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玲玲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发游戏互动,促学习活力的迸发;还要激发探究互动,促学习理解的深入;更要细化评价互动,促学习建构的完善。使得学生们在多元化的互动中,更加乐于投身于数学学习之中,更能积极合作、大胆思考和创新学习,使得有效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互动;有效;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重视学习互动的引导,以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让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得到积累,获得理解和发展;同时,也让学生们在系列学习互动中能更好地彰显个性、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知识形成的探究之中,使得他们的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获得最有效的发展。让数学课堂真正成為学生数学素养不断发展的舞台,成为他们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力量之源。
一、游戏互动,促学习活力的迸发
游戏是小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之一,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极为普遍。教师要善于把游戏融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游戏学习情境,引领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让课堂学习充满情趣,也充满活力;利用游戏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互动,势必能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趣味化,也能让学生在游戏互动中获得启发,促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进而使得学习研究不断向纵深处迈进。
如,在五年级“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得围绕圆的基本特征、基本认识等,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等规律,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一中同长”的原理,让学生们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
教学之初,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选择自己的汽车。教师利用课件模拟出一组形态各异的汽车,特别是这些汽车的轮子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长方形的轮子,有正方形的轮子,有平行四边形的轮子,也有圆形的轮子,还有三角形的轮子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引发学习思考。有学生选择的是正方形的轮子,认为方方正正的不会有问题。大部分学生则选择了圆形的轮子,因为他们看到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也有学生选择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形状的轮子。
利用学生的选择并结合动画情景,组织再观察、再思考。设计小猴子驾驶汽车的活动,呈现出不同轮子的汽车的行驶状况。正方形轮子的汽车好像怪兽一样,一会儿爬高了,一会儿又重重地落下来;在三角形轮子的汽车里,小猴子们被颠得前仰后合,苦不堪言。唯一比较自在的是圆形轮子的汽车里的小猴子。不同的形态,引发了不同的思考。为什么圆形轮子的汽车开起来是平稳的,没有那么大的起伏呢?疑问会诱发学生学习思考的深入,也会促进他们对圆的认识学习的投入,从而使得学习活动在趣味中更多了一份理性。学生生成疑问:为什么圆形的轮子是最好的,其中的原理是什么?为此,引入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圆的半径是不变的,初步感悟“一中同长”的原理。游戏活动:让学生排成一列,在他们的前方放置一个篮球,让大家进行套圈比赛。最中间的一个学生能够轻松套中,而边上的学生则发现他们与篮球的距离并不相同,这个活动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如何操作才是公平的?学生们会在先前活动的基础上,初步感悟到像车轮一样站成一个圆圈,这样每个人到中心篮球的距离就是一样的。活动使得学生对“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也更加有效。
二、探究互动,促学习理解的深入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习,一定是那些促进人格相遇、精神交往与心灵理解的学习体验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引导学生投身于探究互动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丰富感知、提炼表象,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习更进一尺。当然,在此探究活动的创设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情境趣味性的设计,更应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等因素,使得探究互动情境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舞台,时时闪现出生命的灵性光泽。
如,在四年级“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合作探究、操作体验等多维因素的分析与把握,让学生在真实的摸球、分析与归纳等学习活动中感悟可能性的意义,理解可能性的本质,使得学习建构更加扎实、更加有效。可能性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和简单的学习推理过程,所以,教师要把学生放置于实验的第一位去思考,引导他们去实验,并且从不同的实验数据中尝试分析规律、感悟活动规律等,使得学习有趣也有智慧。
设计“猜一猜”活动。学生们在黑色的袋子中放进3个红球、1个黄球。引导猜想:如果每一次摸出一个球,你认为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等做出相应的猜想。有学生认为可能是红球;也有学生认为可能是黄球。不同的观点,各不相让,让课堂学习争论有了温度,也有了力度。通过问题,诱发实验。“总是这样争论,也不是个办法!有没有什么方法来打破这个僵局呢?”教师的问话,能够把学生从无效的争论中拉出来,促使他们去思考,用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先提出实验活动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活动是20次,每一次只能摸出一个球,摸后还得放回袋子中,需安排专人记录等;再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积极投入摸球实验之中。实验是学生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有效手段,它还需要学生们去分析实验现象,抽象实验思考,形成实验规律等。所以,教学中教师就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成果分享活动,从而使学习互动走向深入。疑问,激发了合作热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经过一定的学习争辩与思考奉献,学生感悟到:红球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这与它的个数多是有关联的,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初步推理,即物体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与它们的数量有关的;数量多,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大些。
探究互动,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活力,使得主动学习成为现实。同时,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也使学生的学习思考得以深入,更使得学习效果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评价互动,促学习建构的完善
评价是提增学习信心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学习建构完善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细化互动评价并以此推进师生互动进程,让学生在评价中更好地学习、更有效地思考等,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充满自信,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平添无尽的智慧。
如,在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就得灵活地运用评价策略,促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促进学生学习思考的深入,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加有效。互评亦促进探究。画线段图的策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通过直观的线段图较好地反映出例题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学习研究、学习思考的顺利推进。增强解读力,把握基本的数学信息。学生们会在观察与分析后梳理出例题1的基本信息:72枚邮票是小宁与小春两人的总和,其中小春比小宁多12枚,那么他们每人各有多少枚邮票?学生的分析在同伴的评价中得到认可,从而使学习有序地开展下去,朝着理想的层面挺进。
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寻找较为合适的策略去研究。有学生主张用举例的策略来思考问题,在一一列举中找到答案。这样的思考,并不被所有学生认可。“你的方法太烦琐了,现在只是72枚,如果是720枚、7200枚,你还怎么举例子呢?”学生的评价,使得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策略的不足,从而为他们探究更好的策略提供孕伏,也使得整个学习充满了探究的活力。评价不只是肯定或否定,它也可以是一种启迪,一种智慧的开启。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有学生引入教材中的画线段图的策略,让大家较为轻松地探寻到问题的关键,把握准数量之间的联系,使学习理解变得轻松、顺利。
“画线段图的方法是非常不错的。从这个图中,你还能获得什么新的启发?”当学生利用线段图解决问题时,他们以为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教师点评之语又诱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有了新的突破。“把72补上12,就变成了2個小春的邮票数,这样也能算出结果。”“一共72枚,如果是平均的,就是每人36枚,但是小春多12枚,所以小春应该比36枚还多6枚,也就是42枚,小宁则是36-6=30(枚),符合题意。”评价促进了学习创新,也使得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研究不断向着更加理性的层面推进。
教师要细化学习互动环节并以此助推合作更有效的生成,加速思考的进程,让学习活动更加有趣,让学习更加有效;同时,也在学习研究和探索中,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维等数学核心素养获得相应的培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