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淄朱台朱氏清初合族通谱考

2021-12-20 05:55朱华昌
潍坊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临淄始祖族谱

朱华昌

(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山东 淄博 255400)

在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宗族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宗族的形成,固然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所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密不可分,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诸多因素,也深刻影响一个宗族的形成、演化与发展。本文试就山东临淄朱台朱氏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阐释社会政治因素对于宗族形成的特殊历史作用。

今天的山东临淄朱台朱氏族群,是于明洪武年间始迁来此地的,始迁祖为朱太保,后聚居地称朱太保庄。清顺治三年(1646),清廷查抄了青州府城内的衡王府,王府内一支族人(爵级不详)秘密潜逃来到朱太保庄避难,与朱太保庄朱氏发生了合族通谱,形成了一个新族群,庄名亦改称朱台村。这是一次特殊的合族通谱,也是一个凄美的历史故事。

一、康熙四年祖茔碑揭示合族基本事实

康熙四年(1665),朱台朱氏勒立先茔碑碣一通。其文曰:“且夫人之居址岂有定哉?以为故土可恋则故土亦有不可恋者,以为新土难居则新土亦有不难居者,要在天时人事。适值其可,则祖宗之播迁流离未必非子孙之福也。如我始祖讳怀友者,其先世琅琊人,明成化间因花马军之乱,偕同产兄弟①同产兄弟:古时(秦汉时期开始),兄弟之间有“同母”与“异母”之分,“同产兄弟”就是同母兄弟,是一个古代法律用语。二人避难西行,一奔临朐响水涯、一奔北直之枣强县、我始祖遂隶籍临淄之西北乡而居焉。是时之朱台庄原非因我始祖名也,缘先代有太保朱姓者发迹于此,故地以人名焉。我始祖适值其地而小居,岂非人与地两相合耶?是时地道主人止有金、于、李三姓者,我始祖实借庇之。厥后,三姓物产人丁渐渐消之,而我始祖以客居特著。一传而高祖讳得祥者,衍其支脉。再传而高祖讳整者,大其田里,重农积粟,周急轸乏。会二东大祲,曾出粟万石助赈,存活甚众,直指使上之当宁下诏褒美,锡羊锡酒锡免合族杂役三年。迄今员外之名藉藉,人口此其是也。至数传而后,我四祖以明经而食税县官,我伯叔俱振振黉序,我父暨作肃两刋贤书。迄我昆仲,子姓二十余人俱採芹泮水,亦谁非我始祖之余荫耶?嗟嗟!雨濡霜降,草枯木朽,长楊残碣,物故人非,从此之历履失传,将前代之祖功宗德泯没无闻,后虽有孝子慈孙亦乌能起百世而问其源流哉。用是约略为记,以异子孙之永永无替云。”落款为“大清康熙四年菊月九世孙丙戌科举人作肃①朱作肃,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举人,康熙十一年(1671)《临淄县志》16 卷之主编。民国九年《临淄县志》有传。谨志。”目前碑碣由族长保存,而以拓品于中堂飨族中求睹者。

碑碣透露:朱台朱氏尊朱怀友②两支族人合族通谱后,尊朱怀友为共同之祖先。朱怀友有无此人已无从考证(或为虚构),但他是两支族人公认的、共同的起源与世系符号。为一世。朱怀友族人来此避难时,该地已有一支朱姓族人在此聚居,始迁祖名朱太保,聚居地曰朱太保庄。朱怀友偕族人来朱太保庄聚居后,庄名改称朱台庄。朱怀友朱氏与朱太保庄朱氏不是一支,而是两支。朱太保庄最初居民也不是朱太保支,而是金、于、李三姓。但三姓一向人丁稀疏,而朱太保支族人来此聚居后却人财两旺,渐成望族,以致于地以人名曰朱太保庄。朱怀友支族人来朱太保庄初寄居于金、于、李三姓中,寻其庇护。后来三姓逐渐迁徙消失,朱太保庄只剩下朱太保支与朱怀友支两支朱氏族人。

