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素养和自信至关重要,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对此,文章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其重要价值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全面、系统、有效地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学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力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是广大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已经成为顶层设计,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努力提升拓展性、融合性和有效性。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按照要求组织实施,而且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需要采取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全面、系统、有效地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进而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既有利于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性和支撑性作用。
深入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而且涵盖众多领域,其教育、引导乃至启发功能十分强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可以进一步拓展课程教学领域,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更大限度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如将“孝文化”“和文化”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而且还能够在培养学生“社会关爱”以及“共同意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能够拓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领域和范围,更大限度地提升综合水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当中,还能够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有效的融合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还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如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方法组织实施,进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并融入生活当中,这对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整体水平也有重要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成语故事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既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本课程的知识。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约因素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教师已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较高要求进行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有的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尽管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也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组织实施,但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理念缺乏创新,生搬硬套的现象相对较多,不仅学生难以理解,而且也导致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兴趣。如有的教师不注重运用“生活化教育思想”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甚至还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这对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并没有太多的益处;有的教师则由于不注重构建多元化、系统化、全面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体系,直接导致融合教育的效能化水平不高,而且在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方面也相对比较薄弱,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对如何更科学、更有效、更系统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有的教师则不注重构建有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载体,在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且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措施;有的教师则不注重优化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模式,直接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特色化以及实效性不强。如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尽管掌握了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并没有应用于生活当中,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效性并不强。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程教学中更科学、系统、有效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首先,要创新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例如,在开展“延续文化血脉”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对这节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特别是要从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核心思想理念等诸多方面进行融合,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安民富民”“惠民利民”等思想融入教学当中,并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其次,要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通过“对分课堂”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到网络上收集相关文化知识。
(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体系
对开展教育教学来说,健全和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因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应当不断完善融合教育体系,努力使其更加规范有序,倾力构建长效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资源体系,深入挖掘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例如,在开展“延续文化血脉”教学方面,为了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特点,从文学艺术、科技工艺、核心思想等多个角度进行引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收集与之相关的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形式进行交流互动、探究分享。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体系方面,还要大力加强教学方法体系建设,可以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方式实施。
(三)打造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载体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同时也需要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教师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倾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载体,努力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和文化实践。例如,在开展“凝聚价值追求”教学方面,应当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条主线,如将《中国脊梁》这首“抗疫歌曲”导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首先深深地感悟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还了解哪些“中国脊梁”,可以从人物、故事等多个角度进行启发,最后教师对“民族精神”进行总结。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载体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并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和安排,努力提升吸引力。
(四)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模式
从根本上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属于一种模式创新。因而,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更具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模式,努力使其能够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在开展“延续文化血脉”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应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从价值观、态度、情感、能力等诸多方面强化学生的认知。例如,可以将“红色文化”与之进行有效结合,通过文物图片、故事、人物,以及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格言等诸多方面进行渗透,而且也可以以革命战争年代“少年儿童团”的相关人物和故事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也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如在制作多媒体PPT的过程中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Flash动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大力开展融合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既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同时也能够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实现突破。这就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重点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理念、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体系、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载体、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立坤.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 打造立德树人的立体教育环境:青岛基隆路小学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经验介绍[J].文理导航,2021(9):77-78.
[2]陆伟玲.主题整合,丰厚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小学班主任,2021(16):45-46.
[3]焦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探讨[J].天津教育,2021(24):22-23.
[4]关长义.将生活融入课堂: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21(33):180.
作者简介:邹灵,福建省龙岩市,龙岩一中锦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