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艳
[摘 要]信息技术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已融合到语文课程的教学当中,并发挥着它巨大的优越性。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营建良好的课堂气氛,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简单快速;能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为课堂教学补充大量的资源。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创新精神
随着课堂变革的深化,教师越来越意识到课堂改革要关注学生核心素质的培育和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并着眼于学生现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是全方位培育学生核心素质的最有效方式。信息技术融图、文、音、像为一身,使课堂教学形成了智能化的双向教育过程,真正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一、運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语文教育手段与方式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育媒介,区别于其它教育媒介的最大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教学生字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将汉字的结构、部首、声母、韵母等各方面做简要介绍,利用各种色彩的动画变化,使文字生动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从而激发学生的耳、眼、脑等感官多层次兴奋活动,并以此达成认识生字的目的。
《蝙蝠和雷达》是一则常识性课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就是在航空器的行进中,怎样识别障碍物与方位,这一仿生学原理来源于蝙蝠。如果用语言来说明,无法让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蝙蝠(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产生超声波碰到障碍物立刻反射回来”这一仿生学原理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有效加强语言文字与客观实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强化知识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能更高效地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可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等得以具体展现,以声音、形像、色彩、动画等形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耳、眼、脑等感官,使之在大脑中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学《寓言二则》中的《揠苗助长》一则时,教师用动画片介绍了禾苗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接着敲击电子屏,马上就能出现人在禾苗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画面,学生立刻就能够说出人应该做的事情是锄草、捉虫、施肥、浇水。这种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不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增强大脑的记忆,延长知识点的记忆时间。
再如,讲授《赵州桥》这篇课文时,因为现存古桥的数量不多,学生也难得一见,所以学生对桥的认识,尤其对桥栏杆上的各式各样图案缺乏具像的理解。教师可先在“百度”中搜索一段《赵州桥》的视频,接着利用QQ影音的抓图功能,把课文中的“相互缠绕、嘴里吐出水花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的龙”“双龙戏珠的龙”等相关图像捉取下来,再经过一定加工,效果就如影视镜头一样形象、生动,能深深地抓住学生的眼球。由此,学生会知道赵州桥不只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建筑,同时也会认识到它是少有的艺术珍品。
如学习宋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信息技术能让古诗里的美丽小径、菜花,生动地跃然纸上,可将古诗歌的内涵展示得淋漓尽致,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使学生对古诗的内涵也有更感性的认知。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培育富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
信息技术立足课堂,服务于课堂。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在讲授完课文内容以后,可适时地用信息技术出示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仔细观察画面,并在教师的协助下认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每种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教学《四季之美》一课时,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并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爱好,教师可设计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软件,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四季画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允许学生任意选取当中的一个画面开始写作练习,然后把自己写的短文交换给其他同学互相评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兴致明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质的飞跃。
课堂学习内容不仅来源于生活,实践性更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古诗词《忆江南》的学习在有一些学生看来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学习效果会不理想。对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作品唯美的画面以创设情境,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效果明显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诗词的吟诵。而陈琴老师唯美的诗词吟诵唱法,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忆江南》的韵律美。信息技术作为创新的教育媒介方式,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给学生创造了现场实践的机会,也更助力了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
四、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融合,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网络学习一时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这也进一步凸显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些时间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大量使用计算机软件,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认知事物,并帮助学生确定自身最急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如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小组授课,互发消息、交流学习经验或展开探究,争论课文中的“疑难杂症”,教师还可利用触摸屏监控设备,对电子举手的学生进行互动指导,以实现协同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颐和园》一课时,就可引入新的协作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室,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感受语文语言文字的内在美,然后由学生设计颐和园电子小报。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大量有关材料后,能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采用剪切、粘贴等方式整理成文,并经由网络发布信息提供给同学共享,同时教师还可使用主控机实现全程监管。
信息技术能够将一切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这在常规课堂上是很难呈现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创新的教学手段,则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些困难: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到一起,最终激发学生热爱诗词歌赋,热爱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可以提升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能补充丰富的教学资源,延伸课堂教学
语文是一种涵盖范围很广,社会信息量很大的学科。新课标中就提出了拓展中小学语文课阅读资源,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中小学生的阅读量,以培养语文阅读能力。信息技术以文字、动画、视频、音乐等方式很好的将文本内容拓展、延伸,从而极大地充实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极大地节约了课堂时间,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认识宇宙生命,教师可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帮助学生认知,调动学生努力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资讯、照片等也可以为他们办好手抄报提供大量信息,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语文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合理地将一些与教材内容、课堂目标一致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课堂教学将会有别样的精彩与活力,并最终推动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均能够取得飞跃发展,从而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馨,郭丽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8).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
[3]王晓波,牟艳娜.慕课一多元在线教育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J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2).
[4]顾亚玉,周超.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 J ].文学教育(中),2017,(01).
(责任编辑 武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