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庆,黄耀庭,程 敏,何大平,严志丽*
(长宁区新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2)
高血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影响患者的健康,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高血压可引起心肌梗塞、冠心病、中风和肾功能不全[1]。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服用氨氯地平为主,虽然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压,但是见效慢且价格昂贵。而缬沙坦作为降压药的一种,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因此,本文以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报告如下。
选择2015年11月-2018年10月治疗的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42-76)岁,平均(60.18±4.07)岁;观察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0-75)岁,平均(61.07±3.96)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2)能够严格遵守医嘱并完成所有相关治疗工作。排除标准:(1)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及肝肾功能不全者;(2)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患者。
对照组服用氨氯地平(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412)治疗,让患者每日服用5 mg一次;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使用缬沙坦(山东益健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19)治疗,每日加缬沙坦 80 mg一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观察两组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疾病的临床效果,例如不稳定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和其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及急性脑血管疾病。记录两组患者的例数。观察两组高血压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压变化。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并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n(%)]
两组治疗前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比较(±s)
表2 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SBP(mm Hg) DBP(mm Hg) SBP(mm Hg) DBP(mm Hg)观察组 50 101.78±5.15 162.85±2.21 76.92±1.63 125.30±2.12对照组 50 101.87±5.27 162.56±2.15 88.77±2.13 128.17±2.05 t/0.060 0.256 21.860 4.818 P/0.951 0.796 0.000 0.000
近些年,患高血压病的人群不断增多。高血压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全身血管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为头痛、头晕等,常于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休息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高血压病程较长、起病较慢,若一旦病情严重将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高血压难以采用药物根治,不仅仅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还可能会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高血压可引起心血管,脑血管等多器官病变。因此,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可以减少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大大降低死亡率。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复杂,单一药物很难对所有患者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如何采用更有效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共同寻求的目标。
氨氯地平是第三代的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有报道证实长效钙离子拮抗剂降压效果肯定。尤其对糖尿病、冠心病和老年患者有更好的效果。氨氯地平有效阻断细胞膜的慢钙通道,减弱肌球蛋白的能力,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与安慰剂相比,氨氯地平能显著降低基线血压较高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终点,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预防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一些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可以收缩血管,激发交感神经,促进醛固酮合成和氧化应激反应,增加肾脏对钠的重吸收,释放加压素等。缬沙坦是一种非肽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能阻断AT1受体,抑制醛固酮醛固酮的释放和血管收缩,降低平滑肌细胞增生,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既往研究表明,使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的控制血压。缬沙坦和氨氯地平的结合不仅可以从压力负荷方面降低血压,而且可以从容积负荷方面改善血压。临床选择2015年11月-2018年10月高血压患者100例,对其总结分析,现报道:采用氨氯地平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7.5%,采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的有效率远远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比较性,P<0.05。由此可见,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的效果远高于氨氯地平单独使用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将氯地平联合缬沙坦使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氨氯地平,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