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 从抽象走向具体

2021-02-01 05:34徐晓冬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学具梯形思维

徐晓冬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226004)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如数量关系及空间关系,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正确的进行数学计算,并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发挥能动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具的使用,可以让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学具,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话,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巧用学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喜欢玩,喜欢动,喜欢去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巧妙地利用学具进行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不断地进行探索,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动”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进行探索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发展,让数学课堂更加的高效.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课前,教师让学生每人制作10张图片(上边画有苹果、桔子等水果).课上,教师告诉学生:现在每个同学的手中都有10个苹果,请你将手中的苹果分成两份好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因为教师并没提出要求让学生如何分配,所以学生按着自己的意愿随意分配,因此出现了多种分配情况,有的同学将苹果分成了1和9,有的同学分成了2和8,还有3和7、4和6、5和5.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分配结果进行观察,看出现的几种分配结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学生开始认真观察,相互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总结出:前四种分法,每组得到的苹果个数是不一样的,而最后一种5和5,两份苹果的个数是“一样”的,由此,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中,巧妙的运用学具,能够让枯燥的知识与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表象经验,使学生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特点,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总结出抽象的概念.在体验中学习,在尝试操作中逐渐领会到了知识的真谛,提高了学生探究事物的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巧用学具,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发展,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如: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估测意识思想等.而学具的巧妙运用,可以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使用学具,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多方向发展,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降低教学知识的难度,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更加的透彻,学习过程也会变得轻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比较物体的长短》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从教室中找出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比较课本与书桌的长短,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比较铅笔和橡皮的长短,还有的同学提出可以编辑黑板和粉笔的长短……当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实物的长短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比生活中其他实物:如河流和桥梁、大树和小草、尺子和铅笔等,为了活跃教学气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象着去某地旅游,遇到了哪些事物,河流、山川、公路……并能够正确的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在长短的概念学习时,教师可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用笔,动手画不同长度的线段,并借助小尺测量线段的长度,标出数字长度,然后再进行数字间的对比,学生就能轻松地知道线段的长短.

教学情境中,学具的使用,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与形象,教师适时点拨,渗透相应的数理知识,再融入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想象与创造思维能力,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数理知识的理解与延伸,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数学教学质量.

三、巧用学具,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思维意识发展不足,学生很难掌握逻辑性及抽象性都比较强的数学学习,学习难度很大,使得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原来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足够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具的有效利用,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直观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真实、形象的感觉,使原本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内容时,课前,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多张学具人民币(包括各种不同的币值,如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张银行图片,并告诉同学,他将到银行去兑换人民币(可将零钱换成整钱,也可将整钱换成零钱).然后让学生分组参与活动.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安排一部分同学充当银行工作人员,一部分同学扮演去银行换钱的客户.学生们兴致很高,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换钱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体验,顺利地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灵活的互换.

以上在案例中,教师利用人民币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并为学生创建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的具体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让原本一成不变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充满趣味与活力,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思考数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对数理知识获得了真实的感知.

四、巧用学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践行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摆一摆、拼一拼,不仅激发了学生动手学习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一课内容时,课前,教师先为学生准备了多个纸片以及剪刀等教学用具.课上,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利用手中的剪刀和纸自主推导梯形公式.学生动脑思考,先后得出了几种不同方法,其中一组同学,首先剪出一个梯形,然后将梯形沿对角剪出两个三角形,梯形的下底变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底,同样梯形的上底变成了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梯形的高也是两个三角形的高.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求梯形面积:1/2×下底×高+1/2×上底×高,进而推导出梯形面积=1/2×(下底+上底)×高.还有的小组,将梯形经过拼拼剪剪直接拼成了一个三角形,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没有改变,同样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由案例可知,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思维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经验,并运用思维创造出新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学具进行教学,可以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具体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在抽象与具体之间自由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学具梯形思维
梯形填数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梯形达人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梯形填数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