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季钢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对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以下简称“放管服”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1)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2017-04-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704/t20170405_301912.html.。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且明确指出要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2)刘延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求实》2018年第3期。近年来,中西部高校围绕着政策建设、结构调整、大兴质量等方面,开始了一场概念性的借鉴与运用。然而,在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如何有效提升办学水平,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的历史任务。
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是国家各领域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西部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带来新机遇,而且赋予了中西部高校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新的历史机遇。中西部高校依从“放管服”改革逻辑,不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和资源分配制度改革等,在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在管理学中,人事即用人以治事,指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事,在现代人事管理中的“人事”,是指人事关系。(3)吴博、赵昆生:《人事管理理论与实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制度是人们在交往和经济交易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4)阎峻:《法治视角下的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由此可见,人事制度是指用人以治事的行为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的总和。高校人事制度既包括国家对所有高校人事进行宏观管理的制度,也包括高校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包括高校人事活动中的机构设置、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晋升制度等。(5)肖兴安:《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研究——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围绕以“人”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武汉大学在学校层面建立“合约聘用管理”与“事业编制管理”相结合的师资选聘制度,采取新进教师“3+3”合同聘期制等一系列新举措,在全校范围内分步推行“全员聘用制”,逐步形成岗位明确、职责清晰、注重绩效的管理体系。(6)谢湘、雷宇:《武汉大学首次以教代会方式通过改革文件》,《中国青年报》2015年2月2日第3版。兰州大学坚持党管人才,着力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发挥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积极构建“稳定、培养、引进”有机结合的人才队伍体系。(7)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着力构筑西部人才高地》(2021年4月20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20/202104/t20210421_527500.html.由此可见,人事制度改革已然成为中西部高校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首选“试验区”,但常会出现“一管就紧,一放就乱”的问题,中国进行制度改革的最大风险仍在于秩序的混乱(8)杨克瑞:《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内外兼修”》,《重庆高教研究》2017年第5期。。
财务管理是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也是高校行政领导权力的核心权力。以财务制度改革为导向的“放管服”改革,其实质是财权与物权的统一。围绕以“财”为基础的财务制度改革,电子科技大学从风险评估、财务规范、预算及收支业务控制、监督机制等十一个方面对学校现行制度进行了整理、归纳、修改和完善,规范学校银行账户管理,确保学校资金安全,规范学校银行借款行为,切实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充分利用金融方式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筹措资金,确保学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9)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银行借款管理办法(试行)》(2017年6月8日),https://www.jcc.uestc.edu.cn/a/caijingzhidu/xiaonazhidu/zijinguanli/2017/0608/950.html.云南师范大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主管、副校长协助全面领导学校财务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10)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12月2日),https://cwc.ynnu.edu.cn/info/1003/1017.htm.以“财”为导向的财务制度改革,是高校推进“放管服”改革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中西部高校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建立起“学院为主,责权分明,边界清晰”的财务管理体制。由于财务制度改革自身具备的风险性和政策导向不可控性,所以,以“财”为导向作为“放管服”改革切入口为中西部高校带来一定的挑战。
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是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教育资源是教育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配置所取得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11)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2页。在教育资源系统中,人、财、物等物质性资源是最基础的教育资源,也是教育得以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围绕以“物”为保障的资源分配制度改革,西北大学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将国有资产按资产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分为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两类,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12)郭立宏:《“放管服”改革如何激发大学办学活力》,《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7日第13版。华中科技大学把办学资产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和国家规定的其他资产等,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校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监督经营性资产实现保值增值。(13)华中科技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华中科技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2018年4月20日),http://gzb.hust.edu.cn/info/1056/1121.htm.中西部高校将资源分配作为办学水平硬件保障的“指挥棒”,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校有限的办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办学效益,成为中西部高校“放管服”改革的另一个撬动点。但是,在中西部高校推进“放管服”改革进程中,“硬件资源”沦为购买力与实力的象征,“软件资源”成为学院与学校之间的博弈焦点。
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旨在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14)教育部:《深化“放管服”改革 激发高校办学活力》(2017年4月7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04/t20170407_302134.html.。然而,中西部高校推进“放管服”改革面临着内部改革条件不成熟和外部改革环境不理想的情况,导致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政策保障的针对性不足、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引导性不强、促进特色发展的支撑性不够等问题。
