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盛勇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在现代中国文艺史上,延安文艺具有其独特的历史魅力。魅力之一,是其出色表征了中国共产党在文艺领域的成功领导和建构。中共成立后,尤其自20世纪30年代“左联”成立伊始,就对现代中国文艺的发展表现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左翼文艺,其后是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建国后更是领导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艺的发展和繁荣。魅力之二,延安文艺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文艺形态,有其较为复杂的现代性内涵,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现代性文艺。有人认为延安文艺是反“五四”新文学和新文艺的,因而也是反现代性的,是对于“五四”以来现代性传统的断裂。在我看来,这是不正确的,延安文艺不是否定了“五四”以来的现代性,而是在新的语境中宣告了一种新的现代性的产生,既有承续,更有发展和创造。魅力之三,延安文艺具有其复杂的历史内涵,举凡中共在延安时期领导创构的文学、音乐、美术、歌舞、电影等文学艺术形态,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而且其形成是经过了一个历史过程的,因而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特征。立足大现代视野,在现代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延安文艺更是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没有延安文艺,何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因此,对于延安文艺人们理应给以应有尊重和研究,只有经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给以适当反思和重构,它的历史价值和美学内涵才会在新的时代发挥其更为积极的当代性价值。令人欣喜的是,新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比如,与延安文艺直接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就至少有三个立项了。今年是中共建党百年的大喜之年,本期“延安文艺研究”专栏的设立即是对此表示热切纪念和庆祝。
本辑四篇文章,各有侧重。景兴燕、袁盛勇《革命的诗化抒写》主要从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探讨孙犁文学创造的形式特征,以此彰显延安文学现代性中较为精致唯美的一面,孙犁并非是革命文学的多余人,而是革命文学中人。杜睿《符号的建构与文学的真实》主要从文学传播地理的角度探究了延安时期丁玲的形象塑造,丁玲是复杂的,但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身份的转换和形象的建构也是有迹可循。丁玲自我形象的转变和作为一个革命符号的形成其实乃是一种必然,有其合理性。冉思尧《莫耶与上海〈女子月刊〉》对莫耶赴延安前的一些编辑与文学活动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考察,认为这些对她延安时期的创作理念、身份认同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侯业智《学术史视野下的延安文艺研究》对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延安文艺研究进行了一个较为简要的概述,认为延安文艺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拓展了延安文艺研究的视域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