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琼
[摘 要]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基于核心素养培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导向,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素材,加快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型。鉴于此,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优化教学目标;加强内容整合,对接培养需求;巧设问题,强调学以致用;丰富手段,灵活运用方式;注重过程,实现系统养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从小学生抓起,要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方案。对此,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减少语文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功利心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核心素养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增强语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转变观念,优化教学目标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收获显著成效的,教师也很难通过简单的教学评价手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制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要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优化,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均衡发展,让语文课程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得到最好体现。基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必须更加突出学生语言思维与文学审美素质的培养,这在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也让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感受不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价值和乐趣,不利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依托课文内容完成生字、生词、表达技巧等显性教学目标,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更加重视学生语言建构能力、文化理解力、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等隐性目标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开展精读学习,加强阅读过程中的反思与体验,让学生反思个人学习的目标和理想,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感知心怀家国的伟大情怀,树立更加远大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实现综合素质的协调化发展。
二、内容整合,对接培养需求
在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很多内容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但在具体应用上,有的课文内容相对较少,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也是分布比较分散,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既要依赖教材,又不能过度依赖教材,要重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横向延伸和纵向联系,加强语文课程内容的内外衔接,让语文课程内容在对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时,可以更具针对性和整体性特征。
例如,在讲到杜甫的《绝句》时,末句既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又能反映出作者忧国忧民的精神,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完成该诗的背诵、理解等学习目标外,还可以加强类似诗歌教学的横向联系,或导入与杜甫个人相关的故事、历史资料、影视片段等,在语文课堂上对诗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视野,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更好地体验杜甫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促进学生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三、巧设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知识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也为语文知识学习的学以致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语文教师要善于应用问题导向作用,在语文课堂内外积极创造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及时回归生活、回归应用,促进学生问题反思能力和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语文教师除了要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更深层次学习,如作者观察事物的方式与方法有哪些?在课文中主要学到了哪些表达技巧?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相应的观察活动和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和叙述顺序,将观察到的事物利用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表达技巧进行展现,并尽量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表达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等可以得到同步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语文学科素养的系统养成。
四、丰富手段,活用策略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实现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的丰富性,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形成更好的认知,开展更加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积极转变,更加凸显教育对象的课堂主体地位。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强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将语文课程知识进行更加形象、生动化的展现,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感官神经进行有效刺激,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集中课堂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更多地采取集体性、互动性、探究性的教学手段,减少语文课堂上的机械性诵读或教师单向强制式的教学约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发展,鼓励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语文教师一定要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如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相关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读,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效集中起来,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融入个人情感和感悟,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就不会再枯燥和乏味,也有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通过开展有效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学习水平,提高對文学艺术的赏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帮助学生在艺术情境中得到美感的体验和有效引申,在更直观的感受中学会将意境美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如在借景抒情方面的能力,就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进行训练。比如,在学习《迢迢织女星》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对诗中织女的思念之情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牛郎织女》相关的动画影视资料,体会细节描写所要表达的织女凄苦、沉痛的思念之情,以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勾画的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生动场景。
五、注重过程,实现系统养成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也会体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语文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形成性过程,不能过于关注终结性的学习成果,要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对学生的多元素养有更多的关注,形成正确的引导和干预,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养成。对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的科学管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收集,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字词积累、学习态度和兴趣表现,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鉴赏能力和情感收获,对于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偏差要及时进行引导,这样学生才能有效感知语文学科的价值,加快个人语文素养的系统养成。在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寓言故事”的比赛活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一方面会反映出个人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会表现出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等内容,语文教师通过信息收集和整理,还可以发现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等方面需要加强的核心素养内容,便于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和优化,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养成。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需要语文教师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有一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意识,能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制定更加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管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兰芳.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
[2]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
[3]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04).
[4]徐欢.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实践[J].名师在线,2019,(35).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