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潇龙
(特教(山东)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 25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残障儿童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残障儿童获得最大化发展,让每一个残障儿童学得会、学得好,能够有尊严、体面的生活,已成为残障儿童教育的时代诉求。但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残障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安于现状,创新的力度不够;二是只注重了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三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四是支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站在新的起点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更好的谋划残障儿童教育的发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残障儿童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贯彻发展创新的理念,才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残障儿童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是要尊重残障儿童教育发展规律,实施残障儿童教育管理与专业知识创新。[2]重点围绕送教上门教育服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机制创新;围绕贯彻实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残障儿童教育师资管理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围绕实施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进行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创新,并分不同地区,确立残障儿童教育发展创新试点项目,促进残障儿童教育整体水平实现较大提高。二是要重视跨国际协同创新。重点学习借鉴欧美等国家残障儿童教育发展经验,开展国际残障儿童教育科研项目合作,组建跨国残障儿童教育联盟,建立残障儿童教育国际协同创新团队,促进我国残障儿童教育开放、共享和发展创新。三是要注重建设创新机制。通过积极引进和扶持相关高层次师资人才,以及加大对残障儿童教育研究的投入保障激励机制建设,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培育各类残障儿童教育创新团队,建立高层次科研人才成长孵化机制,促进残障儿童教育的自主创新。
在优化残障儿童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强内在活力,从质量和结构上提高残障儿童教育发展水平。课程应贯彻以残障儿童为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残障儿童提供兼顾其全面发展及其个别差异的课程内容,努力提升其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其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前教育段课程以康复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课程设置主要按领域划分课程,包括认知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言语语言能力训练、社会适应等课程,也可参考普通幼儿园五领域课程,根据残障儿童的发展需要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义务教育段课程按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以生活为核心构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3]一般性课程体现对残障儿童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提高每一名残障儿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选择性课程着眼于残障儿童个性发展需要,体现残障儿童发展的差异,挖掘他们优势潜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加强残障儿童的身心康复,主要开设如认知能力训练、语言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情绪调整、行为矫正等康复训练课程。职业教育段课程主要有一般性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类型残障儿童的实际发展需要,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如除了中餐烹饪(烹调)、酒店服务、园艺绿化、车辆养护、工艺美术、推拿等传统课程以外,还可为残障儿童量身定制贴近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选修课,如茶艺、美甲、化妆、糖艺、陶艺、手工串珠等,以及学习在图书馆、无人超市工作相匹配专业技能的选修课程。[4]课程的实施以评估为依据,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载体,注重残障儿童的个别差异,按国家新课程要求开齐开足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力求让国家课程适合每一位残障儿童。
特殊教育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特教学校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包含这三维目标,还应体现康复目标,特教学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重对这四维目标的综合与整合,使残障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成为发展能力、形成经验、反省内化方法的过程,让残障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基于自身兴趣的真实学习,此时学习动机得以引发、情感得以调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使他们树立起对自我、同伴、社会、未来生活的健康的价值观念。[5]就残障儿童自身而言,教学目标应关注残障儿童耳、眼、口、脑、手等各种官能的发展,促使其大脑不同区域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尤其注重培养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价值判断能力;就特教学校班级群体而言,应注重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分享、合作,让他们在关系良好、气氛融洽的班集体中学习与生活。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重视“有用”和“关键”知识的学习,即通过关键少数的突破和发展带动残障儿童综合能力的提升。[6]在学习方式上,应选择问题探究式学习,认知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以问题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能达成四方面的目标:一是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自我监控能力;三是内在学习及灵活性知识获得的能力;四是团队合作能力。[7]教学方式应追求实践取向。[8]特教学校的教学方式应把课堂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创造情景,让残障儿童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可便于残障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身心获得康复。课堂的评价方式应追求多元的评价方式,对于残障儿童而言,由于他们之间的差异特别大,运用考试这种评价方式是不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残障儿童的参与性、积极主动性应受到教师的关注,质性评价应与量化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让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发挥诊断、导向以及激励作用。[9]
