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 (510240) 陈长定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 (510700) 蔡军喜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类解三角形问题,道是无“源”却有圆.对于题目中显然存在的圆,学生求解时大多困难不大,而对于部分题目中隐性存在的圆,如果不善于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将圆化“隐”为“显”,则计算往往会非常繁冗,以致困难.构建将题目中的圆化“隐”为显策略,将分散的信息集中于一个圆中,问题往往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下面笔者结合解三角形中部分高考及各地模拟考试中的典型试题,谈谈在三角形中将“隐圆”问题化“隐”为“显”的常见类型和策略,供参考.
我们知道,平面内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 的点的轨迹是圆,因此有关涉及定(共)点、定长或等长的问题往往可以联想构造辅助圆来解决.
例1 (2018六校联考理科16题)在△ABC中,点D在边BC上,DC=2BD,AB:AD:AC=3:k:1,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为.
图1
分析:观察题目条件AB:AD:AC=3:k:1,即B,D,C三点到共点A的距离,联想到圆的定义,以点A为圆心,分别以AB,AC长为半径构造圆,再利用圆的有关性质解决.
图2
点评:当题目的条件中出现一个定点(或共点),并能找到到这个定点(或共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一些点时,常常可以根据圆的定义构造隐形圆,辅助解题.
在同一个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长或弦长也相等.据此说明,若三角形的某边及其对角确定(一边一角),则该边所对的顶点必在其外接圆上运动.
例3 (2014全国卷Ⅰ理科16题)已知a,b,c分别为△ABC三个内角A,B,C的对边,a=2,且(2+b)(sinA-sinB)=(c-b)sinC,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
图3
图4
点评:当题目条件中出现定线段且这条线段所对张角恒为直角时,根据直径对直角的性质可以这条定边为直径,作出隐形圆;当定线段所对的张角为非直角的定值时,利用三角形外心的性质,可确定辅助圆的半径;当条件中有两角相等,且这两角对着同一条线段,且在这条线段的同侧时,可将这条线段看作圆中的弦,这两个等角看作圆中同弧(或弦)所对的圆周角,从而考虑构造隐形圆,辅助解题.
一般地,平面内到两定点A、B距离之比为常λ(λ≠1)的点P的集合是圆,此圆叫做阿波罗尼斯圆(通常也称为圆的第二定义)(注:本性质教材以例题呈现).若题目中有关于比例关系之类的等量条件,在审题时可以利用“阿氏圆”的定义挖掘隐形圆,使问题迎刃而解.
图5
点评:本题借由阿波罗尼斯圆的定义,建立直角坐标系,找到点C所在的“隐形圆”,将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问题转化为求阿氏圆上的动点到线段AB的距离的最大值问题.
图6
分析:本题用常规方法解答较困难.由平方和定值,可建立坐标系“发掘”“隐形圆”,以形助数来解决.
数学试题千变万化.如果不对试题的共性进行研究进而形成共识,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上主要阐述隐含圆的发掘及其在解题中的作用,所述例题的特点都是题设条件涉及一个或多个动点,结论则需要求某一条线段长度或角度的范围或最值,从数的角度看,最终都要依靠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来解决,且都有较大的运算量.这促使我们转换解题的视角和入口.将“数”的问题转化为“形”的问题,运用轨迹思想寻求动点的规律,从而发掘出“隐含圆”,进而获得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道是“无源”却“有圆”.处理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能否把“隐形圆”“挖”出来,因此需要注意观察、分析题目的结构特征,挖掘题目中的每一条信息,筛选出形成圆的关键或有用的信息,找准解题的切入点,让其现出“圆”形,往往能使问题中隐晦不清的关系和性质在圆中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起到化隐为显、化难为易的解题效果,这时你就会有“圆”来如此多娇的美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