勒文有几处记述模糊,旨在掩盖真相:“如我始祖讳怀友……临淄之西北乡而居焉。”将“琅琊郡”、“成化间”、“花马军”三者放在一起,意在混淆视听。琅琊③琅琊郡,秦始设,为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在琅琊县即今青岛黄岛琅琊镇。西汉郡治迁东武,即今诸城市内。东晋郡治徙开阳城,即今临沂市区内。唐乾元元年(758)废郡置州,称沂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临沂。为郡,治所、辖区屡变,成化前七百年已撤销。花马军④花马军,元末(至正十一年后)反元义军,源于徐州李二、彭大、赵均用部。元军破徐州,田丰率一部东去,入青州,活动十余年,时降时反,后归入徐达、常遇春北伐义军中。在青州、莱州等明代族谱中,亦多有记载因花马军之乱而迁徙流离者。初为元末反元义军,后时降时反,活动于益都(时青州府治)周边,早于成化逾百年。“厥后,三姓物产人丁渐渐消之,而我始祖以客居特著。”应是朱怀友带来很多银两且出手大方,赢得三姓青睐,后来三姓以地产物什鬻之,迁徙他处了。“会二东大祲,曾出粟万石助赈”,只述事件,不具时间。“至数传……我父暨作肃两刋贤书。”意在暗示我是我,我非作肃,我撰文不便署名,因故(后面)署作肃之名。“迄我昆仲……始祖之余荫耶?”暗示始祖非常显赫(或王侯贵胄或达官显宦,绝非一次捐粮赈济所能致之)。“嗟嗟!……问其源流哉。”意突然发生了重大事件,致使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先人辈分失传、祖功宗德磨灭。是什么大事件呢?没有说,时间亦不清。而当时(康熙四年)只有两种情况不能说:一是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二是皇明宗室后人身份。后署“大清康熙四年菊月九世孙丙戌科举人作肃谨志”。而“丙戌”为顺治三年(1646),这一年清廷查抄了青州衡王府。“康熙四年”、“九世孙”,按平均每22 年繁衍一代人计算约为200 年,而成化元年至康熙四年(1465-1665)正是200 年。此模糊处理既是为了保存朱太保支历史信息,亦是暗中宣示朱怀友支来龙去脉。

二、初修《朱氏族谱》标志通谱

康熙四年立了祖茔碑后,再过三十八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又初修了族谱,谱名曰《山东青州府临淄县孝感乡朱太保庄朱氏族谱》。其《初修族谱序》曰:“我朱氏之著籍临淄也,盖十四世于兹矣。鸣鹤幼孤不省所怙,恃伯父孝廉公。朝夕训诲曰:吾先世本诸城人,始祖讳怀友兄弟三人,一迁临朐响水堐、一迁北直隶之枣强县、我始祖迁居临淄朱太保庄,世以力田为业,再传而家渐康。前明正统间,二东岁歉,三世祖讳整捐谷万石赈济,乡党存活无算,直指上其事诏旌,义民复其家以故。四世讳镇讳全讳谨、五世讳端,咸沐恩荣,赐冠带,墓门短碣志之甚详。厥后,曾叔祖重菴公出宰汾阳,叔祖大藩公筮仕中州,伯父登丙戌贤书。微祖德积,累不至此。书香绵绵,子姓繁盛,愈征祖功宗德之厚云。维时父子兄弟一堂聚顺,无俟于谱也,故阙而不备递传,而下生齿繁衍散处各村至数十百家。族繁易紊,世远易疏,风之不淳,视若途人,其所由来者渐已。古圣王时大宗小宗之法既详而又有小史之官辨世次定昭穆,小宗伯掌三族之等以辨亲疏,谱之重也如此。鹤为此惧,亟为考世系辨昭穆,或据父老之传闻、或辑诸家之述志,务求世次名讳之详确。时历数百年,人更十余世,开卷了然,各识其宗,由途人而袒免而缌而功。按谱以考依然一人之身也,孝悌之心庶几油然而生乎。抑又闻范文正公云,吾族中百余人于吾固有亲疏,然自我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义田之制古今称之,吾祖之赈饥而不望报,与麦舟之举殊有同情。吾族中不少读书人,读书定当知礼,礼莫切于敦伦,敦伦必本于尊祖,愿我族人同敬合爱亲亲长长以无忘我祖德则幸甚!”落款署“康熙四十二年岁次癸未正月望前二日十世鸣鹤薰沐谨识”。

