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蓉
摘要:开展小学阶段生活化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打破原有美术教学模式的界限。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教学与生活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挖掘开发生活资源,丰富美术课堂,创设学习情境,实现生活化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和实践能力,为小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活理念;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基于生活理念的小学美术生教学意义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体现了生活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在小学美术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求美术教师在实际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展现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小学美术教学服务。生活化教学要求美术专业和生活紧密结合,是一種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分析生活化教学和美术教学两者之间的关联,并将生活化教学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构建新的知识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亲自完成绘画作品,为美术教育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往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并利用大部分时间讲解课堂知识,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理解片面化,从而使美术和生活脱离。生活化教学思路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促进美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尝试创新和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在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生活化教学,老师应该真正将美术日常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的独特价值,真正用美好的生活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美术,在生活中用美术,在学用结合中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持续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
二、基于生活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1、应用生活素材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手工作品的制作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资源可以被利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灵活运用各种生活素材,鼓励学生参与到手工制作过程中,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彩泥”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水果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使用彩泥对这些水果进行自主创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彩泥制作视频,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以此为学生提供可学习的榜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让他没惹你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观察生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源于生活”。
2、营造生活氛围
美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美术与生活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活当中从来不缺少美,关键是有没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所以在展开小学美术的教学时,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近自然、观察生活,在生活当中细心地观察、发现、感受大自然所创造的一切,并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氛围。
例如,在进行“线条的动与静”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的线条,比如说观察回家路上马路的线条是什么、建筑物的线条是什么,以及观察操场上随风飘扬的红旗的线条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在生活当中感受、学习美术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积极地营造生活即美术、美术即生活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大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因为设计更美好”的这一美术道理。
又如,在学习“家长的桥和塔”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班级、走出校园,一起寻访校外的古桥和古塔。让学生走上充满年代感的小桥,观赏留有深厚时代印记的古塔,触摸粗糙的墙面,在脑海中印刻小桥、古塔的造型美和结构美,并深深地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引导学生利用相机或者是画笔,将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记录下来,将其作为创作的素材。通过这样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对于桥和塔有一个独特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在后期的创作阶段,也能够利用自己的画笔更加自然地表现出自己脑海当中的桥的造型和塔的造型。
3、营造生活情境
对于小学美术而言,情境创设对提升课堂教学生活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当小学美术教学资源与条件有限时,就需要教师积极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创设与真实生活场景相符的课堂氛围,将生活中的实际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运用校园内以及校园周围的环境中包含的教学材料,以此为小学生创设符合真实生活场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并实现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叶子上的小‘血管”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让学生寻找自己心仪的树叶,然后回到班级,进行小组讨论,并引导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叶子“血管”是什么形状的,并说出自己是如何理解“血管”的作用。学生在经过教师讲解后将能深刻理解到“血管”是树叶生长过程中获取养分的主要器官,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画笔绘画出自己观察到的叶片形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在课下也能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应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增强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充分发挥出图片、视频的作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美术教学课堂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4、引导生活观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老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真正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就是美术的源泉,是艺术的发源地,建立起美术与生活的多维联系,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身边的环境、人和物的观察过程中,感受这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在不断观察中分析、体会、感悟、领略。
例如,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鼓励学生在上下学的路途中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路上的行人、路旁的花草树木、脚下的石头、树叶的掉落等等,通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感受不仅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他们在生活中,也能够积累丰富的绘画素材。基于学生的这种观察和感受,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每天看到的物像、经历的事情进行回忆,并且真正画下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融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创造性地绘画出一些画面,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形象记忆,还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和艺术想象能力,实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吸取养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品味生活。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和策略相对传统,不够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与合理,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发现美术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璟涵.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74-175.
[2]戴萍.生活理念支撑下的小学美术高效教学策略思考[J].美术文献,2019(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