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丽娜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 上海 200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挖掘非思政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但聋生的教育一直偏重技能的培养,理论基础薄弱,思政教育更是处于边缘地位。有关聋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表明,在思政课程的设置方面,目前各大高校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政课程体系,有的高校开设一门,有的高校开设两门,开设随意[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目前各大高校选择的教材都为教育部统编的教材,脱离聋人大学生的生活历程,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能力都难以匹配。在教学策略与方法方面,同专业课一样,语言成为影响课堂效果的最大障碍,手语不熟练不规范,专业词汇转化的困难,以及地方手语的差异等因素,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交流。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只是将思政课堂从健听学生的课堂搬到聋生的课堂,并不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与意识。[2][3][4][5][6]
因此,课程思政大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浪潮,对于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更是突破的良机。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更应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守好这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课程思政的育人主渠道、主阵地。
对于大部分聋生来说,手语是他们的母语,而汉语则是第二语言。手语是一种以手势动作为载体的视觉空间语言,具有象形立体多维的特征。它有视觉形式但没有文字形式,嘴型、表情、肢体动作等是其重要的辅助手段。由于手语和汉语拥有两套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对于聋人来说,汉语书面语学习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学习程度上更接近外语[7]。手语是基于物象和动作模仿的形象性语言,聋生在认识事物或表达事件时,习惯于将重要的、强调的、具体的以及简单的内容放在前面,将次要的、辅助的、抽象的、繁琐的内容放在后面[8],因此在手语表达时经常会出现语序颠倒的现象。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聋生在书面语表达时也会经常出现语序颠倒错乱的问题,影响书面语的表达与认知。由于具象的事物比较容易用手语表达,而抽象的概念则难以用手语表达,这也造成了聋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健听人有一定的差距,难以理解一些抽象概念。语言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落后,加上知识面的狭窄,造成聋生在学业上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也给聋生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大学语文是一门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课程。不同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细腻的语言文字、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的人物故事……不仅能够让学生习得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其美好的情感与情操、熏陶其人文精神、夯实其文化底蕴、塑造其健全人格、促进其生命成长。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大语文观,不仅把语文教学视为工具课,更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人格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都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可以对照的德育要素有科学理论、政治制度、语言文字、身心健康、诚信尽责、自强合作等,自然科学课程可对照的德育内容有科学思维、职业素养、逻辑思辨、价值取向、耐挫能力等等。作为教师,必须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深入领悟课程思政内涵,树立大思政观。
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本身就形式互补,内容互渗,树立大语文观与大思政观,能够更有效地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
有研究表明,聋生与健听生相比,在书面水平上至少要低三个年级[9]。上海徐汇区业余大学动漫班的大部分聋生,为普通全日制高校的落榜生,其文化水平还要低于普通全日制高校聋人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因此,这门课程使用的教材选择了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语文教研组编写的《大学语文》聋人高职教材。该教材的目标定位为提高聋生的沟通能力、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提高聋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与提高综合素质。教材结构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媒介素养综合实践活动三大学习板块,内容分为自尊与自强、文学与人性、人与自然等七个主题单元,比较贴合聋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学习特点以及生活实际。
结合大学语文原有的教学目标、聋生的学情以及课程思政的要求,笔者梳理了针对徐汇区业余大学动漫班聋生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一)树立健康正确的三观。大部分聋人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封闭,导致其社会交往不足,社会经验缺乏,加上信息传递通道的阻滞,知识范围的狭窄,导致聋人群体的心智发展水平总体来说要落后于普通人群。在各类思想观念与文化思潮的碰撞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判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就需要大学语文课程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职能。要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让学生在鲜活的语言文字中理解历史事件、欣赏传统文化、感受人物魅力。在思维的碰撞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大事、思考人类命运,从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有益处。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汉语为聋生的第二语言,教师要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之趣味,领略文化经典之魅力,理解中华文化之精髓,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继承优秀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崇尚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消费至上,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就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这让一些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禁不住社会中的各种诱惑,被物欲左右,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针对成年聋生这个特殊群体,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职业信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追求,怀抱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是实施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在潜移默化中开展课程思政,就需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载体。