《山东青州府临淄县孝感乡朱太保庄朱氏族谱·初修族谱序》透露:康熙四十二年已传承十四世。作者鸣鹤为丙戌科举人作肃(孝廉公)之侄。其先世诸城人,始祖朱怀友迁来朱太保庄力田为业,二世时家渐兴。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二东岁歉,三世祖捐谷万石赈饥,帝敕诏旌表。四世、五世咸沐恩荣,赐冠带,墓碣详志。其后六世无述,七世有仕汾阳者,八世有仕中州者,九世(作肃)登丙戌贤书,十世鸣鹤撰文。而该序文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作者“鸣鹤幼孤不省所怙”,其伯父为兄必知其弟,何不告知?既不符常理,亦不合逻辑,除非有“重大隐情”。从正统年间(1436-1449)三世赈灾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期间跨越250 余年,传7 代人,明显不合常规。

第二、依惯例族谱定期续修,间隔年限长短依家族惯例定,但最迟不过60 年。从序文“正统赈饥荒”与祖碑“躲避花马军”断定,朱太保庄朱氏应是元末明初来此,距修谱逾300 年。谱序、碑文显示已是仕家大族,而三百多年不修族谱,对此谱序曰:“维时父子兄弟一堂聚顺,无俟于谱也,故阙而不备递传。”是因生活太顺利、太美好、太幸福了,就把修谱这事忘掉了吗?这显然不合逻辑,应“另有隐情”。

第三、诸城在元、明、清三朝均为行政县。元为益都路密州治,明、清皆隶属青州府。伯父既知先世诸城人,必知诸城何方人,前碑文曰琅琊人,后序言曰诸城人,范围进一步缩小,必有用意。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查考临淄县志,准确无误地记载,清康熙十一年(1672)临淄县辖五乡:城东敬信乡、城南端智乡、城西仁义乡、西北孝感乡、东北安仁乡。四十二年修谱时,朱太保庄属仁义乡而非孝感乡,而族谱名称却是“山东青州府临淄县孝感乡朱太保庄朱氏族谱”,将“仁义乡”误写为“孝感乡”是笔误或疏忽?余勘,皆非也,是故意为之。必有深意(注意下节中相关分析)。

第五、元末明初,益都县确有花马军活动,亦有祸害百姓例,若是时迁徙原因确为“躲避花马军”,则跨元、明两朝。越340 年而入清后,早已时过境迁,完全没有必要或没有理由继续隐瞒族史、祖考、祖讳,那么在康熙年间为何还要隐瞒呢?换言之,当时言明真实情况有何风险呢?

第六、康熙四年,八世“我”匿名撰碑文署九世作肃名。康熙四十二年十世鸣鹤撰谱序,届时已传承十四世。38 年间多出五代人,看似悬念,实则都对。祖茔碑主人从成化年间到康熙四年约为200年,传承九代,200÷9=22.22(年)。朱太保支族人从明初到康熙四十二年约是320 年,传承十四代:320÷14=22.85(年)。①余勘若干谱牒验证:代际传承节奏为22 至23 年,代际越多越精确。代际太少如二三代或三四代时,误差大,五代以上渐入准确。余以为朱太保支应是明初山西移民后裔,山西向山东移民一般经过河北枣强县,故又称“枣强移民”。朱台朱氏族人世代相传至今之“族源说”中亦有此征。