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和管理者(15)别敦荣、易梦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标准、进程预测与路径选择》,《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政府投入对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主要依靠政策性投入维系办学的中西部高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加之“放管服”改革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等政策之间的有机衔接性较弱,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现实情况结合度较低,“放管服”改革行动体系暴露出适应性政策与适应性改革衔接不强、政府内部博弈、协同治理低效的问题(16)张剑:《江苏“放管服”改革行动体系研究》,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再次加剧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两极化分布的态势,制约了中西部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放管服”改革政策与其他现行政策之间的衔接性较弱。一方面,2015年,国务院颁布《总体方案》,试图克服“985工程”“211工程”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弊端,重新布局高等教育资源,进而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以教育带动经济,以教育促进繁荣。但《总体方案》向中西部倾斜的杠杆力度仍然有限,导致《总体方案》等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政策在实际上消减了“放管服”改革政策对中西部高校发展需求的合理保障。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性收入和其他收入三个部分构成。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77所直属高校经费预算情况显示,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年度预算经费为310.72亿元,排名后半段同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年度预算经费分别为13.01亿元和12.17亿元,中西部高校预算经费靠前的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皆在100亿元上下。(17)教育部:《教育部2020年部门预算》(2020年6月11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499/202006/t20200611_465019.html.“放管服”改革尚未充分与现行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做到贯通联动,未充分论证中西部高等教育对办学资源和办学自主权的渴望度,由此无法通过政策改革有效推进中西部高校发展。
“放管服”改革政策与中西部地区现实情况结合度较低。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经济状况不佳。从历年全国各地区GDP排名情况可知,中西部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GDP排名分布均位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后进段,2020年,仅重庆和湖北两个地区跻身前十。并且,中西部地区省份多为劳动力人口输出大省,常住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重偏低,极大地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放管服”改革需要强大的人力和财力作为基础保障,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力匮乏、对高校投入有限的困境严重阻碍了“放管服”改革从政府到高校的松绑解绑,因此,“放管服”改革政策进入中西部地区高校视野,不仅没有成为激活当地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钥匙,反而成为内部治理的另外一副枷锁。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放管服”改革政策内容尚未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财力支持政策和中西部高校内生原始动力的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领先的东部高校在获得高额政策拨款的同时,还能获得当地政府财政配套拨款;但很多中西部地区高校所在地的政府财力有限,无法实施配套政策或配套金额远远低于东部地区。此种不平衡地发展终将造成东部与中西部高校高等教育获得的经费投入两极化日益趋于严重,甚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将会逐步走向萎缩。
“放管服”改革以来,高等教育自主权逐步扩大,但不同地区所面临的改革环境不同,造成不同地区政府推动“放管服”改革的政策差异和力度悬殊。中西部高校对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的矛盾等问题的治理水平有限,制约了中西部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进程和力度,进而,中西部高校办学水平落后成为其改革不力的具象化表达。
中西部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矛盾。一方面,行政惯性思维较为严重。行政管理是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产生的管理形式,它的产生旨在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近年来,我国政府改革依据“掌舵而非划桨”的思想(1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23-46页。,经历了放权到放权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再到放管服共治的阶段,“放管服”改革试图改变政府高度管控、高校行政高度集中的局面。但是,改革政策尚未充分考虑中西部高校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发展思维相对守旧、既定管理格局不易改变等问题,造成戴着镣铐跳舞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术权力决策力度较弱。高校是学术组织和行政组织相互依赖相互平衡的有机体,但高校内部事务的本质其实是学术资源的占有、分配和转移。“放管服”改革以行政思维作为改革逻辑,弱化了高校作为学术组织的角色。高校内部治理的治理者必须把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学术资源之争的矛盾根源在于一级学科建设资源之争。从中国的教育学术背景而言,学科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19)陈时见:《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及其现实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面对高校行政体系话语权无形扩大,学术话语权在改革过程当中处于式微,“放管服”改革不仅没有指引中西部高校提升内部治理能力,还将迫使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本末倒置。
中西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的矛盾。一方面,中西部高校管理效能过低。中西部高校对应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发展需求设置管理机构,高校内部治理显得尤为臃肿繁杂;同时,部分中西部高校党群和行政机构无法突破科层制局限,教师一般按课时和科研成果计算工作量,但行政人员的劳动成果和贡献价值难以被合理量化,行政人员的成长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学校企图通过扩大党群和行政机构人员数量改变现状,却适得其反地造成管理层次无序增多,使中西部高校内部治理陷入低效笨重的运行模式。另一方面,校院两级内部治理水平过低。“放管服”改革真正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高校内部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式提升治理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而是以先进的管理体制创造高等教育良好的运行氛围(20)杨季钢、董小玉:《高校校院两级管理:国际经验、国内探索和改革进路》,《中国农业教育》2020年第5期。。然而经过前期调研发现,尽管中西部高校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推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高校较多,但是由于陷入行政话语主导改革方向和趋势的境地,最终将高校内部改革流于形式,尚未解决中西部高校内部治理水平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西部高校曾贡献出极具特色的战略成果,为我国繁荣中西部地区、提高当地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突出优势特色,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2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9月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634933261376101&wfr=spider&for=pc.然而,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尚未充分认识到当地高校学科特色与整体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中西部高校内部特色发展需求和外部成长环境的关系和矛盾。
