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363000) 吴莉莉 林新建
“模型认知”是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充分剖析,联想出一种适当的辅助模型,如某种数量关系,某个直观图形,或者某一反例,以此促成命题转换,产生新的解题方法的数学解题策略.设计“模型认知”活动的关键在于构建出问题的辅助模型,这个“构建”过程包括:这是什么模型的问题吗?这类模型问题求解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构建出利于问题求解的辅助模型?如何基于辅助模型将问题简单求解?
通过上述问题,“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进而“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地培养和发展.
本文以全国卷高考试题为例,就“模型认知”活动的设计在培养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上的意义与作用作一阐释,以飨读者.
设计“模型识别”认知活动,对题设给出的模型进行识别,进而借助模型特征将问题轻松予以解决.
例1 (2013全国Ⅰ文16)若当x=θ时,函数f(x)=sinx-2cosx取得最大值,则cosθ=.
分析:本题依常规方法求解较为繁琐,若能基于问题的特征引领学生对给定函数模型作识别,不难将问题轻松予以求解.为此,教学可通过如下问题设计“模型识别”认知活动:
问题1:这是什么模型的问题?
问题2:这类模型问题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3:能否借助这个特征将问题简化求解?
评析:在上述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从数量与数量关系中抽象出基本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以及“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求得运算结果”的完整过程,无疑,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地培养和发展.
设计“模型还原”认知活动,对题设给出的模型进行还原,进而借助原始模型将问题轻松予以解决.
例2 (2015新课标Ⅰ理16)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C=75°,BC=2,则AB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本题直接求解难度很大,但若能将四边形的原始模型还原出来,则问题可轻松获得解决.为此,教学可通过如下问题设计“模型还原”认知活动:
问题1:这个图形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问题2:能否利用这个特点构造出求解问题的原始模型?
问题3:如何基于原始模型将问题简单求解?
通过问题1,引领学生“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明了这一动态四边形的特点;通过问题2,引领学生“分析问题、构建问题的直观模型”,明了可将图形还原成三角形;通过问题3,引领学生“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明了找出原始三角形模型,则问题容易获得解决.
图1
评析:在上述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以及“分析问题、构建问题的直观模型”和“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完整过程,无疑,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设计“模型构建”认知活动,构建出待解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借助构建的数学模型将问题轻松予以解决.
分析:本题是三角形求解问题,因为题设仅告知一边一角,无法直接运用正、余弦定理予以求解,怎么办?其实,若能注意到这是最值求解问题,则不难想到引入变量,构建出待求最值关于这个变量的函数模型,进而运用通法“知三求三”将问题轻松予以解决.为此,教学可通过如下问题设计“模型构建”认知活动:
问题1:由题设条件,你能解这三角形吗?
问题2:你是否注意到问题的模型特征?这模型特征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问题3:如何基于特征构建求解模型?如何基于辅助模型将问题简单求解?
通过问题1,引领学生“从数量与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即这是解三角形问题,但题设仅告知一边及其对角,是无法运用通法“知三求三”以求解的;通过问题2,引领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分析问题、构建模型”,即明了这是最值求解问题,必须构建函数模型予以求解,这是问题获解的关键;通过问题3,引领学生“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即构建出待求最值x=θ的函数模型,且引进一个角比引进一条边作为变量更能简化问题求解.
评析:在这个“从数量与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的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分析问题、构建模型”,进而“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数学素养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它很难直接地被观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数学素养同具体的情境与问题相连,通过创设不同的认知活动,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数学学习中,不断地进行“数学认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起数学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