三、合族通谱后,形成了当代朱台朱氏新族群

余勘,入清以来,山东临淄朱台朱氏是由两支原本互不相属的朱氏族人合族通谱而成的,是“君朱”与“民朱”合族通谱后的新族群。合族通谱后,始有康熙四年祖茔碑和四十二年《山东青州府临淄县孝感乡朱太保庄朱氏族谱》。

合族与通谱,是华夏历史古老现象。汉初以来,由于国家还没有找到科学严谨的选官途径,东汉以后选官多凭出身与门第,出现了高门士族与寒门庶族之分。士族谱牒定期官修、存档,以备查询和选官之用。东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充分发展后,出现了门第不同,政治权利、社会地位迥异的局面,而门第又主要是根据谱牒来辨认的,谱牒成为国家选官、士族通婚、社会交往的基础。士大夫这个概念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有些寒门庶族出身的小官僚、暴发户会通过金钱贿赂和投机、胁迫、利诱等方式与高门士族中的某些人私下达成交易,然后疏通官方谱牒主管,与同姓士族合为一族,将自己寒门庶族族人合到高门士族谱牒中去,从而跻身高门士族行列,这就是所谓合族通谱。而清初朱太保庄朱氏与皇明宗室衡王府一支朱氏之合族通谱同华夏历史上之合族通谱现象又有不同,他是在完全相反的环境和动机下,采取不同方式和途径完成的,是一个非一蹴而就的、曲折渐进的、被动的、长期的过程。

朱太保偕家人或部分族人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经河北枣强来到山东临淄西鄙,是时聚居地有金、于、李三姓少许。朱太保朱氏到来后人财两旺,很快形成村落,遂地以人名曰朱太保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古村落形成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

朱太保朱氏自明初至明末,在朱太保庄繁衍传承逾二百五六十年,已发展成为世家大族,恩荣冠带、旌表盈第,族谱咸备、世次详确,祖宗名讳、开卷了然。然而甲申鼎革时势恍然,朱姓由皇姓、贵姓变为政治异己之姓、疑忌监控之姓。正值此时,在朱太保庄朱氏中又发生了一桩与本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大事: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甲申,李自成进京师,崇祯帝自缢,清顺治帝入主京师。青州衡王府末代衡王朱由棷上表诈降,蛰伏待机,清廷准降并准袭衡王位。然顺治三年(1646)丙戌便查抄衡王府。是年衡王府内某郡王或将军偕家人西逃,(或从诸城县诸城镇富人区)来到临淄县朱太保庄,寄居于金、于、李三姓家中,寻求庇护,对外宣称就是朱太保庄朱氏族人。

这给朱太保庄朱氏出了一个大难题:要么主动报官与自己撇清血缘关系,让官府抓捕结案以消除隐患,否则官方一旦察觉,朱太保庄朱氏族人势必以“知情不报”“窝藏奸党”之罪被逮治;要么冒着巨大风险,承认其为自己族人并对其严密保护。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鉴于伦理与德行,朱太保庄朱氏选择了后者,这就有了合族。为保密起见,族长将之前散落于朱太保庄朱氏族人手中的谱书家乘、家族文书等所有能够证明身份之文献资料全部收缴,由族长自己秘密封存、妥善收藏。对外统一口径,以免泄露消息。

因为合族是在巨大危机前提下不得已而进行的,双方均希望是暂时的。期望是时在西南坚持抗清之永历政权反清复明能够成功,最终会解除危机、恢复常态。皇明宗室族人可以恢复原有爵位,朱太保庄朱氏则成为皇明宗室族人之救命恩人,期望中的这个结局可谓皆大欢喜。但是,反清复明大业迟迟没有成功。十九年过去了,康熙四年(1665),这支皇明宗室族人中族长去世了,须勒文立碑对外宣示逝者身世名讳,所以有了“康熙四年祖茔碑”。

当时是,三年前之康熙元年或永历十六年(1662),永历帝在昆明遭吴三桂杀害,延平王朱成功亦于是年薨逝,其子郑(或朱)经承袭王爵并坚守台、澎,坚持抗清。而西南三藩(吴、尚、耿)与清廷矛盾渐深,反清复明仍具相当大希望。在此大背景下,撰写碑文时进行了统筹谋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双方族史信息。同时,为把后人思维导向青州衡王府而虚构了一些情节和载体:

