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黎
[摘 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利用本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取向;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历史学科是中考科目,一些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抓基础知识和识记重点知识上,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书中重点,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鉴于此,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讲述中国古代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我们的祖先开创了领先于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为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秦汉时期西汉出现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普及性比较高,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对世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东汉的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学的鼻祖,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全面阐述中医治疗的理论和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而华佗首创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前人刘徽方法的基础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对历法也有精确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了50秒,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增强了中国科技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文化兼容并蓄,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积极向上,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唐诗、绘画、书法,雕塑等方面涌现了很多代表人物,在隋唐时期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中,使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成就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世界航海事业、世界制度的变革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虽然历经了八股取士和闭关锁国,科技的发展没有之前辉煌,但是在文学艺术上出现了四大名著,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成就。
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学生见识了文化的传承,体会到了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鼓励学生学习先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人要深感自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这样的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心。
二、讲述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从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近代历史,开始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在学习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中国满目疮痍和中国人民历经的苦难,理解了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侵略,进而培养民族自尊心,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同时,在近代史中也涌现出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仅意识到了鸦片对于中国的危害,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与外国的差距,与魏源积极学习外国文化,编成《海国图志》,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改变困局,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筹建新式洋枪队和海军。虽然没有达到改变中国的目的,但是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体现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奋斗探索精神。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争,面对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涌现出更多的民族英雄人物,尤其是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邓世昌,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奋勇杀敌,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展开顽强激战,学生充分感受到英雄人物舍身忘死的精神,提升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力求改变中国命运。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力量弱小,被顽固派镇压。谭嗣同英勇就义,甘愿为变法牺牲。
忧国忧民的孙中山,从1894年创立兴中会,到1905年创立同盟会,再到领导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最后到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础。中间虽然历经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经过护国战争,维护了共和政体。尤其在后来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国民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
而积极奋进的共产党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而共产党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最终成立了新中国。学生从历史中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提高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
通过对近代史中很多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学生感受到近代的中国人民不仅遭受苦难,还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为赢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学生从爱国人物的光辉形象中树立了民族自尊心。
三、讲述中国现代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调整策略,适应形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终于摆脱近代中国的孱弱形象,从此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摆脱了被压迫的命运。国家改变了落后挨打的命运,提高了国家地位。
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这些措施让我们站稳了脚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新中国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经过了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进入探索时期,从中共八大开始,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历了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调整,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中国进入困难时期。但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总结失败教训,虽然经历了失败,但是仍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原子弹、核能、石油开发、化工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进步。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有曲折有失败,但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改进和整改,从而树立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起来的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突出成就,在外交上也取得跨越式进步,从五十年代的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到七十年代改变策略,与美国、日本等国结交,再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积极进行多边外交,参与国际事务,展示大国形象。通过这段历史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逐渐走向强国之路,共产党人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政策调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通过中国现代史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富强的,增强了自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四、讲述世界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学习了中国历史之后,学生懂得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九年级学习中,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切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文化认同感。
人类的最初文明是从四大古国讲起,古埃及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源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文明源于黄河流域,虽然出现区域不同,但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有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代表,都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作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重要貢献。通过学习二战历史,学生更加体会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毁性,感受和平世界的可贵,提升幸福感。
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各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重塑二战前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历经两极格局到现在的多极化趋势。在经济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强,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重新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通过世界趋势格局的学习,体会中国不断依据国际形势变化,政治、经济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不是孤立的,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使学生更好地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比,更加热爱祖国,提升爱国情感,达到世界历史的教育目的。
总之,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学科的育人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历史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参考文献:
[1]王艳芳.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普童话,2020,(05).
[2]周学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2).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