中西部高校学科特色与整体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矛盾。一方面,特色学科发展出现瓶颈。中西部高校的办学特色、特色学科是由其独特的办学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区域文化造就的。“放管服”改革尚未遵循高校发展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部分中西部高校一味迎合社会需求之热点,追求发展繁荣之表象,强调大而全的办学方式,加之中西部高校办学经费有限,导致传统特色学科的办学资源被严重稀释,传统特色学科阵地失守,出现特色不特、优势不优的现象。对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得知,全国有69%的A类学科分布在东部沿海高校,分布在中西部高校的A类学科占比不足两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趋于同质化。从特色鲜明向综合性转变,这种改革对于办学基础相对完善、办学经费充足的高校而言,无疑是拓宽办学资源、扩大办学增长点的机遇;但对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办学经费并不充足的中西部高校却是严峻的挑战。部分中西部高校为了占领改革先机、获取更多办学资源、争取更多一级学科建设点,忽视了只有将整体改革和办学特色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统一性,才能在改革进程中切实提升办学水平,反而陷入了学科无序扩张、丢失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困境,使改革方向和改革意图在改革过程中发生了偏差。
中西部高校内生发展需求和外部成长环境的矛盾。一方面,优质生源和高水平人才极度匮乏。根据软科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前100名高校中,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仅占19所,而北京和上海两城的高校则占40所。(22)软科:《2020年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2020年5月26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753019105655950& wfr=spider&for=pc.根据教育部对部属高校2018年某一类别高层次人才的统计,中西部高校占比为19.96%,而华东高校占比为33.46%。人才将是改变中西部高校发展困境的关键突破口,中西部高校极具特色的内生发展需要大量对口领域人才的涌入,同时也需要培养大量特色领域的后备人才,以此形成完备的中西部高校人才梯队。然而,“放管服”改革按照普适性的行政逻辑开展,忽略了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客观局限性和办学区域的特色性,尚未为中西部高校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搭建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西部整体发展环境吸引力有限。从国际、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薪酬待遇是人才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3)林松月、刘进、徐丽:《大学教师究竟因何流动——一种非接触式研究方法的引入》,《教师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因此,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才能构建坚实的上层建筑,才能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筑巢引凤”式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魅力和城市吸引力。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1.5%、-5.1%、-2.7%、-3.7%,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24)任泽平:《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2021年10月15日),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924587.部分中西部高校在5年间副高职称以上专任教师流出流入比超过3:1,有的高校近3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呈现负增长状态。(25)王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国人大》2019年第24期。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西部高校要充分认识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放管服”改革 激发高校办学活力》(2017年4月7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04/t20170407_302134.html.,厘清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内在逻辑,形成教育绿色发展的健康生态(27)张炜:《解读教育“放管服”改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3期。,遵循协同发展理念,建构多元治理逻辑关系,遵循高质量发展核心,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和能力,遵循特色发展原则,在实施“放管服”改革过程中不断优化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路径。
大学制度是大学办学与发展的规制。(28)别敦荣:《论现代大学制度之现代性》,《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现代大学制度要求高校对外处理好与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对内做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中西部高校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只有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理顺高校外部刺激条件和高校内生环境的关系,通过多元共治的方式才能为提升办学水平创造良好的治理空间。
积极主动与外部管理要素合作,建立良好的内外部共治关系。首先,中西部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自身是政府的智力源泉、人才大库、创新基地,有义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有权力请政府明确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将直接管理行为转变为间接调控式管理,借助经济手段、市场手段等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式影响中西部高校办学指向,以此与政府共同创建良好的共治关系。其次,中西部高校要主动面对市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的刺激,突破以往长期固有的发展生态圈,围绕提升办学水平这个根本目标,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机遇,积极利用市场竞争性与风险性改变高校发展的固化思维,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学术视野和观点的超前性,及时、准确地把握、引导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同时,运用市场机制的特性提高中西部高校抵御风险的办学韧性。最后,中西部高校要基于“放管服”改革视角,充分抓住办学自主权扩大的良机,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发挥董事会或理事会的角色职能,对中西部高校办学行为加以影响、进行监督;同时,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一方面借助它们从政府、社会等各方面获取对中西部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与建议,避免学校盲目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它们向政府和社会反馈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诉求,减少政府对学校的不恰当干预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主观曲解。
