八)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陶诗自然天成,不见雕琢。草木丛生的崎岖小路,清浅可濯足的山涧,以及归家后对于家庭生活的描写,漉酒、局鸡、暗室、荆薪,勾画出田园农家质朴生活的自由与惬意,表现诗人高洁的品格与恬淡自适的心境。储诗风格极似陶诗,对于农家生活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但诚如沈德潜所感“终似微隔”。以下王诗的田园生活更多地体现出文人化的审视视角,虽然不乏得到绝佳的合情合理的艺术成就,比如“渡头馀落日”二句,但目的并非是表现田园生活本身。储、王是唐代优秀诗人,他们在艺术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然陶渊明之所以能在这类诗作中独领风标,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和时代背景。由于二者的不可复制性,成就了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独一无二。所谓“时势造英雄”,细味之,有时所言不虚,自明矣。

陆机与左思同是太康文学史上的佼佼者,左思的一篇《三都赋》引起了“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陆机更是由于在文学上不断钻研而取得的成就被誉为“太康之英”。而沈德潜对于两人的评价却有其独特的思索在里面,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结合身世论诗。

在书中陆机名下,有这样一段评论道:“士衡以名将之后,破国亡家,称情而言,必多哀怨,乃词旨敷浅,但工塗泽,复何贵乎,遂开六朝排偶一派,指摘稍多”。陆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型文人,他对于文学的钻研纯粹而深入,从他大量的拟作中就可以窥见其用力之一斑。《古诗源》中收入两篇,且看其一《拟明月何皎皎》: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踟蹰感物节,我行永已久。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陆机拟作)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显可见,陆诗于字句用功的痕迹,而“凉风”二句更可用于后来的律诗。不可否认陆机对于诗歌艺术美的追求与创造之功。于其人生出处,只能说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时代背景,毕竟任谁也无法跳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对于左思,沈德潜无疑十分推重,“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制伟词,故是一代作手,岂潘陆辈所能比埒!”左思出身寒门,且貌寝口讷,仕宦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在看重士族门第的政治环境下难以骋志。他的《咏史》诗,借古人之是非,抒己之块垒。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再如将“赫赫王侯居”与“寂寂杨子宅”的鲜明对比,都表现出现实的灰暗。故而他从古人的经历中汲取慰藉,悟得“饮河期满腹,贵足不顾余”的哲学以自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他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不论是陶潜、陆机还是左思,透过《古诗源》的字里行间,很容易发现编纂人沈德潜对于诗人的人品诗品相结合的评论视角,而这一视角,实是源自他最为核心的诗学观念——诗教。

二.沈德潜的诗学观及时代成因

“诗教”顾名思义,着眼于诗的教化功用。《说诗晬语》是集中体现沈德潜诗学观念的理论著述。开宗明义即写道:“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将诗的功用提升到了可以经国大业的崇高地位。这种观念又与他的老师叶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沈德潜与其师叶燮的诗学观不尽相同。叶燮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风,这一点上沈德潜的立场不如老师那样强烈,而在对诗歌风骨上的趣尚确是相同的。

叶燮是浙江嘉兴人,父亲是明天启时进士。而叶燮本人于清康熙九年进士及第,十四年任江苏宝应县知县,时值三藩反清,时局动乱,没多久便因“伉直不附上官意”被罢归。据《清史稿·列传九十二》记载,沈德潜在“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试未入选。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年六十七矣”。这样一个年纪不由让人陷入疑惑,且三年后,乾隆皇帝授官时称之为“江南老名士”,可知沈入仕前已闻名士林。乾隆曾说过“朕于徳潜,以诗始,以诗终”,表面上看两者关系是君臣风雅,惺惺相惜,实际却潜藏微妙。沈德潜死后的一件事,暴露出了这一潜在的问题。《清史稿》沈德潜本传记载:

四十三年,东台县民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有悖逆语,上览集前有德潜所为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上不怿。下大学士九卿译,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

满清入关后为巩固统治,一方面尊崇儒教,开博学鸿词科,另一方面对汉族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满汉之别的神经从未松懈过。清朝的统治者及其阶层始终信奉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族官员往往动辄得咎,即便是身居高位也必须谨言慎行,满汉之间始终存隔膜。从政治层面上看,清朝统治者之所以提拔重用汉官,其实质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叶、沈二人的经历正是力证。叶燮与沈德潜二人虽然入仕清朝,但在他们身上有着学人的耿介,内心有着浓郁的民族感情。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接受角度。这是受各自的时代环境所影响的。晋代诗歌史上陶潜田园诗成为不刊经典,左思的《咏史诗》的郁勃不平,陆机拟作的突破创新,离不开时代的造就;沈德潜的诗教观与人品相结合的评诗角度也是清代民族隔膜下,汉族知识分子内心民族情怀的流露。

参考文献:

[1]沈德潜选,《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P125-P186.

[2]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P185-P278.

[3]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P334-336.

[4]《二十五史·清史稿》,http://www.eshunet.com/,E书时空制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诗教
论孔子美育思想及其运用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加码宜停?
论“诗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怎样教《大地的话》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
《诗》学的天人一贯与古今之变
儒学精神在宋代词论尊“雅”观中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