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鸾 宋腾
摘要:“微格教学”是美国教授爱伦博士和他的同事创立的一种师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有技能单一、反馈直观、目的训练、操作简练等优势。将“微格教学”的优势迁移运用到小学中段语文习作教学中,以实现语文要素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微格教学”之于习作,是将写作知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有机部分,将各项技能拆分到日常的阅读教学、习作评讲中,逐个进行系统训练,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微格教学 小学中段 习作教学 应用
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小学中段学生的习作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要“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使得刚从低段学习跨入到中段学习的小学生无法尽快适应“写话”到“习作”的变化,进而对习作产生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
心理学指出,儿童具有模仿性强和注重感性认知的心理特点,知识的学习与获得遵循年龄特征,尤其是自身发展规律。习作中的微格教学,就是将写作知识系统逐个分解,再进行“一课一得”的教学,学生在相应的“格”里认识到写作的基本规律,经过系统训练,可以使写作变难为易。
一、习作素材的微格艺术——以课前积累为基础
习作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教学主体,教师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习作体系。因此,上作文课之前,根据微格训练的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素材积累,以获取更多新灵感、新内容。
(一)素材收集——指向明确不模糊
叶圣陶先生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充实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写文章如源头活水般自然流淌。
不难看出,好的选材是一篇佳作的基础。进行习作教学前,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习作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提前准备素材,在自身已有的“资源库”中选择最佳的习作素材。
1.走进生活,在观察中积累素材
在小学中段的习作微格教学中,学会观察是习作开始前的一种良好习惯。拓宽学生视野,从观察班级开始,进而观察学校,观察家庭,观察社会,观察自然;既要观察大千世界的景和物,也要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部编版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习作要素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习作安排的话题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基于本单元的习作要素,课前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同学、家人或伙伴,细细品味与其相处过程中此人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再次品味,学生对这个最熟悉的人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课堂上,教师借助写人的范文,组织学生阅读体会,初步领悟文中作者运用多方面描写展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练习与修改中实现本次习作目标。
2.巧借课本,在课堂中积累素材
从人教版到苏教版再到部编版,课本一直都是最好的习作素材。这些课文中,说明文结构清晰,儿童诗语言优美,散文构思独特,小说内容丰富,古诗情感深厚,都为学生积累素材提供了无尽的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把握得更加透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段习作微格教学,进行“故事改写”“片段仿写”“课后续写”或读后感等微格练习,把教材变成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均能获得提高。
3.联结课外,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无论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古诗文,言辞精妙、构思奇巧的名家著作,还是条理清晰、用词精准的科普读物,抑或激励自我、积极向上的人物传记等,大数据背景下的优秀课外阅读书籍俯拾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阅读过程中,多积累、勤运用,通过读书日记、心得随笔、片段练习等各种形式广泛积累习作素材。
(二)观察指导——细化分解不笼统
罗兰说过,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会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好奇心强,能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投入到生活中去,但囿于整理信息能力不强,所以在小学中段的习作微格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对习作前的观察指导进行细化分解。
1.习作观察要“言之有序”
小学生认识事物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从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序”是从单一到复杂,从静止到动态,从细节到全貌,从局部到整体……
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花时,从一目了然的花形、花色开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观察枝干和绿叶的结构与纹路;从太阳下亭亭玉立的静态到随微风拂动的动态,再从花的形象、姿态展开联想花的精神……从花的本身出发,到更高层次的象征意义,学生经过细致观察,对于描写的内容了然于胸。
2.习作观察要“言之有面”
这里的“面”,指的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以部编版三年级下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為例,第一课时教学前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上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吗?找一找并带来分享。”课堂交流过程中,学生在抓住了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光泽、触觉等多方面仔细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在第一课时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习作练习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从“样子”“颜色”“气味”等方面归纳并整理成记录卡,最终顺利完成本次习作。
二、习作手段的微格艺术——以课中练习为途径
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中段学生来说,教师在微格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分解出来,如提出‘微格要求→从模仿起步,加强微格练习→建立写作序列→逐步掌握方法。
(一)范文引路——模仿练习有比照
课本中不同类型的文本文质兼美、思想性强,既是训练阅读能力的好素材,也是学生写作模仿练习的范本。依托文本,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在课文中寻找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借助课文的模仿练习,可以使学生从身边获取学习资源,拉近与语言文字的距离。长期的训练也会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去了解范文的结构特色、遣词用句和表现手法,从模仿练习到自我习作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定扎实。
教师带着这样的意识,课堂练笔不再是空乏无效的,而是一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契机,习作的微格指导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活动体验——实践练习有提高
小学阶段的习作中,“写人记事”或纪实类主题占据了大多数命题。然而,在实际的习作练习中,随着时间的迁移、记忆的遗忘,中段学生对于“写清楚人物特点”或“将事情过程写具体”等要求难以很好地达到。因此,在微格教学中实施活动体验,指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教师适时加以微格指导,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以拔河比赛为例,如果只是在赛后简单地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回忆比赛前后的过程,那么所获得的有效习作内容会很有限。如果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先前精彩的比赛过程,并对双方队员的神态、动作,啦啦队员的呐喊的某些细节等进行回看、定格,那么学生此次活动的经历会被再次重现,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习作训练也就游刃有余了。
小学中段习作的微格教学要重视为学生设置具体生动、灵活多变的情境,利用情境的生成性和趣味性特点,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样,学生才会渐渐喜欢上作文。
三、习作评价的微格艺术——以课后生成为落脚点
对中段学生来说,注重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会让习作的过程性评价更为直观有效。教师在微格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在每一次习作评改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习作方式评价多元化——人人都是“获奖者”
小学生易于受到榜样激励的示范影响,所以在进行想象或观察类习作练习时,教师可以从“想象力”这一维度出发,设立“想象大师奖”,利用希沃白板等设备配乐展示学生习作中精彩纷呈的句子,师生共同品味大胆、独具匠心的想象,为生生评价、自我修改、再次修改奠定基础。
结合学生好词好句的积累习惯,教师可以从“运用”这一维度出发,设立“最佳引用奖”。引导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用诗文佳句、名家名言、成语俗语等让作文在语言表达和词句生动方面更进一步。
此外,习作微格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文体和不同训练目标,我们还可以设置“趣味语言奖”“细节生动奖”“精彩文题奖”“独具匠心奖”等,不同奖项的设立就是一次习作的微格指导,学生对于不同的奖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修改,也更乐于和同学合作相互评改,共同提高。
(二)习作内容评价趣味化——处处都有“精彩点”
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作文中的可取之处加以鼓励。
(1)“星星点灯”。中段学生在每次的习作中只要能做到真实表达、构思独特、词句生动等,教师都可用“★”标记在对应的文字处,作为奖励手段。“★”越多,学生获得的成就感越多,就越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亮点加分。对习作评改常用的打分制,教师可额外增加“亮点附加分”。圈画学生习作中的好词,每个加上1—2分;波浪线标出引用经典诗词的、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升华情感的句子,每句加上3—5分。亮點频出所带来的自豪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关注更多的精彩词句,这样,习作素材资源库也将更加丰富。
总之,微格教学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避免了教师脱离具体的案例泛泛而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动笔习作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平,熊艳.新课标教师培养与学生成长[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