新时代的残障儿童教育应让每一位残障儿童都幸福起来,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让更多的残障儿童获得与同龄人平等的学习与交往的机会,平等享受各类教育资源,倡导鼓励正常学生主动与残障儿童交流,满足残障儿童被尊重的需要。二是建设生态、绿色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在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上,要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努力使校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能蕴涵幸福的力量和积极的精神,[10]让那些在特教学校上学的残障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愿望,唤醒内在的积极力量,扬起幸福的风帆。三是探索送教上门的实施模式,力求让送教上门残障儿童获得适合的有质量的教育。四是要充分考虑残障儿童的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遵循残障儿童教育规律,挖掘他们的潜能,关注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们获得良好的补偿教育,使每个残障儿童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和满足,从而鼓起他们追求幸福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努力进取中获得幸福的体验。[11]五是要创建幸福课堂,幸福课堂的教师有激情,会教、善教,让残障儿童学会、会学,获得适宜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幸福、体验幸福。[12]
2018 年2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指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使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13]。要实现这个目标,特教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新时代的特教教师应追求更高的道德水准,要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所谓以德立身,就是要求特教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鸣,与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共融,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共生,能够自觉坚守初心使命,坚守道德高地,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良好的德行去影响和带动残障儿童;所谓以德立学,是指德学并重,特教教师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要在锤炼道德的同时,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力求在与时俱进中德才兼备;所谓以德施教,就是要求特教教师尊重残障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差异,从挖掘潜能、补偿缺陷出发,让残障儿童感受和掌握社会中的真善美,感受爱和表达爱,使他们在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中用正能量诠释自己的人生。[14]
新时代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一要加强特教教师的职前培养,有特教专业的高校应根据地方特殊教育发展需求,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进行改革,加大对紧缺类型的特教教师的职前培养,重点围绕送教上门和随班就读教师、各类专业康复师、职业技术教师、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同时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与医学类院校合作,培养康复训练教师。二要重视特殊教育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大特教干部和在职特教教师的培训力度,将特教教师、康复训练教师、特教学校校长、资源教师、特教干部、特教教研员纳入全省干训和师训计划。[15]通过对培训内容改革创新,合理设计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对培训方式的改革创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格局,构建特教教师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15]完善特教教师的管理制度,形成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优化机制。重点建立特教教师持证上岗和准入制度,规范特教教师管理;坚持职称评聘要向教学一线的特教学校教师、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教师倾斜,提高一线教师的岗位津贴标准;优先增加农村学校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教师的特教补贴,提高教师积极性;探索从事残障儿童教育30 年一线教师的特教补贴带入退休工资的实施办法;探索将学前康复机构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当地教师职称评聘的实施办法;将特殊教育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提高普通学校教师开展随班就读的能力。
残障儿童教育发展和残疾人教育公平的实现有赖于健全的残障儿童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稳步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残疾考生开展单考单招,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支持服务,为残疾学生提供辅助器具、特殊学习用品、康复训练和无障碍等支持服务[16]。残障儿童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残疾人教育公平和民生,要完善残障儿童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一是要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法治基础,即把残障儿童教育的支持保障用人权和法的尊严上升到国家意志,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社会等在残障儿童教育支持保障中的职能,以实现职能的法定化,为残障儿童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奠定法律基础。二是建立政府责任主体治理的保障体系。政府在残障儿童教育的支持保障中的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办学经费投入、组织领导、制度建设、领导管理、政策决策等方面,政府在协调特殊教育与各个层面的关系、促进教育公共服务、维护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责任。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参与合作治理的支持保障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协同残联、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残障儿童教育公共治理的协同机制。四是建立残障儿童教育专业支持保障体系。主要通过健全和优化残障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建设与内部管理制度、师资配备与培养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课程与教学改革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制度、随班就读管理制度、送教上门管理制度等[17]。五是重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残障儿童教育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残障儿童家长、公民等积极构建残障儿童教育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