结合教材的单元主题与思政目标,笔者打破原有的教材架构,依据思政主题重组教学单元,将思政教育特色比较鲜明,主题较为接近的篇目或者内容放在一起教授。例如将《我很重要》《我与地坛》《热爱生命》等篇目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引导学生体味“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在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感受主人公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探讨生命的尺度与价值,加深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将《藏羚羊的跪拜》《最后一片树叶》《鹊桥仙》等篇目组成一个教学单元,通过文本的阅读与赏析,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艺术之美与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发学生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的感悟与思考,提升情感道德品质,塑造健康心智。将《论语十则》《敬业与乐业》《工作,从卖灯泡做起》等篇目组成一个教学单元,通过经典篇目的赏析,引导学生领悟修身做人的道理,领会有业、敬业、乐业的思想境界。启发学生一定要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事情做细做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在教学环节中渗透思政内涵。
1.以学生的关注点为切入点。在大学阶段,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不受重视。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能力达成与知识传授的功能,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疫情大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导学课中,笔者以“疫情下的诗词大会”导入话题,引导学生欣赏中华优秀的诗歌文化,体会海内外同胞同舟共济的情谊,在课堂上引起了强烈共鸣。在此次抗疫大战中,中国的表现令世界瞩目,令国人骄傲。笔者以中国在抗疫中创造的奇迹为讨论话题,从火神山、雷神山到方舱医院,彰显“中国经验”“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的同时,带领学生挖掘奇迹产生背后的国家力量、人民团结、文化因素等,在同频共振的思考中,增强对于国家与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还要以生为本,关切学生,走进学生。班主任的工作让笔者更加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很单纯,很善良,也很脆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会梳理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案例,在课堂上,笔者充分利用这些源自学生群体的真实案例素材,引发学生的共鸣,达到情感上的共振,从而让课堂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比如在自尊与自强的篇目赏析中,笔者引入发生在聋生身上的自残案例,引发学生讨论生命与挫折的关系,探寻应对挫折与负面情绪的方法,在自主的思考中健全人格,重塑精神。在应用文简历的教学中,以历届毕业生的优秀简历与作品集为示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坚定努力学习的决心。
2.注重学生自身的个体体验。视觉化的母语特点,决定了比起“喋喋不休”的填鸭式教学,聋人学生更青睐“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自身的个体体验,通过主题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考、感悟、反思。比如“倾听生命成长的声音——我的成长历程”实践活动,思政教育目标可以设计为对挫折、幸福、陪伴、成长、感恩的思考。“走进文学百花园——探究人性的美与丑”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人性美与丑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新媒体传真情——沟通无极限”主题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现实生活中沟通的困境、原因以及有效沟通的策略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准备制作PPT、展示成果、课堂讨论等环节,可以深入学习实践主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聋人抗逆力的研究中指出:“共同交流”(shared communication)是帮助聋人获取信息、获得支持、理解世界的最佳途径,是一个适用于每位聋人的保护性因素[10]。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创造交流的机会,营造交流的氛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检索、阅读、筛选、重组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领导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与反思,还能带来深刻的情感体悟,留下触及心灵的印记。比如在“我的成长历程”实践活动中,一位同学分享父母因为自己参加茶艺比赛而欣喜不已的故事,虽然这位学生的文笔有些生涩稚嫩,但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所有同学。
3.跳出教材拓展课程内容。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教学并不限于教材。面对成年聋生这个学生群体,教师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学情,我们的教学更应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而不是囿于教材内容,课程思政亦是如此,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顺势延伸教学内容,渗透思政元素。比如在《藏羚羊的跪拜》一文,笔者给学生设计了有关白色污染的思考题,通过观看有关视频,让学生自主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原因以及如何减少白色污染,从而引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环境,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论语十则》的学习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所选的十则语录所蕴含的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相关道理外,还可以利用课前预习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相关影视资料以及文本资料的学习,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在课堂上可探讨儒家思想对于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文化底蕴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发他们去探究儒家思想的时代意义等,采用分层的教学目标与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学习的体验感与获得感。
不同于其他技能型课程,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虽然在学生心目中语文课程的地位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但只要教师用心用力去上好每一堂课,学生自然会进入课堂的情境,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有所体验、有所思考、有所获得。
在课程思政与疫情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开展聋生的语文线上教学,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课堂驾驭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是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一门课程,教师应当努力塑造自身的大语文观、大思政观、大文化观,以生为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提升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