首先,将衡王府传承世次与朱太保朱氏族谱世系相对照,从朱太保朱氏族谱中找到一个与衡恭王传承世次相同、生卒年限大致相仿的故人作为两支朱氏族人共同的始祖,这个人就是朱怀友。朱太保朱氏族人与衡王府支族人对外均宣称始祖就是朱怀友,成化年间来到朱太保庄。而衡王府后人私下则视为是始祖衡恭王对外化名朱怀友,成化年间出生,后来就藩青州府。这就确立了一个共同的基点:“成化年间”开始族群发展。其后的逻辑是:明里,假借朱怀友成化年间从琅琊来到朱太保庄,暗示衡恭王成化年间封王并肇藩青州府。暗里,以“躲避花马军”之说失实,否定成化年间朱怀友从琅琊来到朱太保庄;以“我”匿名撰碑文而署“作肃”名,把焦点引向“朱作肃”,从朱作肃(顺治三年丙戌科举人)将后人认知导向(顺治三年),这一年清廷查抄衡王府。最后,以衡恭王八世“我”匿名撰碑文而署朱怀友九世朱作肃名,再次借朱作肃强烈暗示在顺治三年中清廷查抄了衡王府后,逝者偕衡王府族人来到朱太保庄避难。这样以来,碑文中存在的混乱、疑问与而后“初修族谱序”中的矛盾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反清复明依然没有成功,距离鼎革(1644)与查抄衡王府(1646)已经过去了接近六十年,修谱已到最后时限。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终于初修了《山东青州府临淄县孝感乡朱太保庄朱氏族谱》。

这次修谱仍然是:思想上否认清廷统治,希望反清复明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病逝,“三藩”已平息;施琅于二十二年(1683)收台,清廷统治进入“康乾盛世”之境,对皇明后人宗室的追杀日渐怠惰。在此情况下,修谱在保证两支族人根本利益(安全)前提下,适当增加了一些双方真实情况的披露。表现在:一是谱序在重提捐粮、旌表、繁盛等同时,透露出了“传承十四世”与“正统赈饥荒”,可以对照碑文“躲避花马军”以“三点定面”法则判定朱太保支族人来自明初。二是为保护皇明族人,始祖仍沿用“朱怀友”名,但始迁地由琅琊具体到了诸城。三是将三百多年没有修谱的原因归结为“一堂聚顺,无俟于谱,阙而不备递传”,仍不敢吐露实情。但对照碑文与谱序,从关键词传承十四世、正统赈饥荒、躲避花马军等,可以更加清晰地判定:朱太保支朱氏族人明初来到朱太保庄;从成化年间、“我”匿名撰碑文、九世朱作肃、顺治三年丙戌科举人、仁义乡错写为孝感乡、琅琊变诸城等,亦可以更加清晰地判定:衡王府支朱氏族人于顺治三年来到朱太保庄。特别是鉴于是时临淄皇明宗室后裔全部隐居在孝感乡五六个自然村庄的事实,族谱名称《山东青州府临淄县孝感乡朱太保庄朱氏族谱》,把所在地“仁义乡”错写为“孝感乡”,分明是在暗示,这是对照孝感乡皇明衡王府朱氏后裔代记续成的族谱,而不是仁义乡朱太保庄朱氏真实全部的世系传承。

有了合族通谱,谱序中的六个问题亦有了答案:鸣鹤不知其父名讳是假,事实是当时还不能公开;330 年没有续谱是假,事实是为保护皇明族人,以前族谱文书秘密封存后丢失了,没有传承下来;把先世说成诸城人,意在把后人思维认知导向青州衡王府,因为诸城镇在明中叶后是青州府名人和富人聚居区,京官致仕后为避开京城纷扰,通常选择京畿青州府诸城县诸城镇安度晚年,衡王府中许多将军亦有住诸城镇者;把“仁义乡”错写成“孝感乡”,意在把族中后人注意力导向孝感乡;序言明言“传承十四世”、“正统赈饥荒”是与碑文中“躲避花马军”相照应;用“38 年传承六代人”不合逻辑,意在揭示碑文与谱序都是对的,因为是两支族人合族通谱,一支从成化年间算起,一支从明初算起。