协调内部各方的责权利,建立良好内部共治关系。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发挥好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稳定的领导核心作用,校长重在指挥和管理,发挥好在学校行政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书记和校长有分工有合作,要把握好“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作”三个关键,抓好“沟通、决策、实施、保障”四个环节。(29)杜玉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五个关键点》,孙宵兵主编:《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袁贵仁总主编:《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丛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1页。另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重视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权责担当。加强党委对高校学术组织的领导,处理好党委领导、行政权力和学术管理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另外,重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行政管理事务的参与度,提高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协同学校党委、行政、学术、师生等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学校内部共治,完善多元管理逻辑关系。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对所有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因素保持敏感,(30)王建华:《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6期。它是基于并且高于内涵式发展的一种内生发展取向和模式(31)钟晓敏:《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析》,《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5期。。中西部高校要在“放管服”改革视角下,聚焦提升改革效率和质量,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和能力,以大学章程作为中西部高校与政府对话的法治依据,强调规划目标的引领性,为提升办学水平形成高质量、高能效的治理体系。
加强发展战略规划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在“放管服”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机遇中,积极了解时代发展要求和世界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关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32)贺祖斌:《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要点》,《高校教育管理》2020年第5期。编制适合中西部高校发展的战略规划;注重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高质量发展,对战略规划进行专业的研讨和严密的论证,在学校内部达成高度一致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方向,增强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引领性。另一方面,中西部高校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和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支撑,社会服务作为重要路径,文化创新作为自觉行动,(33)张晋、王嘉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9期。以服务社会带动质量革新,以质量革新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构建中西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提升学校内部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章程建设。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依章办事、依规实施,自上而下地形成“放管服”治理意识,承接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下放给中西部高校的权责;变人治为法治,变管理为治理,才能使高校积极释放内部办学活力、合法行使办学自主权、日益彰显学术自由,切实保障师生权利,如此,现代大学制度才能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进一步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修订大学章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规章制度体系,重塑、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3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21年1月9日),http:∥www.gov.cn/flfg/2012-01/09/content_2040230.htm.
聚焦提升改革效率和质量,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坚定地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在学校行政系统、教学系统、科研系统等领域均建立以质量和水平为核心的“激励绩效任务目标”,引导并激发广大教职工积极创新创优、促进学校及学科整体发展和水平提升(35)王培军:《“放管服”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哪些新要求》,《光明日报》2017年8月8日第13版。。另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适度引入高校内部管理竞争机制,根据发展规律在行政管理岗、专任教师岗、实验技术岗、工勤岗等体系中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分类管理,定岗定责,合理设定岗位职责、基本工作量、绩效目标和薪酬标准,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岗位管理模式。
遵循特色发展的原则是中西部高校屹立于全球高等教育之林的坚实根基。“打铁还需自身硬”,中西部高校只有借助“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为特色学科领域创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趋势,才能以此作为与国内外高等教育对话和寻求合作机会的办学资本;只有不断激发中西部高校学科特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改变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匮乏的处境,才能进一步提升中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盲区追求综合化。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围绕自身办学特色,体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格局。集中办学资源,加大对特色学科领域的投入和支持,突出中西部高校特色学科的主体地位;加强特色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提升在特色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实力。另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使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合理、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不断挖掘特色学科的深厚内涵,丰富特色学科的外延关系,构建厚度与宽度并济的特色化发展样式。
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培养、研究模式。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通过“引进来”的方式,与发达地区“双一流”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毕业生定向服务中西部地方建设,建立对口特色学科共建机制,双方定期开展高端学术培训和交流,建立高端人才返乡计划,鼓励和倡导“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自愿返回家乡对口帮扶中西部高校等。另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与发达地区政府或“双一流”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在发达地区成立跨地区研究院等方式,利用发达地区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政策,培养更多相关特色学科领域人才,创造更多唯一性的价值优势,形成异地办学引才返校的模式。
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围绕自身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依托“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将办学区域劣势转为开放办学优势,与沿线国家加强多维度合作,拓宽中西部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维度。另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双一流”学科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合作,通过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打造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从国外吸引与学校办学特色领域相关的学者专家等方式,以新角度、新思维、新方法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