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森
[摘 要] 计算能力是体现个体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它对个体的学习、生活或工作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怎样从日常的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笔者从执教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出发,具体谈谈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计算教学实施办法。
[关键词] 思维发展;计算教学;习惯
21世纪初,林崇德、张奇等人以大连市的部分小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对他们计算、口算的速度和广度以及思维的发展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计算能力与小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有关 [1]。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学生的数感、空间感和符号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运算能力及几何直观感,让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因此,以计算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成了课堂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一、巧练习,促发展
练习是巩固知识与技能的最佳途径。但是,所谓的练习并非永无止境地刷题,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练习时,给予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器官共同参与,有效地促进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 口算练习
口算即心算,通过语言和思维直接获得结果。口算能力主要体现在口算速度上,而口算速度又受口算广度所影响。因此,锻炼学生口算的速度与广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2]。教师可在课前3~5分钟,结合所授内容选择一些口算题,进行“对口令、开火车”等口算接龙活动,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案例1:“口算除法”的教學。
教师先展示一组数据:120、160、30、40、80、20,然后请学号为5的倍数的学生,从这6个数字中任选两个列除法算式,同时口算结果。
5号:120÷30=4;10号:120÷40=3;15号:120÷20=6;20号:160÷40=4;25号:160÷80=2;30号:40÷20=2;35号:80÷40=2;40号:80÷20=4;45号:160÷20=8。
学生在此环节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很多不在这些学号中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课堂氛围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呈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思维也跟着口算的节奏而活跃。
2. 估算练习
估算并非漫无目的地随意估计,而是根据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况估计大概的数值,估算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培养良好的估算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也会碰到一些估算的事件。
案例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
问题:电影院5号厅有18排座位,每排有座位24个。某学校组织360名二年级的学生来观看电影,请问这个观影厅能否容纳下这么多学生?
学生看到问题后列式24×18,至于结果是多少,给出了以下两种估算方法:
(1)将两个乘数都看成整数,即20×20=400;
(2)将其中一个乘数看成整数,即20×18=360或24×20=480。
估算过程体现的是数学思考过程,每个式子代表的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学生观察、分析、交流这三个估算方法,比较每一种方法的结果,体验估算的多样性,在沟通与交流中逐渐优化自己的估算方法,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好习惯,促成长
良好的习惯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检验是决定计算成败的关键因素,它们在学生的计算习惯养成中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周密、刻苦、勤奋的计算习惯,面对问题做到“一审、二想、三验、四检”,从而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提升数学思维的发展。
1. 审清题意
遇到计算问题,首先不要着急动笔,而是观察问题的特征,分析数据特点,理清运算顺序,对于运算方法要了然于心。学生在小学阶段常常会出现抄错数据、符号,看错运算符号等匪夷所思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校对每个数据与符号,坚决做到不漏不错,养成严谨的审题习惯。审题训练需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点,审清运算符号与原始数据,观察它们的性质与联系;第二点,明确运算顺序,对于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要清晰。第三点,选择简便、合理的计算方法,根据数据与运算符号的特征和联系,分析能否使用简便计算,或通过转化以后再使用简便计算,计算后注意及时验算。
2. 明确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指运算的顺序和解题策略。合理、灵活的简算,既省时、省力,又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面对具体的计算,要观察数据与运算符号的特点,自主地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数感,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少学生受到思维定式的惯性影响,在计算时宁可烦琐计算,也不敢尝试简便计算,怕出现失误;还有的学生受惯性因素的影响,比如十道题里有八道加法题,不少学生把另外两道减法题也会自然地做成加法计算。其实,学习在于严谨,计算亦如此,只有选择省时、省力、周密的计算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
案例3:计算。
展示一组计算题:240÷40;720÷80;360÷90;200-40。
不少学生计算最后一题的结果是5,这部分学生就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惯性地将200-4看成200÷40,而导致错误的发生。因此,明确计算方法是解决计算问题的关键。
3. 主动验算
验算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仔细、严谨与自我评价能力的主要手段。学生在验算环节通过细致、耐心的检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得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一些常用的估算验算、逆算验算或重算验算等方法,让学生在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交汇中,提高验算能力。计算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因素就是学生不理解计算原理,只会一味地模仿例题来计算,而导致错误的发生。
案例4:“多位数乘法”教学。
关于乘积竖式的对位,部分学生只知道是阶梯状的排列,遇到因数末尾有0或中间含有0的情况,则一知半解,错误百出。
计算:258×17;209×102。
学生在计算258×17时,仿照例题计算如下:
而计算209×102时则出现了以下结果(错解):
此题,若不进行验算,将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验算固然重要,但明确算理更重要。学生出现如上错解就因为对算理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先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学会计算,还主动明确算理,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相应的数學思想。
4. 自我检查
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充分认识检查的重要性,可举一些真实的案例,如一些科学家因为不够严谨或一时疏忽,一个小小的标点或一个小小的0就导致了巨大的损失等。以此告诫学生在完成计算之后,自我检查到底有多重要。自我检查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从以下三个步骤核对检查:第一点,抄题后核对原始数据与运算符号,确保万无一失;第二点,列好竖式,核对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与原式数字是否一样,对齐方式是否正确;第三点,核对横线上的得数与抄写的得数是否一致。只有一步一查、每步必查,才能及时发现错误而纠正错误。当然,自我检查的方法也有很多,教师需引导学生灵活使用,用最快捷的方式,准确检查,提高效率。
案例5:5.8×7.9=4.582的检查。
(1)从本道计算初步来看,数字的整数部分相乘5×7=35的结果为两位数。因此可判定4.582这个结果是不合理的。
(2)通过估算的方式检查:数字5.8接近6,数字7.9接近8,6×8=48,此题的计算结果应该在48左右,而4.852这个数与48相差甚远,也可判定4.852这个结果是错误的。
总而言之,数学计算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教具或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作为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在巧练习中,引导学生使用口算与估算;在好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明确计算方法、验算与自我检查,促进学生的思维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奇,林崇德,赵冬梅,王秀丽. 小学生加法口算速度和广度的发展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1).
[2] 徐斌,王梅. 一年级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调查报告[J]. 数学教育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