四、后续族谱亦多次揭示合族通谱事实

康熙四十二年完成合族通谱后,临淄朱台朱氏又先后于咸丰八年(1858)、光绪二十九年(1903)、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 20 世纪 90 年代四次续修族谱。其基本内容均是在初修《朱氏族谱》结构与框架基础上,添加重修族谱序、传承世系、族人名讳,但亦时有与合族通谱相关之新信息。其中,咸丰八年版族谱中,特添加序文曰“义支登谱序”,明确朱台《朱氏族谱》内涵有义支。在咸丰八年“重修族谱序”中,又确认二世中有“自族谱创始已成绝支,乃今有抱谱而来者,稽其世系历历清楚且凿凿有据”之记述。民国二十一年版族谱中,“重修族谱序”引昔“敬仲适齐,妫之后育于姜”故事,“自他卒符史册,而阏父胡公及元女太姬诸人初未尝以失讳悲,使无谱牒可稽,虽念昔先人亦何从而求之。”以慰其族人曰:“潮流所激、兵燹频仍、悍匪一炬、庐舍灰飞,族谱遗失如六经之燔于秦火,搜无可搜、补无可补,伤何如之。”亦勿以已而悲之,哀哉。

还有一个事实是:衡恭王第二子,讳厚烃,封玉田王,谥怀简,肇藩齐国故都临淄,后裔主要聚居在今齐都镇(即清康熙年间之孝感乡)邵家圈、西古城等自然村中。20 世纪80 年代续谱时,牵头人朱昌元曾带领族人到朱台朱氏族人中联络共同续谱。时朱台朱氏族人参与者朱长桓、朱耀兰、朱钦乐等,言朱台朱氏是从山西移民而来,又说是从河北枣强迁来。遂作罢。玉田怀简王后裔讳昌元为衡恭王十八世,建国初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因政治问题回乡,对历史素有研究,悉知皇明宗族信息。齐都镇(清康熙年间之孝感乡)多个村中有朱姓(当时已经明确不是皇明宗室朱姓),他舍近求远去朱台镇朱台村联络续谱并留下简要记录,该是掌握某些“目前尚未知悉之信息”或“朱台朱氏与衡王府有某种历史关联”。目前,斯贤已逝,详情莫知所如。

山东临淄朱台朱氏合族通谱,是在特殊历史环境条件下通过特殊方式进行的特殊的合族与通谱,是从“保护皇明宗室衡王府后人”的基本指导思想出发,从被动的、暂时的、表象的合族通谱,逐步过渡到了事实上的合族通谱。在“暂时的合族通谱过程中,力求更多地保留各自宗支的相关历史信息”,为“而后的分谱与重修各自族谱”作准备。但清廷长期执政并追杀皇明后人,两支族人在合族通谱情况下繁衍逾百年,传承五六代,使各自宗支的基本信息几近丢失殆尽。到清廷退出历史舞台时,“分谱与重修各自族谱”已经无法进行,最终形成了一个新族群——当代临淄朱台朱氏族群。

目前,山东临淄朱台朱氏族人主要聚居地为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之朱西、朱东、朱北、于家(该村有三四户姓王,其他均姓朱)四个自然村,人口总数约5150 余人。散居他村、他处者,暂无数据统计。

山东临淄朱台朱氏康熙四年所立先茔碑

猜你喜欢
临淄始祖族谱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探究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
沾化至临淄高速公路北贾枢纽立交段选线研究
『万工始祖』鲁班
华夏始祖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富足繁华的第一大都会
炎帝: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吴有春
后稷教稼